新浪网

致富的农民:海鲜堆成山,有人收入百万

微言薄语影像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1 / 9 红旗下的鹅。7月28日。辽宁丹东一农民挥舞红旗驱赶鹅群。据了解,该农民共养鹅5000只,每年能带来10多万元的收入,对于守家在地的农民来说,这样的收入已经比较可观。

2 / 9 这一天是2015年11月21日。一农民在自己的大棚里摘平菇。第二年,这位农民就转产种植大棚草莓去了。他说,种平菇虽然一年能带来七八万的收入,但太辛苦了,还不如种草莓来得实惠。于是,这张图片就成了这位农民种平菇的绝版照。

3 / 9 9月23日。柞蚕大茧收获季,一位老人在自己厦子里摊晒刚从山上摘回的大茧。靠山吃山,虽然大茧的价格在近些年偶尔低糜,但对蚕农来说,依然是得大于失,只要勤奋且得法,一年几万甚至十几万的收入是种地所远不能及的。

4 / 9 9月17日。拔出的花生在地里密集堆放。

5 / 9 50万斤“蚬壳山”。2015年和2016年两年,丹东黄蚬子连续大丰收,最多的时候,一天有上千吨黄蚬子上岸。数量巨大的黄蚬子上岸后,一部分进入市场销售,另一部分即时加工成肉,脱下的壳儿便堆积如山。这是50万斤黄蚬子加工后脱下的壳儿堆积的“蚬壳山”。

6 / 9 2016年10月18日。晒鲅鱼。在丹东市的桃源村,晒鲅鱼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尤其是近二三十年,它给渔村的渔民带来了不菲的收入。然而,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匮乏和物流的发达,人们对干海鲜的需求持续走低,到2017年,小渔村几乎很难见到这种晒鱼盛景。不过,渔村人已经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转产应对。

7 / 9 7月15日。鸭绿江边最后的鸭群。鸭绿江边养鸭,作为一种产业甚至人文景观被主流媒体多次报道,然而,随着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鸭绿江边养鸭在2017年冬天宣告结束。这一画面,成为鸭绿江边养鸭的绝版。

8 / 9 8月7日。300只羊穿越公路。这些羊属于一个73岁的老羊倌儿和他的儿子儿媳,两代人整整养了50年的羊,尤其是近20年,养羊给这个山里人家带来了将近100万的收入,然而,随着一个月后老羊倌儿的溘然长逝。这个画面成了绝版。

9 / 9 色彩斑斓的板栗海。2017年9月26日。40万斤板栗被装在五颜六色的编织袋里,堆放在板栗收购点。小板栗大产业,从种植到装包,它惠及了产业链条上的每个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