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犹太兄弟俩如何逃出纳粹魔爪?这部二战片比《血战钢锯岭》温情

影视风向标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作者:胡闹小马

几个月来,常常能听到“今天必将载入史册”的感叹,风云变化,仿佛隔着沧海桑田。人们总说以史为鉴,将历史作为镜子,方能知兴衰。

二战结束70多年来,相关的影视作品不计其数。这其中有一类影片,不似《辛德勒的名单》那样沉重,也不像《血战钢锯岭》那般血腥,它始终将镜头对准孩子——这个星球的未来。

于2017年上映的,由法国、加拿大、捷克联合制作的《一袋弹子》(Un sac de billes)就属于这个类型。

犹太兄弟俩如何逃出纳粹魔爪?这部二战片比《血战钢锯岭》温情

本片改编自法国作家约瑟夫·若福的自传小说《弹子袋》。作为十分畅销的现象级作品,《弹子袋》被翻译成18种语言(数据来源:维基百科)。早在1975年,即发行后的第三年,这部小说就被法国名导雅克·杜瓦隆搬上银幕。

故事发生在法国,莫里斯和乔(即约瑟夫)是一对年轻的犹太兄弟,父亲和两个哥哥经营着理发店,母亲会拉小提琴,一家人生活温馨又美满。

然而,纳粹的到来打破了这份平静,由于特殊的身份,全家不得不分批逃亡,四处躲避。莫里斯和乔被父母安排到一组,踏上了行程……

犹太兄弟俩如何逃出纳粹魔爪?这部二战片比《血战钢锯岭》温情

莫里斯和乔是家中年纪较小的两个孩子,不管是他们的家人还是观众都要为他们捏把汗。因此父亲在临行前突然猛抽乔的脸,厉声质问他是不是犹太人。

平时和颜悦色的父亲突然发飙,承担起在整部片子中都算戏剧冲突很强的一个桥段。但联系到分批逃跑后孩子们,尤其是最小的乔,在面对纳粹的逼问时承受不住压力说出身份,震惊的情绪一过,便被悲伤填补上。

兄弟俩在逃亡路上的情景占据了影片绝大多数时长,导演克里斯丁·杜瓦将这部分设置为“公路+风景+自我找寻+随机相遇+音乐”,加上战争背景铺垫,很像是传统公路片与二战片的奇妙混搭。

幸好,他们在路上“随机相遇”的都是好人。面对纳粹的围追堵截,神父、渡船人、顺风车司机、医生等就像单机游戏里的NPC(非玩家控制角色),帮助主人公拿到通关的钥匙。

犹太兄弟俩如何逃出纳粹魔爪?这部二战片比《血战钢锯岭》温情

还有“自我找寻”主题,当德国宣布投降,人们拿着法国国旗走向街头。面对被围攻的“亲德派”店主,乔跳上长桌,大喊“他私藏了一个犹太人”。这一刻,心中压抑数年的秘密终于在世人面前揭开,他以实现自我身份认同的方式,救赎了他人的生命。

乱世中,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固然温暖,但影片画了最大笔墨刻画的还是一家人细腻的亲情。

当乔的脚被磨出了水泡,莫里斯背起了,说道:“你是我弟弟,如果你愿意,我可以永远背着你。”

犹太兄弟俩如何逃出纳粹魔爪?这部二战片比《血战钢锯岭》温情

当一家人终于在尼斯汇合,乔在集市里帮人跑腿,攒钱帮妈妈买了一把小提琴,妈妈终于又能在全家面前演奏乐曲。

当莫里斯和乔终于经受住纳粹的考验,坐车回到藏身的训练营,父亲惊喜地出现在后座,父子三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犹太兄弟俩如何逃出纳粹魔爪?这部二战片比《血战钢锯岭》温情

纷飞的战火下,亲情维系着这个家庭,亲情是他们一刻不停,四处奔波的动力,亲情是家庭成员基本存活奇迹的先决条件。

“街道还是原来的样子,房顶檐槽之间的天空还是铅色的,空气中漂浮的还是那种巴黎特有的晨风吹动稀疏的树叶的味道。”

电影改编自小说,小说来源于生活,当看到影片结尾照片中精神矍铄的老哥俩,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总体来说,《一袋弹子》是一部温情的二战题材电影。它构图工整,结构清晰,风格清醒,一些镜头和剪辑颇具特色,演员的表演也很自然,是能够排在年度法语片榜单里的作品。

近年来,以孩子视角展开的二战题材影片越来越多,如《芬妮的旅程》《赤脚》《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八月的雾》《地雷区》等。这些作品将小人物的飘摇放在大背景下。这时,残酷的战争已经退居次席,孩子们身上闪光的人性才是永恒主题。

如文章开头所说,孩子是这个星球的未来,他们身上有尚未被世俗磨灭的天真和无畏,所以也更能展现出善良的力量(而且,这些孩子都长得很漂亮呢)。

犹太兄弟俩如何逃出纳粹魔爪?这部二战片比《血战钢锯岭》温情

珍爱孩子,远离战争。

发布于:北京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