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揭秘中国造假史:皇上送外族和亲的“公主”都是假的

李光斗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揭秘中国造假史:皇上送外族和亲的“公主”都是假的

假货从古至今一直存在,古代中国也有造假,甚至公主都有真假之分。假货的制售几乎同人类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

自汉代以来,帝王出于政治需要,将王室公主许配给外族番邦首领,称之为“和番”。出嫁的公主称为“和番公主”,当然,皇帝一般不会将自己的亲生女儿嫁到番外,而是经常选出涉嫌谋反的皇室宗亲的女儿,或者皇室远亲和其他人的女儿,作为公主的替身嫁到番外。

公元717年,唐玄宗封东平王外孙女杨氏为永乐公主,携嫁妆600捆嫁给契丹首领李失活。726年,玄宗外甥女陈氏被封为东华公主,嫁给契丹松漠郡李邵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人性中天生具有的求利本能,可以说,人寻求私利有一种永恒性,而许多人对私利又贪得无厌。除此,同样出于这一本能导致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会不惜代价购买假货。

从经济关系上看,封建社会,土地为部分个人所有,土地的主人向大自然采取以及制造、贩卖一些生产、生活资料,并在集市上同别人交换,自负盈亏。但一些重要物资由国家专营,例如:盐、铁等。还有国民向政府纳贡的制度,纳贡物品有农业特产、手工艺品以及奇花异草等,无所不包,都是无偿的、强制的。政府还规制交易,商品入市必须按地点分类置放。派出的人员管理一切事务。商品价格,交易时间,度量衡具,开业的铺户,都须到政府登记注册,以使政府明了他们的经营情况。

揭秘中国造假史:皇上送外族和亲的“公主”都是假的

皇权在多数情况下会遏制假货甚至严惩制售假货行为。“皇权之下无假货”,各级政府都以维护皇权为最高工作目标,老百姓献给皇室的贡品,都要经过逐级严查后再上达,违者将被重办。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想象老百姓会不顾性命进贡假货给皇帝。许多官办产业,盈亏和管理者的实际利益关系不大,盈不能揣进自己的腰包,亏也不必用自己的财产来填补,奖惩无非是升职或降职免职,升俸禄得奖金或降俸禄扣奖金罢了。况且,大凡垄断经营的商品,多是只赚不亏。

政府办产业的首要目的,一般是保障供给、讲求质量,成本因素被放在很靠后的位置,所以在资源的使用上很少认真通盘考虑成本,如优秀的工匠可以随便调遣,工匠做得好,待遇比民营企业或自己经营丰厚,做不好会丢掉工作甚至掉脑袋,在工作中也不敢轻易弄虚作假。这都使官办产业不会轻易制造假货。民间交易部分,如果是在政府指定的场所进行,商品的质量由政府工作人员鉴别,并以之确定价格,如有造假行为将受到严厉处罚,这自然也不会轻易有假货。

日本、德国、瑞士等国家以产品质量享誉世界,事实上这些国家同样有假货,只是和一般国家比起来,假货在全部货物中的比率,以及造假的深度,假货泛滥的广度不同而已。发达国家都同样也有不同程度的造假历史。一个世纪前,美国消费者就无法放心使用本国产品。从糖果、肉类到药品,很少能令他们放心购买使用。报纸每天都在揭露造假丑闻,连知名百货商场也在销售含银量低于广告宣传的餐具,而所谓的胡桃木家具大多也以次充好。日本和韩国在战后的经济起飞阶段都先后面临过假货危机。近年德国尽管对制售假货的惩治十分严厉,但假货仍屡禁不止。发达国家很多人崇尚名牌,是因为去名店、买名牌可以避免吃亏上当,保证时间效率。

揭秘中国造假史:皇上送外族和亲的“公主”都是假的

1887年8月23日,英国议会通过了侮辱性的商标法条款,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须注明“Made in Germany”。“德国制造”由此成为一个法律新词,用来区分“英国制造”,以此判别劣质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产品。德国人把这件事当成民族耻辱,决定振兴德国制造业。他们开始将质量放在首位,积极学习技术,重视科研和人才培养,由此而来的进步,很快推翻了全世界对“德国制造”的认知。到了1914年,德国的钢铁产量甚至超过英、法、俄三国的生产总量。同样,日本也提出质量救国的口号,政府通过税收、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措施鼓励日本的大企业进行研发。此外,“工匠精神”对日本摆脱假货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纵观历史,假货是任何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无法规避的问题,美国用了大约70年的时间才逐渐摆脱假冒伪劣产品横行的怪圈,德国则用了30年,日本用了15年。其中,日本凭借社会压力打假,德国、美国则依靠严格的法律法规。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直到现在还频受假冒伪劣产品的困扰,如何提高产品质量,树立品牌和信誉,才是中国制造真正走国门的正题。

揭秘中国造假史:皇上送外族和亲的“公主”都是假的

发布于:北京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