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市政协常委宋慰祖建议:建设会馆保护集聚区,制定利用规范

新京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新京报快讯(记者 张璐)北京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将于明天(1月21日)开幕。今年,北京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盟北京市委一级巡视员宋慰祖带来了“关于保护和利用京城古老会馆发展文化产业的提案”的提案。他建议,在宣武门外到和平门外、前门外到崇文门外这两个会馆最集中,保留相对完整的地区,建设“城南会馆文化历史风貌保护区”。

历史:北京市曾有过646座会馆

宋慰祖介绍,600年前,随着明朝定都北京城,北京开始了大规模的都城建设,各地在北京的会馆建设也同步进行。北京历史上曾有过646座会馆。1420年前后,在原来的崇文区(现称东城区)产生了中国第一批以互助、交流为宗旨的试子会馆、行业会馆---南昌会馆、芜湖会馆、浮梁会馆。还有明中期在此地区出现第一家行业会馆---颜料会馆。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到清朝会馆数量大增。

历史上的会馆大多是由各地方乡绅、商贾为同乡进京赶考的本家学子备考休息所建的试子会馆,平时是各地在北京的同乡人进行互助,联络、协调、交流的场所。会试之年就要腾退出来用于试子备考。还有少量的行业会馆。据史料记载直到民国26年(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会馆建设才停了下来。会馆的功能彻底失去。1945年以后大量会馆沦落成大杂院。1956年取消了会馆,从此会馆功能彻底消失。

会馆作为历史遗留下的文物建筑,其中列入国家、市、区文物保护单位11座,档案登记保护项目的会馆64座。作为北京中轴线文化廊道上的文物,更是体现全国文化中心内涵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待解:已腾退并修复的会馆利用率不高

在2010年出台的北京市《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行动计划(2010-2012)》里,就包括了支持会馆等重点保护区修缮改造的内容。通过第一轮第二轮城南发展计划的实施,三里河水系得以恢复,部分会馆得以腾退、修缮,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和使用价值。如台湾会馆,修缮后用于京台交流活动;阳平会馆,修缮后成为了刘老根大舞台;湖广会馆,更是于二十年前就建成了以传承和表演京剧为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呼吁多年的安徽会馆2020年也已正式对外开放。会馆的修复开放同时拉动了周边经济的繁荣。

不过,宋慰祖指出,目前古老传统会馆建筑仍面临几个问题——现存的少数会馆大多是年久失修,风貌不在,腾退和修复速度有待提升。另外,已腾退并修复的会馆,利用率不高,多是修复后闭门闲置。现存的57座会馆中,已修缮利用的会馆6座,正在修缮的数座,大部分会馆在腾退中。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规模最大的安徽会馆也是近日才腾退修复被利用,建成了以传承和表演京剧为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

另外,“保护资金不足,利用方法单一”也是一大问题。整体会馆文化产业建设中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规范标准,使得实践运作尚困难重重。

建议:吸引会馆原籍所在地企业共同修缮利用会馆

宋慰祖建议,建设会馆保护集聚区,制定“会馆保护与利用规范”。市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调研,实施普查,统筹规划。依据城市总规的定位,在宣武门外到和平门外、前门外到崇文门外这两个地区是会馆最为集中,保留相对完整的地区,建设“城南会馆文化历史风貌保护区”。在历史风貌保护区域里以会馆的保护与利用为龙头,同时对体现戏院文化、故居文化、书院文化、宗祠文化、寺庙文化等的历史建筑进行全面的利用。重现北京的各地文化交融、商业繁荣的历史风貌。

他建议,通过与各地政府协作,筛选出有开发价值的会馆,加以修缮利用。有计划、有目标,吸引会馆原籍所在地、有经济实力、致力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企业,来共同修缮和利用会馆。包括会馆的修复、经营、融入当地的文化发展产业等。

采取“谁投资、谁受益”和“谁使用、谁保护”的原则,扩大文化保护区文物和准文物的利用价值,发展文化产业,既能够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到风貌保护当中,也能让投资者从保护中收益。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陈思 校对 薛京宁

发布于:北京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