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十三五”期间北京“林下经济”产值累计达18.8亿元

新京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新京报快讯(记者 黄哲程)今天(1月22日)下午,北京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举行界别协商会。在农业界别提案办理协商会上,北京市政协委员、市园林绿化局局长邓乃平介绍,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林下经济累存面积23.1万亩,“十三五”期间,林下经济产值累计已达18.8亿元。

1月22日,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推动林下经济发展,让生态变成金饭碗”农业界别提案办理协商会举行。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问题:政策扶持不足,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

邓乃平介绍,林下经济是指依托森林、林地及其生态环境,遵循可持续经营原则,以开展复合经营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友好型经济,包括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林下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森林资源保护双赢的一种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北京林下经济已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林下经济累存面积23.1万亩。“十三五”期间,林下经济产值累计达18.8亿元,有156家企业、81家合作社从事林下经济活动,带动农民5.57万户。延庆、怀柔、房山、门头沟等10个区形成了林药、林花、林蜂、林游等十大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不过,北京市林下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

邓乃平介绍,当前北京市林下经济政策扶持力度不足,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有资源无产业”。受供地政策影响,开展林产品采集加工、森林康养、自然体验等森林景观利用为主的林下经济活动,普遍存在水、电、路、厕所、休闲游憩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等问题。并且社会资本投入少,真正有实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参与发展林下经济的程度较低。

此外,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与首都市民的需求匹配度不高,“有发展不持续”。现有的种、养殖发展模式,提供的产品可替代性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并且与首都市民急迫需求的“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生态产品不相匹配。同时,由于现有的种、养殖发展模式,与森林发展规律相矛盾,导致北京市林下经济累存面积不高。

林下经济组织化程度也不高,产品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有产品无商品”。现有农民自发的专业合作组织仍处于初级阶段,组织结构分散、市场信息不通畅,林农生产出来的好产品变现能力不强,产品多是初级产品形态,未进行深加工和包装,产生的经济效益不高。龙头企业带动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发展格局尚未形成。

建议:明确林下经济发展思路,科学规划产业布局

邓乃平建议,北京应明确林下经济发展思路,释放森林资源潜力,利用森林生态景观资源,为市民提供丰富的休闲旅游度假产品。同时,严格保护森林资源,提升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增加生物多样性。还要通过完善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政策引导和规范管理,培育林下经济产业体系,增加林农收入。

此外,要科学规划林下经济产业布局。遵循森林发展规律,促进林下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高度融合,制定林下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方向,科学布局林下经济产业。还应完善林下经济的服务体系,培育壮大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促进林下经济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林下经济服务水平。

同时,要强化林下经济的政策支撑,完善配套政策。邓乃平强调,要加强监管,比如制定林下经济发展负面清单,加强林地的监管,建立林下产品安全追溯体系,对林下经济产品质量实行全程监管。对有关违法违规或失信行为建立信用记录,纳入全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新京报记者 黄哲程 摄影记者 李木易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李世辉

发布于:北京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