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发扬脱贫攻坚精神,加速乡村振兴

新京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原标题:发扬脱贫攻坚精神,加速乡村振兴

  ■ 社论

  是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辛付出、奉献乃至牺牲,为中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

  中国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表彰大会是一次庄严的宣告,更是一场深沉的致敬。大会共表彰了1981名“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1501个“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他们是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杰出代表。正是以他们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辛付出、奉献乃至牺牲,为中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年来,全社会已习惯把脱贫攻坚比作一场战争。当此胜利之时,当然不能忘了那些挺身而出的“战士”——35年坚守太行山的“新愚公”李保国,献身教育扶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的张桂梅,用实干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誓言的黄大发,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扎根脱贫一线、鞠躬尽瘁的黄诗燕……一个数据值得铭记:在这场脱贫攻坚斗争中,1800多名同志将宝贵的生命定格在了征程上。

  脱贫奇迹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实现的。早在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就指出:“在扶贫一线的扶贫干部绝大部分牢记使命重托,用自己的辛苦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有的长期超负荷运转,有的没时间照顾家庭孩子,有的身体透支亮红灯,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扶贫也好,抗疫也罢,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总是能够涌现出一批“平凡”的英雄,勇挑重担、不负期望。这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能够不断迎接挑战、创造奇迹的信心所在。记住这些付出和牺牲,是为定格一种精神,也更是一次次自省——我们进步、胜利的力量到底来自何处。

  8年来,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近1.6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累计投入6601亿元;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这些数据背后,凝聚着全国民众的心力,也凸显了一个国家对于脱贫的决心。

  我们同样要向那些在帮扶和引导下,靠自己双手摆脱贫困的民众致敬。是他们的“不等待、不观望”,以及“一定能过上好日子”的坚定信念,激活了脱贫的内生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表彰大会上所指出的,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就一定能够不断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

  当然,“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并非终点,乡村振兴是下一个必须要啃的“硬骨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下一阶段,仍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就在表彰大会的同一天,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这种“无缝对接”的深远寓意,自不待言。“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在乡村建设新阶段中,用好脱贫攻坚的经验,发扬好“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自当“志在必得,创则必成”,不负民众奔赴美好生活的新征程。

发布于:北京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