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紫牛荐书|世界那么大,朕想去看看!乾隆最爱的科普书,居然是一股“泥石流”

扬子晚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你知道乾隆最爱的一套科普读物:《兽谱》《海错图》《鸟谱》吗?据说雍正皇帝曾数次翻阅《海错图》,乾隆继位后,连下数道圣旨让人把《海错图》拿给他看,被尊为“盖章狂魔”的他,一边翻阅一边就忍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欢,咚咚咚盖下去好几个章。为了把这套乾隆最爱的动物图鉴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更多人看到,《故宫里的博物学》诞生了。近日,该版本的在原来基础上又进行了“升级”——书封和内文都有了全新的设计、新增了100副实拍图、21张古画、修订了20种动物,1月,升级版由故宫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联合打造。

这套中国版“神奇动物在哪里”写了些啥?

《故宫里的博物学》是一套以故宫动物图鉴藏品为题材的中华文化通识读本,以清代乾隆时期的皇家动物图鉴《清宫兽谱》、《清宫鸟谱》和《清宫海错图》为蓝本,打破人文与科学的边界,从文学、艺术、动物、地理、自然、民俗、神话、志怪、典故、历史等方面,以现代博物学的探究方式,用故事把波澜壮阔的中华文化与自然科学慢慢讲给大家听。

《兽谱》里记录了各种奇珍异兽,《海错图》里绘制了各种奇形怪状甚至传说中的海洋生物,《鸟谱》里绚丽飞禽,让人目不暇接,任谁看到了都会忍不住一探究竟!这些图谱在今天看来,除了具有历史和博物价值,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鸟谱》和《兽谱》的绘制,吸取了来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知识与文化艺术,采用了当时刚刚由西洋传教士传入中国宫廷的西洋绘画的光影技巧,又和中国审美趣味与文化内涵完美结合,动物的眼神、姿态,活灵活现,无一不栩栩如生。而《海错图》也是笔触细腻艳丽,独具匠心。

很多人会问为啥乾隆这么喜欢这套生物图鉴呢?想来大概在他的心中,还住着一个孩子吧,其实身负江山社稷的乾隆,很少有机会能去野外亲近自然,亲临祖国大川,受限于自己的身份地位,乾隆只能把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寄托在这本书上,“世界那么大,朕想去看看”,说得就是乾隆的心情。

《鸟谱》《兽谱》《海错图》这三本书目前收藏在故宫里,大家没法一一翻阅,而且原书的文字大多是满文记载,也不方便阅读。于是《故宫里的博物学》便选取了一些有趣的动物给大家讲解,告诉大家古人画的是什么,有哪些传说故事?现实中存在吗?依据是什么?把这套乾隆最爱的动物图鉴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更多人看到。

有一说一!这套书堪称科普书里的“泥石流”

翻开这套“中国版的神奇动物”,看看里面的很多动物画像,真的只能用令人忍俊不禁来形容,书中有个古怪的动物,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又像蜥蜴又像变色龙,但其实都不是,它居然是只鳄鱼!

再来看看人鱼,一说到人鱼,我们想到的往往都是美人鱼,但是在《海错图》里绘制的人鱼却是背上有红翅,还有一条短尾巴的人。原来在唐朝,人鱼也被称为鲛人,据说鲛人披头散发,背有红翅,还有一条短尾巴。鲛人善于织绡,而且落泪为珍珠。其实鲛人经常在古代的诗歌中出现,比如杜甫曾写过“仿像识鲛人,空蒙辨鱼艇。”而且中国的神话传说中,也经常出现鲛人这一形象,有鲛人报恩的故事。

从现在人的眼光来看,这套生物图鉴肯定不如百科全书里的照片那样写实,有很多来自传说和神话中的奇珍异兽,都是作者根据历史典籍中记录的资料,以及民间民俗中沿用的形象,推想画出来的。对照历史典籍和诗词中的记载,这些绘图的确没有太大的偏差。无论是萌萌哒的外形,还是奇幻色彩的绘画风格,真的算是一股“泥石流”了。

但是毫无疑问,这些图的价值并不在于像不像,而是在于对古籍记载的尽力还原,那些存在于神话传说中的动物,都以具象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对后世的研究,以及文化艺术创作,有莫大的帮助,而出现在文学诗词中的那些奇珍异兽,这套书都有记载,这对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非常大的帮助!

打通文化“任督二脉”,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读完这本书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是传统文化,无论是热门的电影,沿用至今的习俗,还是我们背过的古诗词,都时刻被传统文化浸润着,这滋养着我们的灵魂,也增强了我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增加了凝聚力。

前段时间,有一部热播剧《香蜜沉沉烬如霜》,里面有个大反派叫“穷奇”。很多人会好奇,编剧怎么会想到这样一个形象呢?其实这个形象在《故宫里的博物学:清宫兽谱》里也讲到了。在《神异经》这本书里记载到,穷奇外形魁梧,爱颠倒是非黑白。《山海经》中也记载到,说穷奇长得像牛,浑身好厚的毛,还吃人。所以电视剧中的穷奇虽然是人扮演的,但是保留了基本的特征,外表强悍,多毛。这其实并不是编剧的创意,古代文献早就已经说清楚啦!由此可见,即使我们已经步入当代,我们仍然无时无刻不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无论是《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敖丙,夜叉,还是《姜子牙》里的坐骑四不像,其实都是对于中国文化的多样性表达,创造力并不是凭空诞生的,而是基于已有的知识。所以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些有趣的图画,可以极大的引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孩子们深入古典文化中,汲取文化的力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来源:紫牛新闻

发布于:江苏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