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委员提案│“种猪”长期依赖进口,省政协委员建议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打好种业翻身仗

扬子晚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安全的基石。种质资源是品种创制的“弹药库”,因此,打好种业翻身仗,首先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今年江苏省两会期间,江苏省政协农业农村委副主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党委书记易中懿在提案中建议,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国外品种占比高,成为农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易中懿告诉记者,过去的几十年,我国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应该说,包括品种在内的科技创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易中懿说,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大幅度提高,较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提高了3~4倍,为当今中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了基本保障。“但我们应该看到,还有许多诸如畜禽、优质果品、高档蔬菜等品种仍然依赖进口,受制于人,其中生猪、肉鸡、葡萄、苹果、甘蓝等,国外品种占比超过90%,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易中懿说,具有区域优势特色性状的种质资源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许多本土品种如本土猪、地方鸭等都濒临灭绝,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种退化严重,已失去市场竞争力,民族种业和产业发展遭遇巨大压力。

为什么国外品种市场占有率高?易中懿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长期以来,为解决吃饭问题,我国品种创制主要集中在水稻、小麦等大宗粮食作物上,其他作物支持相对薄弱。二是曾经一段时期,对国外品种引进力度大,导致国内苗头性品种没有市场空间。“就拿江苏来说,江苏是粮食大省,我们研发力量主要在稻麦上,但江苏地处气候过渡带,作物种类多达50余种,加之品种创制周期长、回报低,极大影响了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易中懿认为,受评价导向影响,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传统育种手段效率低,新的技术手段和装备投入严重不足等,都是导致国外品种市场占有率高的主要原因。

揭榜挂帅,组建“江苏种业创新联合体”

“我们的饭碗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首先要把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中。”易中懿说,江苏是种业大省,也是用种大省。全国要打好种业翻身仗,江苏应该也有条件“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但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大支持力度,他这次上会带来的提案建议:

一是要全面加强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种质资源是品种创制的“弹药库”,因此,打好种业翻身仗,首先要加强种质资源库建设,构建江苏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保护、挖掘、利用体系,做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有序开发。

二是按照动植物种类组建“江苏种业创新联合体”,按产业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商业化育种体系,通过“揭榜挂帅”,集中优势力量,选育一批优质、高效、抗病、高产新品种。

三是建设现代种业创新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构建分子育种、种业大数据等共享服务平台,实现育种手段的智能化、智慧化,加快提高育种效能。

四是提升育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要通过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等形式,引导人才、项目等优质创新资源向企业流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农科院近三年先后与种业企业共建成立了3家产业研究院,通过建立利益链接机制,有效推动了品种创制的精准性和企业育种能力的提升。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于丹丹

摄影 新华视觉中心记者 余萍

校对 李海慧

来源:紫牛新闻

发布于:江苏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