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为“蓝天保卫战”助力,气象专家建议分区设立大气污染物排放警戒线

扬子晚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为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应该强化‘下限思维’。”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教授银燕关于分区设定大气污染物排放警戒线的建议,引发了各界关注。记者从南信大了解到,这项研究南信大已经坚持了5年。

大气污染分区、分阶段精细化治理需求突出

银燕告诉记者,从大气污染治理现状来看,通过近10年的努力,结构性减排取得了显著成效:2020年1月至11月,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9%,同比上升5.4个百分点;PM2.5(下角标)平均浓度已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目标值。

但也涌现出新问题。随着生产设备更新、能源转化完成、先进环保技术普及,结构性减排短期内将出现瓶颈。区域自然条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愈加显著,尤其是随着大部分地区从超重污染转向中度和轻度污染,其地理、气候条件的差异将成为影响大气污染治理成效的重要因素。

“分区、分阶段精细化治理的需求,越来越突出。”银燕指出,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首要采取的措施应是分区划定大气污染物排放警戒线——即在既定空气质量目标下,本地大气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排放强度。“具体可参考大气环境资源核算体系,并综合考虑现实空气质量。既不放任污染,也不造成浪费,且能降低反弹风险。”

气象专家正在查看空气质量监测点及周边情况

更合理的治理方案能够“因地制宜”

“大气污染物排放警戒线目前是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的一个‘知识空白’,所以我们瞄准了这一领域开展研究。”南信大大气环境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特聘专家蔡银寅介绍,团队的这一研究,肇始于2016年9月。“我们和大气领域的专家一道,调研了全国六七个省份的大气污染及治理情况。我们发现,大气污染防治的具体工作,不能‘一刀切’,而是应该根据当地的大气资源环境状况来具体考虑。”蔡银寅举了个例子,比如京津冀地区,大气环境资源相对匮乏,所以警戒线应该低一点。而空气质量有较大好转的长三角地区,警戒线的设定就可以高一些。

蔡银寅表示,根据不同地区的大气环境资源状况,分区设定大气污染物排放警戒线,作为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的一个有益补充有利于因地制宜,选择更加合理有效的治理方案,既不放任污染,也不造成浪费,且降低反弹风险。各地根据自身情况,在不触及警戒线的前提下,有序推进空气质量改善工作,妥善处理大气污染防治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平衡关系。尤其在一些空气质量现实条件较好的县级城市,可以起到有效的警示作用,避免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校对 丁皓宇

来源:紫牛新闻

发布于:江苏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