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又双叒叕调控,这次买不买房

新周刊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中国人的万千故事,大多与房子有所关联。

疫情以来,房价大涨一波。各大城市发布调控政策,部分城市打出系列组合拳。

就在刚刚过去的2月份,各地房地产调控井喷。据不完全统计,单月房地产调控次数高达45次,超过了1月份的42次。

中国的楼市调控政策从过去“一刀切”的限购、增加土地供应,到现在看似冗长的政策条款背后,其实有着清晰的线条。

而大调控背景下,小人物的行动决策往往身不由己,时常上演人间剧目。

《都挺好》剧照

比如,年初,我一位上海的朋友打电话说准备买房。去年看了房,各种原因,没有下手,今年再去看,已经涨了很多。

预算没有涨,房价涨了,只能将视线移到更靠外环线、更小一点的房子。心有不甘,买房路上也波折重重,但最后签约落定。“先上车再说,不然更难买了。”

然而网签之后,上海的调控政策陆续出台,买家和卖家都处在观望的状态。卖家依然惜售,但买家也没那么着急买了。

房价大涨时,买方抢房、卖方跳价、双方互有违约;开始调控时,政策收紧、买卖双方观望、买方迟疑;事实上,这一幕幕早在2016年就上海楼市上演了。

即便时间往前推进,即便也有敏锐的察觉,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人会随市场动而动——越涨越抢,直至调控,方才稍微冷静。

大城调控精细了

今年1月21日,上海发布楼市调控新政“沪十条”;1月25日法拍房限购;1月29日上海银保监局发文严控住房信贷管理,严查首付来源、严查经营贷消费贷违规流入楼市。

仅十天时间,上海三次调控,深圳三次调控,2021年新一轮的调控袭来。

2月,杭州、北京、深圳、江苏、江西、上海、东莞等多地调控升级。政策涉及防止假离婚取得购房资格、打击违规冻资、围堵经营贷、上调房贷利率等。

3月伊始,杭州、无锡、上海等地调控政策再度加码。

3月3日上午,杭州市发布楼市调控新政,从防范经营贷消费贷违规流入房地产、加强司法拍卖住房限购等四方面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向上滑动阅览

3月3日杭州市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的通知》(图源;杭州住保房管微信公众号)

3月3日晚间,上海市发布通知指出,对按照优先购房政策购买的新建商品住房,在购房合同网签备案满5年后方可转让。

我们拎出一个“楼市调控代表”来看。

2月6日,上海对新开楼盘实施积分排序摇号制度。上海在首批3个启动公开认购的楼盘均采用此项制度。

这意味着,购房人在认购后,将综合家庭、户籍、在上海有无住房、5年内购房记录以及在沪缴纳社保五大因素,拥有一个积分;再按照摇号人数比房源多30%的原则,按积分高低排序,确定进入新房摇号名单。

这项新规聚焦优先满足“无房、自住”家庭的购房需求。

政策一出,很多人开始计算自己的分数。确实存在发现自己的分数差得很多,便放弃参与新房认购的情况。

《都挺好》剧照

上海的新房积分排序摇号制度落地之后,深圳两个楼盘的销售方案显示,项目将采取新的积分规则确认入围名单,与过去的简单划分为有房和无房,或单纯比拼社保缴纳月份等指标不同,此次按照购房者名下无房时长、户籍、社保、子女四个因素综合评定积分。

按照最新的积分规则,没有过住房转让记录的无房刚需优势明显。过去社保年限高,积分入围的可能性就高,此番社保时间长但卖房打新的“漏洞”被堵上。

从近几年的调控规律观察,一线城市房价大涨,就必有调控。

各个城市的政策、力度和风格有所不同,一城一策,但又多有重合和借鉴。如前文所述,在社保年限上、对法拍房的限购、新房摇号积分制,及对赠与“打补丁”等。

“十四五”中,关于房价的表述可以看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变。此番楼市调控政策出台之密集,一线城市出手之频繁,不同于以往,国家坚持楼市调控的态度表露无疑。

201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提房住不炒(图源:人民日报微博)

如今大城的调控,已不限于“五限”,即限购、限贷、限价、限商、限售。除了不停地“打补丁”,还在探索新的调控方式。

这使得楼市交易规则越来越复杂。当然,复杂的背后不是绝对的公平,但一定是相对的正义。

上海、东莞对离婚后买房的限制,深圳对“诚信”的重视,以及杭州、上海提高免征增值税年限,及上海、深圳两地的积分制等,都是希望先满足有真实购房需求的购房者。

它们的路径都是,通过降杠杆和堵住投机的“房票”漏洞。从结果来看,打击投资客,尽量不误伤刚需,是有效的调控政策必须考虑的问题。

只是,政策的实际效果,因执行力度或城市特点,有所不同。

增值税免征年限的延长,对于供不应求的学区房和改善房,额外增加的增值税有可能转嫁给购房者;法拍房的限购政策与当地法拍房成交数量有关,若成交数量本就很低,此项政策对房价影响不大;关于信贷管控,效果关键看执行力度;限制假离婚买房,倒是基本能够降低此前这个漏洞带来的成交量。

房价缘何又上涨

本轮以上海、深圳、杭州为代表的楼市房价或成交量暴涨,其逻辑并不复杂。除去各城的特殊性,主要是全球货币大放水下对资产价格的助推

大水漫灌,不仅大城市涨,很多环一线的县城房价也已然过万,部分甚至达到两三万。加上一线城市调控后,资金更趋向于进入这些区域。

不单单是中国,其他很多国家也是这副光景。

过去一年,全球房价大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尤其下半年。土耳其、俄罗斯房价同比上涨20%,美国房价同比涨幅接近10%。

全球房价指数(图源:Bloomderg,东吴证券研究所)

疫情,让经济一度处于颓靡的状态。为刺激经济,一些国家释放低首付的房价利好政策。加上宽松的信贷,在普涨的环境中,资本的逐利性,货币追逐核心资产,房价自然上涨,甚至幅度夸张。

当刺激经济的任务完成后,退居其后,政府出台打压政策,这其中,包括加大住房供应量、提高首付比例。

不同国家,调控的花样和成熟度都不一样,效果也颇为不同。在多次应对房价大涨之后,调控政策规律性地走向精细化。

2020年,大部分投资股市的人获得丰收,楼市也不会亏,但这样的日子也许并不会一直持续。

1月12日,央行公布了我国2020年12月的金融数据——社融增速在2020年10月达到顶点,掉头向下,M1、M2增速在2020年11月达到顶点,掉头向下。

社融增速存量及存贷款同比增速(单位:%)(图源:Wind,中国人民银行,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由于疫情开启的货币和信用宽松,在2020年底基本到达顶部拐点。2021年开始,货币政策大概率地逐步收敛。向常态化回归过程中,“宽信用”进入稳定退潮期,在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下,存量社融及M2增速等指标会逐渐向名义GDP增速靠拢。

2021年的货币流动性,极大可能没有2020年宽松,意味着楼市与股市,都不会再如过去的一年——闭着眼睛都能赚钱

大调控,小人物

最后,再讲一个关于调控背景下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2016年,上海均价3万5左右,朋友准备在上海买房。

那年3月初,看中一套房子,为父母订好机票,计划在家人共同看过、讨论后,再做决定。

3月25日,上海出了“限购令”,应对当时一天跳价几十万的暴涨局面。外地人员的购房条件更是从连续缴纳满2年及以上个人所得税或社保,调整为了5年,直接将朋友卡出门槛之外。

门关上,招呼都不打。调控政策的执行效率之高,是上海的一贯风格。

《佛罗里达乐园》剧照

那次调控对2016年那轮房价暴涨确有控制实效,也令很多人印象深刻。

房子没买成,朋友才得知了家中发生的事。原来,那笔本来预备在上海购置房产的钱,家里拿去做了“投资”,而这投资公司在不久之后关闭了,负责人跑去境外,一家人已经没有足够的心力纠缠和等待。

等到恢复元气时,上海均价已达五六万。

楼市调控是大环境之下的最大公约数,也是普通人生活中的变数。

房价问题之所以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不仅因为房价的变动涉及各方利益切割和重新分配,更因为在多次的房价上涨和调控之下,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生活会真实地发生改变。

    编辑 | 煎妮

发布于:广东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