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环境调查、寻找年味、感受非遗 来看这些初中生打造的别样寒假作业

上游新闻看点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王渝凤 实习生 张力 受访者供图

在我们居住的环境里,有多少不被我们所知的“邻居”?荣昌陶器为何成为国家级非遗?什么才能代表真正的年味?

这些看起来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却又往往不被重视的问题,是这个寒假重庆南渝中学初一、初二年级的特色作业。南渝中学负责人表示,特色寒假作业其实就是希望通过学科融合的方式,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同时,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实际调查和亲身感受,达到喜欢、热爱和传承的目的。

学生笔下的年味

寻找年味

不同学生找出不同答案

从网上了解剪纸的来历、自己叠纸、剪纸。初一(8)班的王一诺同学第一次在新年拿起剪刀剪纸,一张红色的纸,在她的剪刀下,变成了身姿婀娜的图形,“我没想到第一次剪纸就能剪得还不错。”

剪纸

初二(8)班的邹可馨觉得,年味里不能少了那抱着鱼儿的胖娃娃。邹可馨说,在北方看到的年画娃娃很中国风。于是,她将这样一幅具有浓郁中国风的年画,采用现代的笔法描绘了下来。

年味浓浓的年画

初一(9)班的罗晗月则通过画笔描绘了不一样的年味,家门口挂上火红的灯笼,贴上鲜红的春联,小朋友们一起堆雪人,老人在家里包饺子......就连天上的龙也赶来凑热闹。

“龙”也来过新年

非遗调查

我们从来就不缺用心的人

无论是川江号子还是荣昌陶器,非遗一直以一种“暗香”的形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初二(10)班的王雨扬第一次听川江号子是从中央电视台一档名为《远方的家》栏目上看到的。王雨扬从川江号子的节奏、音调、情绪、腔型、唱词等角度对川江号子进行分析调查,穿越几十上百年的时光,与纤夫实现了跨时空的对话。

荣昌,是一个文化遗产丰富的地方,老家在荣昌的初二(1)班刘加稀同学趁着这个寒假,去观赏了荣昌陶器。当地人梁先才先生,是荣昌陶器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师承父亲,将这门手艺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梁先才先生觉得能把荣昌陶器做好、发扬光大,才无愧于自己传承人的身份。

“我们身边,从来就不缺用心的人,只是缺少一颗发现的心罢了。”王雨扬在作业中写道。

亲身观察、大数据分析

环境报告反映真实

光秃秃了一个冬天的树干,在初春暖阳的映照下,缓慢醒来,它没有吐出第一片绿叶,而是先长出了好多的花骨朵,慢慢地,这些花骨朵像发胖了一般,长大开来,挣开花骨朵,开出第一朵鲜花。

池塘里,鱼儿开始游来游去,还有小鸭子在水面凫水,春天真的来了。

调查报告的完成人是初二(14)班学生李俊杰,看到春天的背后,他也看到了很多的“邻居”,这些“邻居”,没有喧闹、没有话语,但却在悄悄地扮靓着我们的生活。

“但我们的邻居也面临危机,垃圾太多,口香糖纸、梨子的核、废纸、垃圾袋,它们开始侵占邻居生存的领地,让它们变得艰难。”李俊杰写道。

初二(14)班潘彦志则通过大数据分析的方式调查了垃圾分类,他在寒假发放232份问卷,调查大家对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发现还有人对于垃圾分类的理念很模糊,“有的人把垃圾全部都装在一个袋子里,这样垃圾分类的目的就没法达到。”

新闻延伸:

趣味作业旨在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

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在教学中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对于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有重要作用。每个新的知识都是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有它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省略了这一过程,就不能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得到扩充和改善。

发布于:重庆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