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在“红船启航地”看见长三角一体化

中国新闻网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中共百年华诞)在“红船启航地”看见长三角一体化

  中新社嘉兴1月28日电 题:在“红船启航地”看见长三角一体化

  记者 柴燕菲 王逸飞 张煜欢

  百年前的一天,一列上海驶来的早班火车途经浙江嘉兴。列车上下来一群人,登上一条画舫,驶向南湖僻静处。百年后的一天,一趟嘉兴嘉善开出的跨省公交驶向上海枫泾,潮里泾河两岸的百姓从此“串门”不必再绕路。

  那一天,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这一天,长三角一体化省际互联互通项目浙江嘉善县姚杨公路—上海金山区叶新公路顺利通车……不论是历史上开天辟地的里程碑节点,抑或当代寻常不过的瞬间,都回荡着一个“历史之问”——如何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深入推进,在“红船启航地”浙江嘉兴,这一回答就藏于一幅农民画,一张市民卡,一趟公交车,一个研究院,一份新政策里。中新社记者在嘉兴采访时听闻的三句“没有想到”,成为透视中国统筹区域发展成效的真实切口。

 公共服务的“同城时代”

  80岁的嘉兴市嘉善县姚庄镇居民沈金鑫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土气”的农民画能走进上海浦东陆家嘴美术馆的“大雅之堂”。

  在沈金鑫眼里,姚庄和上海郊区虽“一河之隔”,但过去更像是“邻居”关系。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双方交流不断密切——“好像变成‘亲戚’,去开展览也更方便。”

  “我们的画在上海很受外国人欢迎。”沈金鑫记得,当时有欧洲的游客看着姚庄农民画新奇不已,想要买走。农民画还能受到“世界人民”的喜欢?这是从前没想过的。

  “文化走亲”在长三角地区已非新鲜事。2019年,随着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式揭牌,浙江嘉兴嘉善、上海青浦、江苏苏州吴江三地率先探索区域一体化“同城时代”,目前已全力推进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的60个亮点项目。

  科技创新的“协同时代”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杨向东没有想到,自己常年带博士生,会跑到嘉兴科技城的一座小楼,带领一帮20岁出头的本科工程师干成好几件“大事”。

  “别人看科技成果转化是‘最后一公里’,其实是‘万丈深渊’。”理论创新如何解决实际应用场景的需求?七年前,杨向东带着迈过“万丈深渊”的决心从北京来到嘉兴。

  有个企业向他提出:能不能通过一张床解决人在睡眠过程中的猝死问题?

  “当企业家的梦和科学家的技术结合,梦就变成了梦想。”利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虚所实中心”优势,杨向东成立起智能装备中心,带领一批来自嘉兴的本科工程师开展攻坚。眼下,这张可定量化监测健康情况的“智能床”已在嘉兴数十家养老院推广。

  不久前参与嘉兴市长三角氢能产业促进会揭牌的杨向东感触很深:嘉兴正以区域之力推动长三角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发展,过去的“资源洼地”俨然有了“科创高峰”的雏形。

  为服务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人才,嘉兴还实现跨省域人才服务等事项“无差别受理”,51个事项与G60科创走廊城市实现“一网通办”。

  机制探索的“加速时代”

  嘉善县交通局规划科科长余岚菲没有想到,一体化示范区的东风,让打通“断头路”成为现实。如今与上海青浦、江苏吴江的对接频次增加,内容丰富,“差不多每半个月就会碰次头”,每次都高效对接,实实在在。

  余岚菲介绍,此前“断头路”省界处的大桥归属谁、由谁来建等成为断头路建设的“拦路虎”。后经与上海相关部门充分沟通和对接,出炉了“双方审批、共同出资、一方代建”的合作模式。

  “嘉兴把全面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作为‘首位战略’。”嘉兴市委书记张兵称,推进一体化过程中,不能忘记初心是什么。所有的出发点皆是为了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浙江省委党校、浙江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包海波认为,过去长三角以行政体制为核心,各地通过竞争实现发展。其实各地应认识到大格局、大平台的谋划与实际小平台的先行探索的关系,在不同领域一点点突破然后聚沙成塔,最终实现长三角一体化实质性突破。

  百年前“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红船在“浙”里启航。如今,重要窗口在“浙”里建设,长三角一体化下“美好生活”越来越清晰。(完)

发布于:北京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