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这对香港父子可能是中式三帆木船的最后传人了

观察者网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4月,一艘崭新的中式三帆大木船“大张保”号在香港维多利亚港启航,桅杆升起青花瓷纹样帆布,这是香港仅存的中式大木船之一。

香港开埠后成为亚洲重要的贸易转口港,维多利亚港口的船只往来络绎不绝。上世纪初,中式三帆木船是主要水上交通工具,由工匠凭借古老的造船技术手工打造。虽然如今中式三帆木船已被现代化船只取代,但已成为香港的标志。

“大张保”号下水彰显了中国悠久的海事历史,但似乎也见证着一种古老工艺的日渐消失。“大张保”号建造者、86岁老船匠说,这是他最后一艘木船作品。

这对香港父子可能是中式三帆木船的最后传人了

“大张保”号中式木帆船/来源:香港经济日报

这对香港父子可能是中式三帆木船的最后传人了

这对香港父子可能是中式三帆木船的最后传人了

负责建造“大张保”的86岁老船匠区渭(左)与儿子区世杰(右),可能是香港硕果仅存的木船匠。

“大张保”起航,维多利亚港航行的中式帆船增至3艘

香港的造船业早已式微,木船工匠师傅更是买少见少,而懂得制造中式木帆船的,可能只剩下香港光明船厂86岁东主区渭与儿子区世杰。区渭老先生接受采访时称,现在香港已经很少有人造木船了,一来是材料费,二来是造木的技工太少了。

据悉,中式木帆船完全手工建造,全靠师傅技术活,0.5厘米的误差,都足以让木板无法接合,然而这种中国传统的榫卯技术现在也可能面临失传。“大张保”号的建造耗时超过两年,造价达130万美元,全部使用木材制造,船体用铜钉连接,其他不用任何金属材料和人造材料。

这对香港父子可能是中式三帆木船的最后传人了

稍早前,据香港经济日报4月19日报道,曾在上世纪80年代风光一时的光明船厂,于2006年建成中式帆船“张保仔”后,已10年来没有新造木船下水,直至近日,他们接受餐饮集团Aqua委托建造的“大张保”在香港维多利亚港启航。

区渭老先生的儿子、今年50岁的区世杰说,“我应该是香港最年轻的造船木工了。”

区世杰出生于造船世家,祖父50年代创立光明船厂,后来传给父亲区渭。父亲今年86岁,一生出产过近300只船,数目之多在香港船匠中数一数二;在他经历一辈子70多年的工匠生涯后,将自己的技艺传给了儿子。

区世杰称,从13岁起跟着父亲在船厂学造船,造船已成为他的兴趣,如今父亲即将退休,他顺理成章继承光明船厂;但是在他之后,已没有新人入行。

区世杰说,中式帆船比一般木船更难处理,香港虽还有其他木船师傅,但是敢接中式帆船定单的只有他们,主要原因是这种帆船不易取得香港海事处批准作“营业船”。他解释道,中式帆船桅杆较高,要令船身保持稳定是一大挑战,而海事处认为船只要用于营业用途,再加上对中式帆船不熟悉,令审批过程困难重重,最终他们应海事处的“安全要求”,将“大张保”的桅杆由60呎改短至33呎。区世杰认为这一修改十分可惜,“桅是船的灵魂。”

“大张保”以抄木作船身结构,表面则用美观的柚木,区世杰慨叹,从木材、防水油漆到一口钉都无法在香港找到,最后决定在内地完成整艘船。与11年前下水的“张保仔”号相比,大张保船身较阔,装潢则属明朝风格家具,帆有蓝白色龙图案。

这对香港父子可能是中式三帆木船的最后传人了

来自珠江流域的造船世家

据悉,区渭老先生不知道自己在哪里出生,只知道自己的父亲来自珠江流域。区老先生在香港贫困中长大,因为他的才华,人们称他为阿辛,这是一个荣誉称呼,意思是亲爱的魔术师。

在位于香港岛东部筲箕湾的光明船厂,他指着各种各样木制船的照片给记者看,这些都是自从他13岁给一个叔叔当学徒以来造的:有简单的“walla-walla”号摩托艇,也有为一些公司造的带有某些设计元素、但没有风帆的传统木帆船。

区老先生说,“我是一个非常调皮的男孩,没有人能管住我”,十几岁时就开始在街上卖鱼。

他称,“我只做了我想要做的。所以我的家人说,‘你应该学一种手艺’”,“有个叔叔是造船厂的业主,也是船舶协会的成员。”

如今,儿子区世杰和他一起工作,但由于儿子没有孩子,家业传统可能将不再传下去。区老先生说,香港几乎没有人愿意干体力活儿,所以不得不到广东神湾那样的地方去找人,他们父子定期到神湾与那边的工人们交流。这次的“大保仔”号就是在神湾的一个造船工厂建成。区老先生说,造一艘豪华木帆船是一种心甘情愿做的劳动。

这对香港父子可能是中式三帆木船的最后传人了

钢铁取代木材成为造船的主要材料已经有上百年历史,不过直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木船在香港仍有一定需求。

风光的80年代 一年4艘新船下水

在最风光的80年代,光明船厂一年有3、4艘新船下水,当时香港不少营业船——接载游客、居民、工人等往返各地的船只,仍使用木制,当时定单太多以致客人要央求区世杰父亲造船,有时父子俩更要租借其他船厂的地方使用用。

至上世界90年代初,甚至有新加坡餐厅希望复制香港的珍宝海鲜舫,请区世杰远赴当地造船,他一去便是两年。此外,香港珍宝海鲜舫的10多艘驳船、香港戒毒会2艘木船,也出自区世杰和他父亲之手,部分船只至今仍在服役使用。

区世杰介绍,与钢船可将工序计算机化不同,木船全手工建造,考验的是师傅技术。用多长、多厚的木头、怎样处理、要刨掉多少,都靠师傅判断,0.5厘米的误差,都足以令木板无法接合、漏水。他称,与钢铁船或纤维船相比,木船在海浪过后能更快回复平稳,夏天船舱内温度也更舒适。

10年无新单 船厂转攻维修

然而,即使木船有很多优点,仍敌不过时代变迁。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光明船厂生意逐渐下滑,再加上木材成本愈来愈贵,进入2000年后,船厂一年只有一艘船的定单;2006年“张保仔”号后10年内没有新船下水。近年来,船厂主要经营船只维修。

2006年和2017年,光明船厂先后受餐饮集团Aqua委托建造两首非常特别的船——传统中式木帆船“张保仔”号和“大张保”号,用于接载旅客游览香港。

“张保仔”11年前在香港筲箕湾建成,这次Aqua再斥资130万美元建造“大张保”;区氏父子原本希望在香港制造,但事隔10年后,香港已找不到工匠和材料,两人最终只能选择回内地监工。

区渭老先生称,这是他造的最后一艘船了,但儿子区世杰相信,中式帆船不会就此消失,“近年也有很多朋友找我谈,希望维多利亚港能多一些特色船。”至于被问及香港造船业以及代代相传的技艺是否会失传,区世杰说,“我不会想这件事。”

据悉,Aqua餐饮集团的创始人和所有者David Yeo被传统墓帆船的优美形状迷住,于是委托区渭为“大张保”和“张保仔”做概念设计,并指导建造;不过它们与过去的帆船不同,都是电动的,风帆只是装饰而已。

Yeo先生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说,“他造的商业帆船比香港的任何人都多。他是一种真正艺术形式的高手”,“然而这种艺术形式正可悲地在香港消失。”

这对香港父子可能是中式三帆木船的最后传人了

“张保仔”号

这对香港父子可能是中式三帆木船的最后传人了

“张保仔”号(左)和“大保仔”号(右)

珠江上最后的中式木帆船工匠

由于香港木造船的衰落,区氏父子此次建造“大保仔”号是与广东神湾的一家造船厂合作完成。

神湾是一个鱼塘和工厂聚集的地方,为了压过附近钢船上金属加工的刺耳声音,黄球叔站在一艘正在建造的古老木制帆船的甲板上大声喊着。

54岁的黄球叔有着古铜色的健康皮肤、一双坚硬有力的手和一个快乐的笑容。他说自己喜欢这个形如弯刀、帆如蝙蝠翼的木船,形容“它就像一件艺术品”,但如今很少有机会造这种船。

黄球叔在珠江三角洲土生土长,曾在澳门成立了一个义和造船厂,专门制造传统木制帆船,这是珠江三角洲航海文化的象征,曾驱动了中国的早期发展。他说,“没有多少人用手工制造这种木帆船了”,“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干这个。”

黄球叔说,“我们把木料一块一块地按照曲线拼接起来,每块都是单独测量、单独切割出来的”,船体是用铜钉钉在一起的。不使用其他金属或人造材料,造一艘古帆船需要大约一年的时间。

这对香港父子可能是中式三帆木船的最后传人了

正在建造中的木帆船

这对香港父子可能是中式三帆木船的最后传人了

完工前的“大张保”号

这对香港父子可能是中式三帆木船的最后传人了

正在工厂中的区渭老先生

这次“大张保”启航后,在维多利亚航行的中式帆船将增至3艘,除了区氏父子打造的“张保仔”号外,还有一艘已有60年历史的“鸭灵号”(Dukling)的红帆古典帆船。目前3艘船都由区氏父子的光明船厂维修。“鸭灵号”是1955年建造,曾沉没过一次,近年重新清理装修过。自2015年6月起复航,“鸭灵号”主要用于为游客提供香港湾游览服务。

这对香港父子可能是中式三帆木船的最后传人了

“鸭灵号”复航一周年

这对香港父子可能是中式三帆木船的最后传人了

“鸭灵号”修复前局部

这对香港父子可能是中式三帆木船的最后传人了

2015年时,时任香港财务司司长曾俊华出席“鸭灵号”复航仪式。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