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北京中小学新思维:中学教师走进小学,小学老师“升入”中学

北京日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在北京的中小学里,中学教师走进小学课堂、当校长,小学老师跟着学生一起“升”入中学,成为一种“流行”。中小学集团化办学、一贯制办学等形式打通了中小学原有的校际资源边界,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记者分别走进雷锋小学、北京实验学校、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听三位资深教师分享各自的故事,他们在将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贯穿中小学,在“新”岗位上,为不同年级注入“新思维”。

雷锋小学校长魏航英:

学生分层教学 关注思维培养

2020年10月底,北京雷锋小学迎来了一位新校长——在北师大二附中西城实验学校担任教学处主任的魏航英,告别了31年中学一线教学和管理工作,融入一个全新的“大家庭”。

“孩子们都特别活泼热情,远远地望见我,都会跑过来跟我打招呼,有些低年级的孩子还会抱抱我。”来到雷锋小学,常年和青春期的“大孩子”打交道的魏航英,立马就被小学生的天真可爱感染了,她说,与初高中的学生相比,小学生更像一张白纸,正处于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学习方法、生活习惯、行为养成等各个方面都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因此,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探索上,小学老师需要付出更多实践。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做好中小衔接和贯通培养工作,魏英航跑遍了一年级到六年级,连着听了两个月的课,有本校的,也有外校的,从语数英,到科学、音乐、美术、体育,所有科任课、特色校本课程,她都听了个遍。“听课的过程中,确实发现一些问题。”魏航英说,受家庭环境、个人兴趣等因素的影响,从小学开始,孩子们的学习基础其实就存在一定的差异,以英语为例,有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可以跟老师纯英文交流,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整节课下来也没听懂几个单词,“最明显的两个学科就是英语和数学。”因此,她建议老师们采用“分层教学、分段达标”的教学模式探索。

在中学从事教学工作时,魏航英就带领初中教师做过教学实践:按照学生掌握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情况,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级,学生按学科分层走班上课,教师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和学习指导;通过阶段性评价做出反馈,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使全体学生达标。“分层后学生的成绩和能力特点更趋一致,老师在备课、课堂教学、作业、辅导更具有针对性,充分照顾学生的发展差异,同时提高了课堂效率。”魏航英解释说,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探索,学生们有了明显的变化: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习方法、学习行为和习惯都得到改善,主动沟通、自我管理等方面能力明显加强。

“这种模式用到小学教学中,需要有变通和创新。”魏航英说,目前雷锋小学英语组准备在班级内,以组为单位进行分层教学、分段达标的教学模式,老师不仅要精心备课,而且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每个层级学生特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进行编组,“我们不会打乱整体的班级,这就需要老师花更多心思,将‘分层’体现在课堂提问和作业辅导中,更好地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学科学习兴趣,帮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自信心。”

在听课的过程中,魏航英还会关注老师对孩子的思维训练。“学校的科学组老师已经开始在培养五六年级的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而不仅仅局限在单一的知识点上。”魏航英说,这也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今后初高中的学习。下学期,她计划将原来每年开学前对初一新生进行的学法指导前移至小学六年级,利用小学生毕业这段时间将初中教研组长、班主任请进雷锋小学开展讲座,对家长、学生进行培训,便于家长和学生提前了解初中生活,早做准备。雷锋小学还将与“兄弟校”北师大二附中西城实验学校开展互动教学,小学的老师走进中学课堂,把中学的老师请到小学来,交流教育教学经验,促进贯通培养。

北京实验学校小学德育副校长单春兰

推动美育全覆盖

2020年的最后一天,北京实验学校小学部上演了一场原创沉浸式校园实景剧——《北实赋》。师生们携手将整个校园打造成舞台,北京实验学校的百年历史徐徐铺开:从动荡年代水灾、炮火下崛地而起的香山慈幼院,到如今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十五年建制公立学校,演员们将一段段故事情节带入不同场景,带领观众穿越时光,身临其境感受岁月变迁。该校德育副校长单春兰是本次活动的策划人之一,她告诉记者,这部剧是学校美育教育的又一项“大制作”,从创作到演出历时170天,百余名师生共同参与。整部剧融合历史、科幻等风格,结合歌舞、音乐剧、话剧等形式,剧本、歌曲、舞蹈等均由师生共同完成。

近几年,“美育”成了教育领域的新热词,但对单春兰来说一点儿不新鲜,在她22年的教育生涯里,美育教育贯穿始终。

在北实中学部,单春兰担任过团委书记、德育主任,主抓学生工作,主管科技、艺术、体育等活动。当时,学校有北京市金帆管乐团,一部分热爱管乐的孩子有了展示的平台,但单春兰觉得,学校只有一个社团是远远不够的。“喜欢艺术是孩子的天性。”单春兰说,为了拓宽美育的覆盖面,她开始鼓励学生们在学校开设艺术类的自主社团,让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伙伴有交流的平台、展示的机会。她和学生们一起组织社团招新,寻找场地,寻觅指导教师,开展社团成果展示,20多个成熟的艺术社团活跃在校园中,她和学生组织的一年一度的学生电影节,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校园品牌。“学生们有了展示的平台,组织力、创造力、影响力也初露锋芒,学生的精气神也更加自信、洒脱。”看着学生的变化,单春兰也觉得特别的幸福,她的心中渐渐萌生了一个想法——希望学生的这种变化发生得更早点儿。

终于,机会来了。2014年7月,单春兰被派到小学部担任德育副校长。此时,学校正在开展十五年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全面整合资源,探索幼、小、初、高贯通培养模式。

“慢下来,俯下身,看着一张张稚嫩的脸庞、清澈的眼眸,我心里的使命感更加强烈——要让美育浸润他们的心灵。”单春兰提出,要让孩子在学校掌握一门艺术特长,以该校“七彩课程”为基础推动美育全覆盖。目前学校已经开设了竹笛课、舞蹈课、书法课等60多门课外课程,管乐团、京剧团、舞蹈团、民乐团、戏剧社团等30多个优质学生社团,“孩子们在一起学习、一起挑战,有了归属感,有了集体荣誉感,有了更加美好的憧憬。”她举例说,学校景泰蓝社团的孩子们可以完成从掐丝、靛蓝、烤盘等制作的全过程,作品在国家大剧院展出;舞蹈、合唱等社团多次登上央视舞台;京剧社团在国家大剧院多次参加新年戏剧晚会演出;学校原创儿童剧《彼得与中山狼》实现了互联网+教育的首度融合;每年一度的学生艺术节都是全员参与,直播点击率超过50万人次……一个个突破、一次次成功,学生们收获了成长,单春兰很欣慰,她说:“我们的孩子在美育的润养下、在文化的氛围中成长,变成更美好、更自信、更有力量的人。我觉得这就是我的教育幸福。”

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语文教师杨谷怀:

“贯通班”特别经历 陪伴学生成长

和前两位老师下沉到小学不同,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语文教师杨谷怀则是跟着学生,从小学一路“升”上高中的。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经历过两个年级跨度最大的班级,一个是从六年级到高一,另一个是从八年级到现在的高三。“在与第一个班的学生相处的五年时间里,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成长中的变化。”杨谷怀说,初中生和小学生最大的不同在于青春期的心理、情感波动。小学的孩子再淘气,都跳不出“好奇心”的圈子,他们所做的种种看似不合理的举动,其实背后都是对世界、对自己的探索,都有着能够理解的合理性;而初中生则因为有了“青春期”这个因素,令他们的行为几乎是“无解”的。

一开始,面对学生的不合理举动,杨谷怀采取的方式比较生硬,“比如上课时总有学生喜欢‘接话茬’,我全靠严厉的态度,给学生提要求。”他说,后来在学校的一次活动中,一件小事让他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内心,改变了原本的态度。当时,他需要找一位同学一起讲一段有关安全教育的小相声。有一位平时经常喜欢“接话茬”的男生,被他邀请成为搭档。“这名男生的形象、口才都不是特别突出,但喜欢听相声。他显然没有料到自己会成为老师的搭档,为了证明自己,他非常认真地练习,最后的表演也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杨谷怀说,他选择这名男生仅仅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但这件“小事”却让这名男生收获了自信,之后在课堂和班级活动中表现更加积极正面了。这件事也使他做出了改变:要给孩子们展示自我的空间,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树立信心。

2017年,学校开始进行初、高中贯通教学的探索,杨谷怀告别了自己相处了五年的班级,回到初中组建“贯通班”。班级里的每个人都给他写了一封信,回忆五年中的点点滴滴,他也在微信朋友圈陆续写了几十段文字,分别回忆了初遇每名学生的情境。

2017年9月至今,杨谷怀带领着新组建的“贯通班”,一直升到高三,在语文教学的“贯通”上,他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根据学生特点,他对初高中的教学任务进行了划分和调整。比如,学生初中阶段学习压力较小、记忆力处在相对峰值,他用三个学期集中安排了诗词、古文教学,引导鼓励孩子们背诵大量课内外的诗词。“我们班人均背诵诗歌169首、《论语》102章、古文29篇,学生最多可以背诵《离骚》全篇、《论语》整本书。”杨谷怀说,在此基础上,他还安排了诗词创作教学,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进行简单创作,学生的作品也被集成册。“古诗词的积累和创作,为高中的语文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们到了高中阶段,可以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在课本内容的探究学习上。”

回首这段特别的从教经历,杨谷怀非常庆幸自己能够和学生一起成长,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看着孩子们一年年长大,就像播下了一颗颗种子,静静守候他们发芽生长。”

发布于:北京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