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驼铃古道又闻驼铃:从打通百姓的生命通道入手

北京日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上午看着外孙写完作业,我们一起去法海寺公园玩一会,孩子跑一跑,我在小广场那边练一会太平鼓;下午带着孩子去社区图书馆,里面有不少儿童绘本,孩子一去就看大半天,临走还能免费借阅一本带回家看。”

自打街区改造完成了大半后,家住模式口地区南小街的纪京花觉得日子一下子充实起来,街面上干净了,公园免费开放了,老人孩子都有了玩的地方,“感觉带孩子也比以前省心了。”

架空线入地 “蜘蛛网”没了

模式口大街东口,立着一块非常醒目的牌匾,上面写着“驼铃古道”四个大字,这里是北京市公布的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

全长1500米的模式口大街,如一条长龙东西横贯,因千百年来连通京城与塞外,被称为“千年古道、百年老街”。

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也源于这里。模式口大街上,四处可以看到骆驼造型的装饰,街道边长石凳的椅背是骆驼造型,门口影壁上刻着骆驼的画片。模式口文保区修缮改造指挥部工作人员王芮介绍。模式口大街曾经是京西古道必经之路,这条街上骆驼队迤逦而行,驼铃声不绝于耳。以前模式口村也蓄养骆驼,“所以这次改造中,我们也加强了‘骆驼’这个符号。”

增加骆驼符号,仅仅是这个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更新改建的一个小细节,一打眼最大的变化来自于曾经密布在街道上方的“蜘蛛网”不见了。

曾经的模式口项目组提供

近一百年前,这里是第一个同意在农田里埋栽电线杆,给农户集体安装电灯的郊区村落。也正因此先行一步的“模范”,村名才改为“模式口”,意为“诸村之模式”。可时代变迁,随着各种私拉乱建增多,电线杆附近缠绕着各种线网,远看像个“鸟窝”,所以街区改造的时候,模式口文保区修缮改造指挥部专门将这个区域里一横六纵几条主路的架空线全部入地。

“一共拔除了线杆315根,其中电力工程架空线入地线杆214根,另外101根是电信线杆。撤除超21万米电信工程架空线,4.14万米电力工程架空线。”模式口大街修缮改造与环境整治项目架空线入地指挥部工作人员高杰介,架空线去掉后走在街道上,视野一下子就开阔起来,居民们的感受也很直观,“抬头看天的时候,都觉得更透亮了。”工程人员也特别满意,“原来线路老化的厉害,这次都换了新线,居民用电和用网的安全性都提高了,而且以后有维修的时候,也不用高空作业了。”

现在的模式口

如今,整个街区改造已经持续了4年,2020年基本完成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并向纵深发展。如今走在这片街区,已可以看到部分旧时风貌——这里的院落基本都是平房,砌着灰砖的院墙、台阶上的石鼓、残存的过街楼遗址、门洞下的石头狮子,墙边、门前掩映着竹子、大树或者爬藤类植物,可以想见夏天时绿荫匝地的模样。

原来使用的煤炉,成片摆在了模式口古街上,成为一道风景,它是市民当年生活的记忆

重铺上下水 破解用水难

纪京花在模式口南小街住了快40年,日常生活中最不方便的就是洗衣服,因为埋在地下的自来水管已经使用多年,管道老旧还经常跑水,三天两头需要维修。整个街区的水压只能保持低位运行,整个街区的住户经常遭遇用水难。

“洗个衣服太费劲了,放洗衣机里漂洗的时候,经常得十几分钟才能注满一缸水。”即便住在地势相对低一点的纪京花家里,家里水龙头里流出来的水也只有筷子粗细,但她也还比较知足,因为地势高的住户家里更是经常遭遇断水难题,“洗澡洗到一半没水了都是常事。”

“外部环境无论怎么改,民生改善才是重中之重。”石景山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管委会主任刘云清介绍,模式口文保区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石景山段上的一颗耀眼明珠,整个模式口文保区的改造修缮工作,一直坚持“文物保护是核心,环境整治是前提,有机更新是遵循,民生改善是重点,业态提升是关键”的理念。最后的理想结果是“让模式口文保区重新焕发活力,成为彰显历史文化魅力和宜居、宜游、宜业的特色历史文化街区。”

所以,从项目启动至今,雨水、污水、自来水、燃气等涉及居民生活的管道改造就是工程重点。指挥部按照半条街改造半条街通行的方式,目前已经将旧的水管管线全部更换为新型水管,并且做好了雨污分流。

整个模式口地区,之前一直没有开通有线电视,也没有燃气入户,居民还在使用液化气罐。这次修缮,项目部积极与歌华有线公司达成合作,主动完成了入户,如今社区里的居民只要申请报装,就可以开通有线电视,“社区里一共1500多户居民,大多数居民都在去年年底之前完成报装,现在已经可以看到有线电视了。”此外,虽然暂时还没有燃气入户的安排,但是项目部在做基础工程的时候,也在模式口大街预埋了燃气的主管线,为将来开通燃气做准备。“避免以后再重新开挖,将来一旦能开通燃气了,只需要接入户就行。”

石块铺房顶保民居特色

文物保护是模式口街区改造中的核心工作,对于街区内的很多院落,模式口文保区修缮改造指挥部基本采取保护性修缮和恢复性修建两种方式,“在改造中没有一刀切,也不做仿古一条街,都会注意各自的特色,保留有历史痕迹的‘老’元素,修缮的时候,也会尽量保留之前京西民居的特点。”

在已修缮好的一个院落中,房顶上半部分是瓦片,靠近房檐的部分则是薄石片,这个改造其实也是因为模式口的特点。模式口之前的村名其实是“磨石口”,明清时曾经以出产磨刀石而闻名,采石坑就在村后。

“磨石口的石头比砖瓦便宜,这边所有的民居,只有屋顶高处显眼的地方才铺瓦片,这也是模式口民居的特点之一。”王芮说。

之前工程建设中,项目组还在过街楼遗址附近的街面下挖到了成片的长石条,每一块都是2米长,宽50厘米,高30厘米。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工程人员只把首尾两端松动的几块石条取出来,其他的石条保持原样,在铺设管道的时候,也特意避开了这些石条。取出来的石条也没有浪费,项目组专门找人把它们加上了木制的凳面和骆驼造型的椅背,做成了沿街摆放的休闲座椅。

记者采访的时候,模式口大街和模式口北路的街口,正在布置春节景观,王芮说,这几年的小年、正月十五,模式口社区都会有骆驼走街、太平鼓等巡游表演,“今年暂时不组织这些活动了,但也要做些环境美化布置,给居民们增加点年味儿。”

读城

感受与历史对话的厚重感

石景山区金顶街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副主任 马兵

作为这个地区变化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在金顶街街道工作、生活了20多年,马兵还记得当年模式口村留给他的第一印象,“特别震惊,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一堆国宝埋进了垃圾堆’。”

马兵回忆,模式口地区外来人口高度密集,面积不足0.55平方公里的空间内居住人口达万人以上。很多门脸房只是用来存放货物,商户都在大街上摆摊售卖,商户间还经常为了争抢地盘发生冲突。本来并不宽敞的大街被堵得水泄不通,垃圾成灾、交通不畅,遇有紧急情况,消防、救护等车辆根本开不进来,给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于是马兵从打通百姓的生命通道入手,带领工商、城管队员等开展综合执法,“当街拔牙的、卖药的,设套路强买强卖的坚决取缔”,对于坐商,则是在商铺门前适当宽度划出一条黄线,允许在线内卖东西。这样就将中间道路留给行人和车辆,保证交通基本顺畅,同时保留了早市的传统特点。

可是,打通一条通道难,守好通道更难。只要工作人员撤走,乱象马上恢复。“所以大家没有周末和节假日,每天早出晚归坚持执法,非常疲惫。”马兵和队员们坚持了3年,直到2017年底,石景山区全面启动了模式口文保区修缮改造,模式口大街的乱象从此得到彻底根除。

如今,马兵还是经常来模式口,但是不再带着执法队员了,而是和居民们一起遛弯赏景,体验古街风韵,“如今走在模式口大街上,就仿佛穿越到当年的驼铃古道,有种与历史对话的沧桑与厚重感。”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周明杰 孙云柯 吴镝

编辑:杨萌

发布于:北京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