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英军头顶的“洗脸盆”:布罗迪头盔

国防时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说起英军士兵最显著的视觉特征,军迷们都会想到他们头上外形独特的头盔。这种被英国人称为“汤米”的头盔在世界大战的参战国里有很多绰号。美国人管它叫“盘子帽”、“平底锅”或“洗脸盆”,德国人叫它“沙拉碗”。而它其实是有大名的,它叫——“布罗迪”头盔。

英军头顶的“洗脸盆”:布罗迪头盔

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20世纪初的战壕作战中,士兵的头部最易被击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参战国军队大多没有专用的防弹头盔,战壕两边的士兵使用毛呢、皮革材质的盔帽保护头部。

1915年,法国先是装备了一种可以放在帽子里的金属“碗”。不久这些“客串头盔”很快被“亚德利安”头盔所取代,它具备了现代人口中“钢盔”的特征。而钢盔可以有效避免头部伤害。迫于战事,英国军方也发出了钢盔的采购需求。

1915年8月,约翰·利奥波德·布罗迪(一位商人兼发明家)设计的一款头盔在伦敦获得专利。这款以设计者命名的头盔使用冲压成型,在保证防护性能的同时也便于简化生产流程。因此在一战初期,“布罗迪”头盔成为了英军少数选择之一,列装后英军称之为Mk I型头盔。

英军头顶的“洗脸盆”:布罗迪头盔

“中世纪的铁帽子”

“布罗迪”头盔的盔体成汤碗型,周边有宽阔的缘。头盔使用皮革内衬和颊带。这种设计主要是考虑到在战壕战中来自顶部的伤害,保护佩戴者的头部和肩膀免受榴弹炮弹爆炸弹片的轰击。盔体采用厚实的钢材,可以应对抵御弹片的冲击。作为一款早期的钢盔,它缺乏颈部的保护,盔体重心偏高使用者在剧烈运动的情况下容易摇摆,影响视线和操控武器。

“布罗迪”头盔最初的A型由低碳钢制成,边缘宽38至51毫米。这一型号作为试制品很快被1915年10月推出的B型产品替代。根据冶金学家罗伯特·哈德菲尔德爵士的建议,B型盔的材质改变为锰含量为12%的硬钢,称为“哈德菲尔德钢”。材料的变化使B型盔防护性能增加了10%,但可以承受0.45口径(11.43毫米)的手枪子弹在3米距离的直接射击。

1915年9月,“布罗迪”头盔开始交付英国陆军使用。经过战场实用和改进,到了1916年的夏季,已经有100万顶“布罗迪”头盔装备到部队。

1917年,同为协约国的美国从英国购买了约40万顶“布罗迪”头盔。从1918年1月起,美军开始自产这种头盔并命名为M1917。1934年,M1917重新设计了内衬和下巴带并命名为M1917A1,总共生产了90.4万顶。直到1942年被M1头盔取代。

英军头顶的“洗脸盆”:布罗迪头盔

到一战结束时,各国共累积生产了约750万顶“布罗迪”头盔。

活跃的“布罗迪”家族

从1936年起,“布罗迪”头盔Mk I型配备了改进的内衬和松紧式下巴带。由于技术所限,下巴带的弹性是由包裹在帆布内的弹簧实现的。1940年,Mk I型被新型内衬的MkⅡ所取代,后者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于英国和英联邦部队重要装备。在此期间,英国警察、消防队、空袭预警队等单位也使用了“布罗迪”头盔。

值得一提的是,在太平洋战场中国驻印军、在内地抗战的部分中国军队也装备了“布罗迪”头盔和同类仿制品。除了枪炮坦克,这些英国味道浓郁的头盔,也成为了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历史名片之一。

1944年,“布罗迪”头盔将盔体圆顶和外缘完全融合为一个曲面,称为Mk Ⅲ。但是因为这种简单粗暴的改良,Mk Ⅲ也迎来了“乌龟”头盔的绰号。

“布罗迪”头盔跨越了两次世界大战。它外形简约,生产简便,是一款非常成功的单兵防护装备。现在,大多数“布罗迪”头盔已被博物馆和私人藏家所收藏,成为了研究者与军迷展柜里的别样风景。(兵器)

英军头顶的“洗脸盆”:布罗迪头盔

发布于:四川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