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像练马甲线一样练性格?所谓“天性”并非不可改变

参考消息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参考消息网1月22日报道 英国《观察家报》网站1月10日刊发题为《我们的性格一成不变?还是我们能加以改变甚至改善?》一文,作者为杰米·沃特斯。全文摘编如下:

到某个时候,我们大多数人会被贴上一个简洁的个性标签,就像一件衣服贴上品牌标签一样。这个标签可能出现在工作面试期间、在线约会的个人简介里、或是看看你的性格与《权力的游戏》剧集中哪个角色最匹配的社交媒体小测试中。又或许,你经历了与朋友们的一次聊天,聊天中每个人都被分为“内向”还是“外向”(似乎全世界的人都可以按此分为两类)。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心理学家、作家本杰明·哈迪说,这种性格分类的理念是,它揭示了“你真实的核心自我”。这种分类基于一个假定,即个性是一种以石膏浇铸的、僵化的东西。

第一步,撕下那个标签

但哈迪说,这一切都是“假的”。他在自己最近出版的《性格不是固定的》一书中提出,性格绝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活的继续,一些性格变化会自然而然地发生——而且如果我们想的话,也可以有意地改变自己的性格。他把性格——“你一贯的态度和行为,你在各种情况下的表现方式”——看做一系列可习得的技能(就像学骑自行车一样)。

把性格特征看作是习得的技能,这有点不浪漫和缺乏感情色彩,因为我们往往把自己的性格视为“我之所以是我”的关键。哈迪认为这是问题的一部分。他说,我们的“身份”——我们选择如何定义自己这个人——才是重要的。性格(他认为是“表层”的)只是源自活出自己身份的行为。例如,你可能认为自己是一个有影响力、有魅力的人,由此产生的性格特征可能包括自信和强烈的幽默感。这个观点可能略有些模糊,但最重要的是承认我们可以改变——无论是身份还是性格。哈迪说:“大多数人过度定义了当前的自己。如果你说‘我是一个内向的人’,那就成了一个标签。由于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身份定义是固定的,他们想要改变的想象力和意愿都非常受限。不是我们无法改变,而是我们认为我们无法改变。”

性格不是固定的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结果颠覆了长期以来认为性格是静态不变的假设,《性格不是固定的》一书是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最新补充。认识到个性是可塑的,令自我提升运动又增加了一个有趣的方向。过去10年里,健康运动放大了人们对提升自我的兴趣。这往往通过注重饮食、睡眠和锻炼来改善身体健康,或者通过冥想等练习改善精神状态。但很少有改善性格特征的明确目标被提出。将来会不会是这样:我们在努力变得更有趣或更友善的方面,会投入像现在练出马甲线一样的热情?在我们追求成为越来越出色的人的过程中,个性会是下一个被塑造并商品化的东西吗?

关于性格到一定年龄就固定下来的想法已经存在了一个多世纪,其理论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被哈迪称为“美国心理学教父”的威廉·詹姆斯教授。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心理学教授薇布克·布莱多恩则对“性格是固定不变的”学说的由来有另一种解释。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提出所谓性格并不存在,它只是一种“结构”。于是其他的心理学家必须设法证明性格确实存在。因此,布莱多恩说:“性格会改变的理论就没有什么生存空间了。”但如今,心理学家们的研究显示,正常的性格特征会随着生活的继续而改变:上学、搬出父母家、第一段爱情,都会产生明显影响;年龄增长意味着自控能力和严谨程度的增加;工作环境和朋友圈的改变,也会发挥作用。

成为自己希望的样子

但如果我们想要让性格中多一点幽默感、少一点刻薄呢?重要的一点是明确你的意图。

“你必须问自己:我现在的性格是怎样的?我理想中的性格是怎样的?我要怎么做来缩短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布莱多恩说。她还建议不妨向心理咨询师求助。

关于如何改变性格,哈迪倾向于从设想自己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开始,他说性格特征会自然而然发生变化。不过,具体到特定性格特征时,他说,这可以通过“刻意训练”来实现。这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一个重复性的、有高度自我意识的过程。

他说:“你必须总是争取将当前自身技能水平略微提高一点,并得到反馈和一定程度的指导。你要像足球运动员一样,对自己进行观察和分析。”如果你的目标是外向开朗,这可能意味着要去见“人生教练”,强迫自己在聚会上与人接触,或者在咖啡馆主动搭讪。他说:“个性是一门可习得的技能,就像学习如何走路一样。”

对许多人来说,第一步是要意识到性格原来是可选择的。

哈迪说:“说到自我提升,你会在网上看到人们练出健美身材,然后意识到‘好吧,我可以做到’。你认为自己能练出清晰的肌肉线条,但不相信自己可以改变身份和个性。人们会越来越意识到,他们其实能够做到——然后他们就会去做。”

发布于:北京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