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和丰田的“千日攻势”

比亚迪和丰田的“千日攻势”

如果不出意外,在1000天之内,丰田比亚迪联合开发的纯电动车型,将会被投入到中国市场。

丰田和比亚迪的联手,在很大程度上将改变未来中国电动车市场的战局,一定程度上,也将会改变汽车制造业的运作模式。

2019年7月19日,丰田汽车在他们的总部对外宣布,已与比亚迪签署协议,双方将联合开发纯电动汽车,开发的车型包括纯电动轿车和低地板的纯电动SUV。

比亚迪和丰田的“千日攻势”

在新闻稿中,丰田对比亚迪的溢美之词扑面而来:

在2008年,比亚迪是世界上第一家开始销售量产版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企业;从2015年开始,把纯电和插混加在一起,比亚迪是连续四年的全球电动车销量冠军;比亚迪能够在公司内部研发和生产电动车的大部分核心零部件,包括动力电池,电机和功率电子……

所以,这是为何呢?

丰田和比亚迪,怎么就走到了一起了?丰田和比亚迪联合研发纯电动汽车,对市场会带来哪些冲击?比亚迪将如何捍卫其在电动时代的领先地位?这对整个汽车产业,在制造端将会带来哪些变化?

丰田正在发生改变。

这家全球市值最高的车企,正在变得焦虑和勇猛。

作为一家市值接近1900亿美元的汽车制造商的CEO,丰田章男说,他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都在担忧,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像丰田这么大的企业,会不会一夜之间倒掉。

这也是为何,在丰田公司的官网,随处可见一句充满忧虑的话语:“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百年一遇转变,丰田公司要转变为一家移动公司。”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丰田的决策速度在加快。

据说,与丰田方面预约会议,只需要提前一天时间即可,早上开完会议,下午就给出反馈结果。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以及丰田这次的合作方,比亚迪对丰田公司的决策效率也赞不绝口。

这是最可怕的,因为丰田作为一头产业的巨象,开始要“起舞”了。

同样的,丰田准备全面提速电动车战略事宜,事先并没有透露出太多的迹象。

2019年3月20日,大众CEO赫伯特-迪斯、宝马CEO哈拉尔德-克鲁格和戴姆勒-奔驰CEO蔡澈打了一通40分钟的电话会议,就电动化未来达成了一致,欧洲汽车工业巨头,开始全面向电动化战略转型。

不到3个月时间后的2019年6月7日,日本东京,丰田召开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新闻发布会。

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丰田汽车CTO寺师茂树宣布该公司将全面提速电动化战略:即将原计划的在2030年实现年销售550万辆电动车的计划,大幅提前到了2025年。

这几乎让所有人感到了意外。

不得不承认,丰田的反应速度确实在加快。

通常情况下,这些巨型跨国汽车巨头,不会成为某一个细分市场的先锋探索者,他们的打法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做合适的事情。

而一旦做出决定之后,行动就会非常坚决。

2019年7月19日,丰田再度对外宣布,将与中国的比亚迪联合研发纯电动汽车。 那么,丰田为何要与比亚迪共同研发电动车呢?

在此之前,他们已经与马自达、铃木、斯巴鲁、大发和日野,联合成立了一家名为EV Common Architecture Spirit Co Ltd公司,共同研发电动车基础架构平台。

在2018年11月,这家公司演变为Toyota ZEV Factory,负责所有电动车的研发和规划,包括电动化供应链的研发和规划。

哪怕如此,丰田与比亚迪的合作依然理由充分:

1. 比亚迪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最长时间的电动车运营经验,是连续4年的全球电动车销量冠军,比亚迪还拥有动力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的整个体系的研发能力。

在燃油车世界,尽管丰田汽车拥有无可争议的强大实力;在混动领域,也有着令人尊敬的销售记录。但在纯电动领域,丰田还是一个新来者,与一个经验丰富的合作伙伴联合开发车型,是一个聪明的选择。

2. 比亚迪e平台,具有极其强势的成本竞争力。在此之前,丰田迟迟不愿意进入电动车市场,很重要的一个顾虑是,电动化的动力总成占BOM成本比例过高,传统车企所生产的电动车,在成本上难以与燃油车竞争,难以盈利。这也是为何,丰田要联合日本几乎全部的车企,共同开发电动车平台,以摊薄开发成本,降低供应链的采购成本。

与比亚迪e平台合作,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研发费用,更重要的是,鉴于对整个电动化产业链的深度垂直整合,比亚迪e平台具有极强的供应链成本控制能力。

成本竞争力和盈利状况,是丰田在进入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的时候,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3. 与比亚迪合作,并不影响丰田开发自己的纯电动汽车的平台。甚至于通过与比亚迪的合作,能够促进自有平台的开发。

这也是为何,福特愿意与大众的MEB平台合作,基于这个平台,在欧洲市场为普通消费者打造一款福特品牌的纯电动汽车。

当丰田决定全力推进电动化攻势的时候,全球汽车工业向电动化转型的步伐,开始变得势不可挡。

丰田与比亚迪,联手为中国市场打造纯电动的轿车和低底盘SUV,挂着丰田logo的电动车,意味着什么呢?

第一个引人瞩目的因素是时间,即相关车型何时能够投放市场?

在这个问题上,舒酉星没有透露,但根据比亚迪和丰田的决心和风格,大胆预测时间不会超过1000天。

以我们对比亚迪电动车平台迭代周期的了解,比亚迪已经将车型平台的研发时间能控制在了24个月之内。

鉴于此,丰田与比亚迪与丰田联合研发的纯电动车产品,比较大的概率是,在2021年6月——2022年6月的某一天投放市场。

由于比亚迪已经拥有成熟的平台,因为竞争的加剧,也不排除双方再度加快产品投放时间的可能。

这样的事情,大众干了,宝马也干了,丰田和比亚迪也完全可以干。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2019年上半年,总共销售了61.7万辆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49.6%;其中,乘用车为56.3万辆,同比增长58.7%。根据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的数据,2019年1-5月份,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全球占比,已经攀升到了53%。

对于丰田而言,中国市场,无疑是他们电动化战略的重中之重。

与比亚迪的合作,目标非常清晰,就是要在这个全球最关键的电动车市场,获得强有力的市场地位。

2019年1-6月份,比亚迪总共销售新能源汽车14.57万辆,市占率达到了23.6%。位列第二名的北汽新能源,销量仅为6.52万辆,市占率为10.56%。可见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强势。

比亚迪强势的电动化供应链,加上丰田的设计、整车研发实力,在丰田品牌的加持之下,必然会给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

双方联合开发的纯电动车型,会先在中国销售,未来不排除在国外销售。

在2022年——2023年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会迎来一个强势的竞争者。

这些双方联合研发的、强有力的车型,将会具有以下的特点:

1. 研发周期大幅度缩短。

2. 供应链采购成本会极具竞争力。比亚迪完成掌控了动力电池、电机和电控,这三块成本占到一辆纯电动汽车BOM成本的50%左右,比亚迪电动车的销量极大,又在中国运营,这三个因素决定了比亚迪的电动化供应链的成本竞争,在全球范围内无人能出其右。

3. 具备丰田汽车的设计、品质、质量的水准。

这样的电动车产品,对其他的跨国车企而言,与之竞争,在研发的摊销上,以及供应链的成本竞争力上,将会处于被动地位。

因为这些外资跨国车企,研发一个车型平台的费用数以百亿美元计,比如大众汽车集团未来5年的电动化研发预算就高达300亿欧元,如此庞大的研发投入,将会给未来的汽车销售,带来巨大的包袱。

对于本土的一些竞争者而言,也许在研发上费用摊销上劣势不明显。但在供应链的采购成本上,在品牌上,难以与之匹敌。

丰田的竞品们,如果在商业和运营模式上没有革命性的思路,未来在中国的电动车市场,大概率很难与这些由丰田和比亚迪联合研发的车型竞争。

在2023年的时候,据公开的信息,在车厂和电池厂的共同推动下,动力电池电芯成本将大幅下降,有望降到700元以下每度电,甚至降到600元每度电,电芯的能量密度(比能量),可望达到400wh/kg。

这两项核心指标的变化,将使得电动车具备非常强的成本竞争优势,逐步对燃油车进行替换。

据彭博新能源财经预测,到2023年的时候,中国的新能源乘用车的销量将达到350万辆。比亚迪的预测是,在2025年的时候,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超过1000万辆。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任何一家车企,如果在2023年的中国电动车市场无所作为,就意味着在事关未来命运的市场争夺战中遭到失败。

这场市场争夺战的核心是规模和成本。丰田,已经占据了其中的一个制高点。其他的跨国车企,必须要考虑该如何跟进?

在得到了比亚迪的助攻的丰田,也在成就王传福一个狂野的梦想。

王传福,正在迎来他梦寐以求的“电动汽车时代”,为此他已经奋斗了16年。

从2003年顶着一片骂声进入汽车产业起,王传福就已经下定决心,比亚迪要成为一家电动车制造商。

2008年底,该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对公开市场进行销售的量产版插混车型——比亚迪F3DM。

截止目前,王传福在电动车的运营之路上,已经狂奔了12年。

从2015年开始,比亚迪一跃成为全球电动车销量冠军,在此后的时间里,他们又连续3次蝉联了这一荣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像大众、丰田、宝马这样的传统汽车巨头,开始要All-In电动车的时候,王传福的比亚迪,该怎样捍卫自己的市场地位呢?

电动车基础架构的开放平台战略,是王传福给出的答案。比亚迪e平台,是全球范围内成熟度最高、成本控制力最强、运营经验最丰富的电动车平台之一。现在,王传福计划将这个平台开放出来,授权给所有的“竞品”使用。

无论是对比亚迪,还是对合作的车企而言,这么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其他车企的好处是:

1.大幅度降低电动车开发时间。尤其是对欧洲和美国的车企而言,更是如此。他们原来的5年左右的开发周期,将会被大幅度地压缩在2年以内,甚至更短。

目前从比亚迪方面得到的消息是,e平台的迭代周期,已经被压缩在2年之内,在未来甚至于要将开发周期控制在500天以内。

这恐怕是乘用车研发的大趋势。

一方面,这会极大地降低研发成本;另一方面,这也将会使得车企拥有对市场更加快速的响应能力。同时,这也会让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如果一旦整车研发被纳入到如此敏捷的、快节奏的开始模式之中,原来的欧洲企业的开发模式,将会丧失竞争力。

2. 低成本。直接使用基础架构平台,省掉极大的一块研发成本,尤其是这些跨国车企,平台研发费用高达百亿美元级别。此外,采购成本因规模效应,也将会更加低廉。

使用比亚迪的e平台,就意味着与比亚迪、丰田、戴姆勒奔驰、长安汽车、长城汽车等这样的巨头共享电动化供应链。

3.改变研发架构。在大幅度降低电动车平台研发的成本和费用之后,相关企业可以在软件、电子、数据等领域,投入更多的资源,招聘更多的优秀工程师,进行用户和数据驱动研发,通过软件来定义汽车的体验,通过软件、数据和运营,来展开差异化的竞争。

对于比亚迪的好处是:

通过开放之后,有可能掌控一个世界上规模极大的电动车基础架构平台。

在掌控这个平台之后,最基本的,可以确保对整个电动化的供应链,如动力电池、电机和电控,拥有强大的掌控力。鉴于比亚迪自产上述零部件,可以获得比较可观的供应链销售利润。

与此同时,掌控硬件平台之后,对芯片、软件、云计算等基础平台,都会拥有非常强的谈判能力,甚至能够从中收取不菲的渠道费用。

基于硬件平台,在未来,比亚迪甚至可以顺流而下,定义制造,为很多具有强大运营能力、但不愿意承担制造工作的企业,提供代工生产服务。

这样的企业会有很多,比如滴滴、美团、菜鸟等……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战略。

舒酉星, 这位前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拥有着传奇的履历。

从通讯电子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到负责手机、笔记本ODM生产研发的总经理,到汽车销售公司的总经理,到现在的国际合作事业部总经理。

与丰田联合研发纯电动汽车,是舒酉星在走上这个岗位之前,射进的第一颗“重要的进球”。也正是由于这次重要的合作,让比亚迪e平台的开放战略,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当然了,在这个新的title之下,舒酉星送出的第一个新消息是,长城的电动车平台,也将采用比亚迪的三合一电机。

与此同时,舒酉星透露的消息是,在欧洲和美国,比亚迪e平台,已经锁定了很多高意向的合作伙伴。

事实上,在全球范围之内,车企并不是很多,此时此刻亟需电动化平台的企业,也一目了然。

对于比亚迪而言,除了丰田之外,比亚迪e平台获得成功的另外一个驱动轮,已经开始转动——那就是腾势

在2019年的下半年,腾势将会推出一款全新的、高性能的车型。在接下来,腾势所有的车型,都将会被纳入到奔驰在华的销售渠道。

请注意,接下来的腾势,将会与以往的腾势截然不同。这将是一款基于比亚迪e平台,由奔驰负责设计、市场营销和销售的车型。

在搞定了丰田之后,基于比亚迪的e平台的车型,除了比亚迪的王朝系列和e系列之外,阵容里面加入了戴姆勒-奔驰、丰田、长安汽车,以及潜在的长城汽车……

开放平台战略,已经初具规模。

与此同时,在丰田、戴姆勒-奔驰的刺激之下,几乎所有的跨国车企,都将会考虑在中国与比亚迪联合研发纯电动车型。

否则的话,在成本竞争力上,恐怕会被丰田与比亚迪联合研发的车型吊打。

事实上,一些本土的车企,也应该考虑两条腿走路:在打造自有平台的同时,是否拿出一两个车型,与比亚迪e平台做一些尝试性的合作。

好处一目了然:既可以吸收比亚迪在电动车方面的Know-How,也能够给自己留一条后路,避免全军覆没。

全球汽车制造业,即将告别传统的制造时代。

无论是丰田,还是大众,都已经开始了转型,他们已经不再将自己定义为制造公司。

丰田,在坚定地向“移动公司”的方向上转型。希望为人们提供一切移动相关的服务。这些服务,不仅仅是移动出行,也包括移动的商业。

丰田的口号是“Mobility For All”。

大众,则明确地将自己定义为一个软件公司。在公司内部成立了庞大的软件部门,招募了一支规模超过5000人的软件研发工程师,在软件定义汽车的道路上狂奔。

在10年之后,大多数车企在销售汽车的时候,如果赚取的还仅仅是制造利润,这样的企业将会活得非常得不好。

彼时的车企,销售的不应该是机械产品而是智能硬件,它们为用户创造的价值,除了硬件之外,更多的应该是数据、软件和服务。

当比亚迪、大众等电动车巨头们,在宣布开放自己的硬件平台之后,上述格局的雏形,几乎已经形成。

因为,当有些巨头将纯电动汽车的基础架构平台开放出来之后,其他的汽车公司试图通过研发硬件平台获利的商业模式,就已经行不通了。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硬件平台之间的竞争,最关键的竞争优势将会是规模。

这些平台,有了规模之后,能够快速摊薄研发费用,更重要的是,并带动整个供应链快速降低成本,降低电动化供应链在整个BOM成本中的占比,覆盖更大的市场,反过来进一步扩大规模。

在这种商业模式之下,“马太效应”将会日趋凸显。

在未来,整个汽车产业,这样的电动车硬件平台,剩下的一定不会很多。

Ok,现在问题来了。

尽管舒酉星在大声疾呼:全球汽车工业,正在进入一个“竞合时代”。传统车企们,不要重复造轮子了,和比亚迪合作吧。比亚迪的e平台性能好,可靠性好,成本竞争力强,还能大幅度降低研发周期。

是的,上述逻辑全部成立。但是,对传统车企们而言,在未来如果丧失了自己的硬件平台之后,靠什么东西赖以为生呢?

在基础硬件架构同质化之后,汽车产品该如何差异化呢?

在一定程度上,王传福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在被问及王传福最近在忙什么的时候,比亚迪的一些朋友们告诉我,忙得不可开交的王传福,在近期,雷打不动的时间安排是,每月会参加三个会议:一个是轨道交通的例会,一个是汽车的例会,还有一个是DiLink的例会。

王传福亲自兼任云轨和乘用车事业部的CEO,所以参加这两个事业群的例会是无可厚非的。但每月参加DiLink的例会,基本上代表比亚迪对未来汽车竞争格局的判断。

想必,王传福在定下比亚迪e平台开放战略的开始,或许就已经想明白:比亚迪品牌电动车未来的竞争优势,在于软件和生态。

这样的逻辑不言自明:手机时代,硬件标准化了之后,只有通过软件、服务的差异化来展开竞争。

这样的逻辑,将会在智能电动车时代得到延续。

电动车的时代,正在向我们呼啸而来。

丰田和比亚迪联合研发的纯电动汽车,正在向我们呼啸而来。

传统汽车的世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所有的传统车企而言,必须要想清楚一个事情,在未来的智能电动车时代,靠什么东西生存?

现在看起来,只有两个选择:

1.成为一个电动车基础平台的掌控者,这需要极大的销量规模。

2.放弃硬件利润,通过软件来重新定义汽车体验,并与竞品形成差异化。 所有的车企,至少要确保走通第二条路,才有机会走通第一条路。

——文章转载自 “建约车评”

网友点评

    二手车

      查看更多二手车
      还有3个信息需要填写哦~
      底价将以短信的形式发送到您的手机
      个人信息不会泄露给第三方
      获取底价

      热门评论

      微博
      微信
      朋友圈
      关闭
      文章
      相关推荐
      取消
      取消

      海报生成中

      请稍后

      ...

      长按上图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