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李天飞神话课§2.3.5|妖是现实主义者,魔是理想主义者

李天飞大话西游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虽然通常都是“妖魔鬼怪”连着说,不过“魔”不是中国固有的词。《说文解字》里没有这个字。“魔”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而来的,是一个音译词。

所以,不同的人,对魔的定义不同。

《集韵》里给出的定义是“魔,鬼也”。

玄应《一切经音义》解释“魔”:书无此字,译人义作。梵言魔罗,此翻名障,能为修道作障碍故。亦言杀者,常行放逸,断慧命故。

也就是说,魔是梵文音译,是“魔罗”的略称。佛教把一切扰乱身心,破坏行善者和一切妨碍修行的心理活动均称作“魔”。 印度古代神话传说欲界第六天之主波旬为魔王,常率众魔破坏行善。《大智度论》卷五:“问曰:‘何以名魔?’答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

在这个定义下,“魔”和“妖”就有了本质的不同。妖产生于自然界,“物之变怪为妖”;而魔产生于修道的行为中。如果我们是个撸串的大俗人,本没有什么机会碰上“魔”的。

佛教将各物种分为六道: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但是“魔”不是一个物种。不同道的众生里,都有魔的存在。

譬如著名的印度神话《搅乳海》中,毗湿奴带着他的种种法宝、法螺、轮宝等,令诸神把草药投入大乳海,拔取曼荼罗大山,作为搅海的杵。以龙族的龙王婆苏吉,作为搅杵的搅绳。令阿修罗持龙头,诸天神持龙尾,自己化为一只大海龟,沉入海底承受搅杵的重量。

这里面的“阿修罗”,其实也翻作“魔”,专门与天神作对的神,就可以称之为“魔”了。

佛教还有“天魔”,即天道里,有“他化自在天子魔”,他化自在天是六欲天的第六天。在这里的众生,把别人所化的乐事变成自己的乐事,故称他化自在天(损人利己)。《大智度论》:“此天夺他所化而自娱乐,故言他化自在。”他化自在天的天主,就是著名的魔王波旬。

此外,印度还有许多鬼道、畜生道的魔。比如魔王罗波那。罗波那因为好女色而拐走悉多。悉多的丈夫罗摩因此前往楞伽岛(今斯里兰卡)将罗波那杀死并救回妻子。这里面还有神猴哈奴曼的故事,据传是《西游记》的原型之一。这位罗波那是罗刹,而罗刹是鬼道的众生。

魔和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首先,魔和妖的相同之处,都来自原始社会的泛灵论,都是自然界中破坏性力量的形象化,

但是,在印度,“魔”被赋予了扰乱正法的意义,和神佛是相对抗的。所以魔王波旬可以和释迦牟尼直接呛声,而释迦牟尼也竟然为之流泪。但中国的妖,没有一个敢这样和玉帝、太上老君呛声——除了孙悟空这种刚出道、不知深浅的妖。

即便是孙悟空,天庭称之为“妖猴”;而当他大闹灵霄宝殿的时候,玉帝派人去请如来,如来说“你们休得乱了禅位,待我炼魔救驾去来”。这个时候,他的身份就是“魔”了。

在玉帝看来,孙悟空干扰了秩序;而在如来看来,孙悟空干扰了“正法”。这就是行政领域和思想领域的不同。

从这个角度来说,刑事犯可以称之为“妖”,而思想犯就可以称之为“魔”了。

而且,中国妖的逻辑,尤其是到了中古之后,无论是什么动物、植物、器物变化而来的,妖都竭力仿效人,以“修成人形”为最高追求。这个从上期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妖界社会发展简史就可以看出来,妖界的社会形态,总是落后于人类的社会形态。

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中古以后,人类的势力已经完全稳固下来,人类对自然界,已经没有了那么敬畏,自以为除了天神之外,就是世界的主人了。所以无论什么动物植物,都得服从人类的法则。

而“魔”则不同,中国的“魔”(其他民族的不算),也没有演化出成型的组织体系,因为它们只是负责破坏,不需要合作。它们也从来不以人类的法则为学习的对象。它们只是破坏者。妖有好妖,但是魔绝对没有善魔。

妖需要生存,它们要么祸害人类,要么与人类合作,最终都是为了生存。而魔,搞破坏,就是它们生存的全部意义。

正如刑事犯无论如何的打砸抢偷,他们都是出于生活的压力;唯独思想犯,他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唱反调。

从这个角度来说,妖是现实主义者,而魔是理想主义者,只不过他的理想,和我们的正相反罢了!

发布于:北京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