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构建“贤文化”德育 上海学生“顽强指数”高

新华网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构建“贤文化”德育 上海学生“顽强指数”高

奉贤区明德外国语小学四年级学生开展小队活动走遍博物馆,将所见所闻与同学分享。(资料)

德育创新事关教育强国,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不断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昨天,“教育综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创新论坛”在奉贤中学举行。论坛汇集各地知名教育专家,探讨如何在传统文化和国际理解之间寻找中小学德育新的生长点。

“三贤课程”助传统文化学习

这个月,在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前,上海市奉贤区曙光中学高三学生举行了成人仪式。同学们手持《宪法》,庄严宣誓履行公民义务,承担社会责任。教育到底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曙光中学副校长程立春说,要培育有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会实践创新的人。学校坚持开设多种德育通识课程和实践活动,让每位曙光学子对中国革命、学校历史沿革有深入了解。

奉贤中学开展“三贤课程”即明贤课程、立贤课程、践贤课程,帮助同学们学习传统文化。在“这里是一片沃土”课程中,奉贤中学学生朱斌贝深入了解学校文化。小朱说,从学校的每条小路到每座楼的名称由来,背后都有故事,传统文化早已浸润于校园的每个角落。

近年来,奉贤区坚持大教育、大德育理念,在传统文化与国际理解之间构建“贤文化”德育,不仅注重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同时统整学科德育活动、体卫艺科活动,形成了全面立德树人、整体育人的德育特色。他们向中小幼学校发放贤文化读本,每年开展“世贤学子”评比,并由区财政支持学生出境出国研学“开启世界之窗”项目和“重走红色之路”等,在学习传统文化和开拓国际视野中寻找中小学德育新的生长点。

培养国际视野和交往能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行走,要有机统一。”复旦附中副校长、复旦二附中校长杨士军在论坛上提出,不要把“行万里路”当作浮光掠影一般的游览,要深入了解社会,体验大众生活。行走的课堂,需要参加比别人更多的实践活动,给予学生更宽广的教育。

自2003年起,复旦附中全面推行学生社会探究活动,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以假日小队形式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在杨士军看来,读书与行走,引导学生体验各种生活,不仅增进知识,更有改变气质、“医俗”的意义。

当下,与国际文化交融,已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远大理想的青年人很重要的一步。“奉贤区一直倡导开放教育,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培育具有国际水平的教师和学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交往能力的学生。”奉贤区教育局局长施文龙说,教育部门为奉贤学生提供了各类夏令营、冬令营的机会,很好地实践了“走出去”这一概念。

上海和香港学生“顽强指数”高

今天的学生面对的未来社会不可预测,应重视对21世纪技能与软能力的培育。原香港公开大学副校长、郑州大学教育学院首席教授李荣安说,21世纪技能的自主学习,要求个人能有坚韧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这种能力是讲求内在素质的东方德育,也是赋予个体的一种面对急变社会的选择能力。论坛上,他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数字——PISA测试中的“顽强指数”显示,香港和上海学校“顽强”学生的比例是72%—76%,高于日本、芬兰、加拿大等。在他看来,“顽强指数”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中的坚毅。未来的软实力,不仅需要结合文化传统优势,也需要不断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台北市文化教育交流发展协会副理事长傅素君提出“练身也要练心”,要重视生活教育、生态教育、生命教育、科学教育。

建平中学校长赵国弟教导学生,以开放的眼光、开阔的胸怀来看待世界。“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世界的文化,不仅需要尊重包容世界文化,认同优秀传统文化,更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文化的交融中创新,做好文化的传播者,以全球视野来推动继承传统文化。”

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说,德育使学生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人的目标不能变,要放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背景下,要让学生通过读书或行路等方式,与古今中外的睿智者亲密“交流”。

“教育综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创新论坛”由市文明办、市教委、市教育学会和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指导举办。(记者 许沁 实习生 范潇月)

原标题:教育综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创新论坛上,各地教育专家畅所欲言 在寻根与放眼中构建“贤文化”德育

发布于:北京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