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摘下“贫困帽”奏响“振兴曲”——青海农垦推动贫困农场加快转型谋发展

中国网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每年春季,面对上万亩的春播任务,青海柴达木农垦集团下属的德令哈农场就开始犯愁。“雇佣劳动力花费太大,自己又没有大型农机具,该怎么办?”

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德令哈农场是青海省“十三五”期间的贫困农场,近年来,青海省农垦贫困农场精准脱贫工作全面开展,随着中央第一笔扶贫资金的到位,农场也迎来了新的生机。

“我们用这笔钱购买了一批大型农机具,包括种子清选、分级的加工处理线和建设配套厂房设施以及收获后的晾晒场地。”农场总经理李德新告诉记者,这些都为农场的下一步发展注入了活力。

“十三五”时期是青海农垦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垦扶贫开发工作的攻坚时期。按照农业农村部部署要求,青海省农业农村厅落实中央财政资金6420万元,支持青海贫困农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加强技术培训,开展现场观摩,多渠道多方位组织贫困农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不断增强贫困农场内生动力。2020年底经省级评估,“十三五”期间的10家贫困农牧场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脱贫摘帽并不是终点。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还将不断推动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回应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殷期盼。

破困局——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隆冬时节,海西州都兰县香日德骆驼场里上百峰骆驼在农场悠然踱步,不远处,一栋现代化骆驼养殖畜棚拔地而起。

“像这样的畜棚一共建了3个,同时建起了储草棚一个,还配备了检疫室、化验室、消毒室。这就等于给骆驼建了一个家,极大降低了新生骆驼的伤亡率。”骆驼场党委书记、董事长董道伟说,以前农场里的骆驼在户外养殖,新生骆驼很容易被野生动物伤害,或陷入泥潭造成死亡,养殖畜棚建起来以后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骆驼的伤亡,新出生骆驼的成活率达90%以上。

由于历史上生产建设投入不足,很多贫困农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欠账较多,加之地处高原,自然条件恶劣,农牧场整体经营水平不高,生产效益低下,发展后劲不足。

要脱贫,需先破困局。“十三五”期间,省农业农村厅陆续落实资金,科学规划和建设贫困农牧场的农田、交通、水利、电力、生产等基础设施,改善场区发展条件,完善末端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方便职工群众生产生活。

建畜棚、修基地、上项目……一笔笔真金白银陆续投放,一个个基础设施项目次第开花,不仅解了农场的燃眉之急,也让老垦区焕发了新活力。

“收入增加了,环境变美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陈国元是青海柴达木农垦集团尕海农场的一名职工,几年前他在农场租赁了5栋猪舍,搞养殖,由于养殖基地设施陈旧,基础落后,一年到头没有多少收入。2019年,随着扶贫资金的到位,农场新建了猪舍、饲料库房以及加工车间,陈国元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机。

通过项目实施,按照“公司+养殖基地+养殖户”的经营模式,该养殖基地吸纳了场部职工及家属8人,年人均工资增收3万元,真正实现了农场和职工的“双赢”。

兴产业——谋求高质量发展

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黄玉农场是一家种养殖结合的农场,这几年,跟随市场走向,农场紧紧围绕构建“种植-酿酒加工—养殖为主”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打造集养殖、种植加工、城镇供暖为一体的综合性国有农垦企业的发展模式。

“要把资金用在刀刃上,从产业发展中获取红利。”农场党委书记、场长史福旗告诉记者,项目资金主要用于农场养殖产业、传统工艺酿酒产业以及种植产业、基础设施等项目的建设,使得农场种、养、加的现代农牧业循环经济体系有了较大的提升和巩固。

发展产业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举措,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此,省农业农村厅着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培育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贫困农场尽快走上稳定发展的振兴之路。

寒冬时节的青海湖一片静谧。位于青海湖以北的青海省三角城种羊场大门上“全国农垦农机标准化示范农场”“国家级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国家级重点种畜禽场”几个“国字号”牌匾熠熠生辉。这里是青海省唯一一家培育毛肉兼用细毛羊的原种场,也是全省肉用种羊的主要供种场之一。可以说青海羊产业的发展,取决于这个“基因库”的发展。

距离羊场不远处,新建的绵羊高效养殖基地里,绵羊正在畜棚里悠然吃着草料。“年育肥出栏肉用羊1万余只,年增收100万元以上。带动贫困农牧工159户,户均出栏育肥羊29只,每只除去饲养成本后利润按500元计算,可使每户年增加1.45万元,扶贫效益明显。”羊场党委书记杨生龙说,养殖场的建成不仅为全省细毛羊高效养殖产业注入了活力,同时也将辐射带动周边畜牧业生产由单一放牧向高效养殖方式转变。

促协同——带动农牧民走上致富路

清洁、脱蜡、烘干、色选、分级、包装……寒冬腊月,海西州格尔木农垦集团河东加工厂车间里一条枸杞加工生产线正在有序运转。

2018年,该农场利用扶贫资金建起了农场的第一个枸杞加工厂,自项目运营以来,依托垦区4万亩优质枸杞种植加工基地及先进的厂房和加工设备,专注于优质绿色的红黑枸杞加工与销售。

“没有这条线以前,我们是‘靠天吃饭’,枸杞鲜果需要人工自然晾晒,这里风沙大,遇到雨天枸杞就成了‘油果’,遇到风天就成了‘沙果’,既保证不了质量,又耗费人力,还卖不上好价钱。”格尔木农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保世告诉记者,这条生产线投入使用后,保障了农场的枸杞质量,年产干果达60万斤,实现产值120万元。惠及了周边农牧民群众,解决了50余人就业,同时还解决了周边枸杞种植户雨季露天晾晒难题。

地处柴达木盆地的海西州是枸杞种植的天然之地。这里种下的每一颗枸杞果,不仅映红了一片土地,也带活了一方经济。

怀头他拉农场是青海省柴达木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一家子公司,随着农垦改革的不断深化,农场走过了从“国营”到“民营”再到如今“国营”的不凡历程。

“农垦改革让农垦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创新完善,农场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农场党支部书记、董事长邱锦春说,“脱贫攻坚的开展,则让农场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我们用扶贫资金购置了农机具,完成了有机枸杞生产基地建设,随着项目的落实完成,项目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显现出来了。每年7-10月枸杞采摘季需要大量用工时,周边的农牧户不用外出务工就能在本地区实现务工挣钱。”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通过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贫困农场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生产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主导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整体经济效益明显提高,重点扶持的贫困农场总体上实现盈利,基本建立起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

发布于:北京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