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送孩子去国学班,真的值得提倡吗?

不如吃面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送孩子去国学班,真的值得提倡吗?

字都还没有认得很多个的孩子,被自己的父母不远百里送到远近驰名的各式“国学班”里学习国学。孩子们一个个穿起汉服,在“书斋”里摇头晃脑地,读《三字经》,读《弟子规》,读《廿四孝》。不止如此,国学班还会教孩子们“礼仪”,鞠躬作揖,修身打坐,毫不马虎。

说来也是奇怪,按理来说,儒家那一套东西,在我国本该是有几千年的悠久文化,但是现在却是一种“超流兴”的“新式”教学;而学校里教的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舶来品”,反倒成了“传统”教学。

我们多年来一直唾弃的应试教育,讲的从来就是分数。现在,“国学班”的兴起,“教做人”、“先学做人、再学做事”等这种看起来很鸡汤的教育宗旨,似乎也要比一味讲求分数的应试教育更“为子女计长远”。

然而,事实是这样的吗?

一个人的命运,固然要靠自己的努力,同样也是要符合历史进程的。一个时代,自然有符合这个时代的一套东西。生搬硬套上一个时代遗留下来的东西,不加分辨地拿来“复古”,美之曰“传统”,就有点不正常了。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弟子规》:

送孩子去国学班,真的值得提倡吗?

父母有错,我们要劝。劝的时候,还要好声好气,如果他们不听,就候着他们高兴的时候再劝。即便是父母打我们,我们也不能有任何怨言。父母的药,我们要先尝,父母去世了,我们要守孝三年,不吃肉,葬礼要尽礼节。父母即便去世了,也要像他们在生时那样好生“伺候”。

这样的观念,放到现代社会里,难道不觉得很突兀吗?事实上,《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由一个秀才写的。最初写《弟子规》的目的,就是满人为了统治需要,需要这样一种“孝顺”的民众。可以说,《弟子规》是在皇权专制最严重的时代里诞生的,无论从思想还是文学的角度,它都不宜在现代社会作为学童的教材出现。更何况,国家的官方教材里,有大把比《弟子规》更优秀的教材等着我们的孩子去学习——《陈情表》中李密对祖母的孝感动天,《出师表》里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忠义,无论是感情,还是文采,都远高于《弟子规》九十九条街都不止。我们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钱,让孩子们花额外的时间,去背那些蹩脚的“传统文化”?

实际上,我们对“国学”的认知少之又少。什么是“国学”?“国学”的精髓又是什么?我相信,那些让孩子们去“国学班”学习的家长们,一定答不出这些问题。他们只是觉得,自己花了好几千甚至几万块,让孩子学了“国学”,出来效果很好,很讲“礼仪”,会背不少“经典”,和别家孩子明显不同。

倍儿有面子。

“国学班”的热度仅仅是昙花一现,等啥时候这种风头过去了,家长们“流行”让孩子学别个东西,它必然失去生存的土壤,直接来一个插水式的下滑。不信?你问问那些报国学班的家长们,如果让他们的孩子全力学习“国学”,不参加高考。以后精通中华古典篇章,却不会算数,不能从事“赚钱”的行业,看看有多少个人愿意?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这句话从小学就听说过了。却很少人去想“礼仪”是什么。“礼,会意字。从示,从豊( lǐ)是行礼之器,在字中也兼表字音。本义:举行仪礼,祭神求福。”所谓的礼,本来就是一套分尊卑,讲次序的规则,是为了巩固统治者的地位的。直至今日,我们对“礼”这个字,应该有更高层次的理解。要讲“礼貌”,而不该拘泥于“礼仪”,要讲“真心”,而不该在意“形式”。一个自由、平等、民主的国家,他的国民应该是发自真心地尊重他人,而不是通过框框条条来伪装自己的本意。作为家长,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也应该真诚真意,身体力行。孩子是家长的镜子,要想他们优秀,那首先就是家长自己要优秀。一套简单朴素的简斯居服,一个真诚的笑容,善待他人,善待孩子,用真诚和耐心教导他们,本座相信,所有孩子,都会成长为优秀的人才。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