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好孩子”上大学后被认为是“装纯”

王轶老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某高校大三学生小何自认为从小就是个“好孩子”,听父母的话,听老师的话,用心学习别无杂念,父母提出的要求基本都会去执行,也不会提出不同意见,可以这么说,从小到大没给家人和老师带来过什么麻烦。亲戚们也都说自己是个“不令人操心的孩子”,省了大人很多力气。然而,进入大学之后,小何遇到了一些问题。

“好孩子”上大学后被认为是“装纯”

在高校里,文文静静的小何并没有像以前一样被老师表扬、同学羡慕,相反,他倒是成了那个可有可无的人。另外,他对很多事物没有鲜明的态度,同学们不太愿意与他交流看法。有时候,他觉得自己挺傻的,会把别人的玩笑话当成真话,结果让双方都下不了台。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好几次,闹得大家不痛快。有人说他是“装纯”,小何对此表示很无辜。

小何说:“因为一直听父母的意见,渐渐没了主见,别人说什么,自己多数会说好。所以,一些同学说自己是‘好好先生’,也有人把自己形容成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另外,他表达的某些观点被部分同学认为很幼稚,这些事让他感觉到困扰,很快就要面临毕业,他担心以这样的状态去找工作会吃大亏。

“好孩子”上大学后被认为是“装纯”

现实中,一些“好孩子”的成长经历与小何非常相似,他们按照父母的想法行事,不跟父母顶嘴,整个心思放在学习上。他们成绩一般不会差,多数会考取理想高校,不过,进入高校后,他们身上会有相同的“瑕疵”:缺乏个性;没有观点;社会经验不足,容易受骗。

高校是一个充满创新和激情的集体,在这里学习、生活的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还应该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创新能力。每个大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思想,他们的思想在高校校园里碰撞,然后升华,形成具有一定高度的新思想。与高中阶段特别重视学习成绩不同,在高校里,一个没有个性的大学生纵然学习成绩很好,也不一定是一个很受欢迎的对象。一个没有鲜明观点和人生态度的大学生会被别人笑话,甚至被认为是“异类”,然后很难交到朋友;没有一定的社会经验,求职的时候可能会成为别人 “砧板上的肉”,被肆意宰割,自己却茫然不知。

“好孩子”上大学后被认为是“装纯”

既然小时候当“好孩子”可能会引发这么多问题,那小时候是不是应该当个“坏孩子”?其实并非如此,“好孩子”进入高校后出现的少许问题是完全可以在大学四年中弥补回来的。我记得某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学什么都不会差”。“好孩子”成绩普遍优秀,他们通过四年的时间,学点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掌握一点社会经验,培养一点个性,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好孩子”上大学后被认为是“装纯”

文中小何感受到了大学和高中的不同,就应该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多看、多听、多思考,慢慢的会培育出一定的判断力,进而形成健康、独立的价值观。可以这么说,高中之前是以学习知识为主,进入高校后,就要一边学习先进文化,一边学习知识以外的各种能力。当走出大学校门时,脸上会褪去稚嫩,变得成熟。四年时间,足够改变一个人,很听话、只会学习的“好孩子”也会渐渐成长为一个有想法、有远见、稳重而踏实的成年人。

所以,小时候当个“好孩子”并没有错。其实,“好孩子”、“坏孩子”都只是人们的主观认知,听话、爱学习的孩子就一定是“好孩子”?调皮、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孩子就一定是“坏孩子”?如果较真起来,我看谁也说不清。

发布于:安徽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