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送苏武归汉的最后时刻,背叛者李陵到底在想些什么

铲史官漫画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送苏武归汉的最后时刻,背叛者李陵到底在想些什么

送苏武归汉的最后时刻,背叛者李陵到底在想些什么

送苏武归汉的最后时刻,背叛者李陵到底在想些什么

送苏武归汉的最后时刻,背叛者李陵到底在想些什么

送苏武归汉的最后时刻,背叛者李陵到底在想些什么

送苏武归汉的最后时刻,背叛者李陵到底在想些什么

送苏武归汉的最后时刻,背叛者李陵到底在想些什么

送苏武归汉的最后时刻,背叛者李陵到底在想些什么

送苏武归汉的最后时刻,背叛者李陵到底在想些什么

送苏武归汉的最后时刻,背叛者李陵到底在想些什么

送苏武归汉的最后时刻,背叛者李陵到底在想些什么

送苏武归汉的最后时刻,背叛者李陵到底在想些什么

编后语

李陵投降匈奴,在后世引发了巨大争议,有人同情,有人谴责。在民间演义《杨家将》中,身陷重围的杨令公最后头撞“李陵碑”而死,以此传达“宁为杨业死,毋为李陵生”的价值取向。司马迁、班固都对李陵的不幸给予了宽容和同情。司马迁不仅认为李陵有国士之风,而且认为他的才能“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在《汉书》中,班固用浓墨重彩描绘了李陵悲剧性兵败的全过程,并以极其抒情的笔调刻画了李陵欲报国而不得、留恋故土却最终不能归还的孤独而又矛盾的情感。南朝江淹基于自的际遇,在《恨赋》中将李陵塑造成一个虽然身负冤屈却依旧忠贞于故国的人:“至于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剑击柱,吊影惭魂;情往上郡,心留雁门。裂帛系书,誓还汉恩。朝露溘至,握手何及!”

被认为创作于六朝时期的《答苏武书》,假托李陵的口吻对为其投降匈奴的行为辩护,主张李陵本性忠诚,即使被迫降敌本意也是出于希望忍辱负重寻得机会报效国家,却最终被自己的国家抛弃,将矛头指向政治的腐败不公与统治者的刻薄寡恩。北宋秦观认为,李陵的悲剧是由他的盲目自信与贪功求胜造成的。他的《李陵论》这样分析:

“夫用兵之法,有所谓常,有所谓变。什则围之,伍则攻之,不敌则逃之,兵之所谓常也;以寡覆众,兵之所谓变也。古之善用兵者,虽能以寡覆众,而什围、伍攻之道未易忽焉,所谓行小变而不失其大常也。呜呼!李陵之所以败者,其不达于此乎?”

善于用兵的将领即使拥有以少击众的才能,也不应将之视作一种常态。李陵主动要求以少击众,这是违背用兵常理的侥幸心理和冒险举动,而一军统帅不能将战胜的希望寄托于侥幸冒险。北宋何去非认为,李陵的败降,作为决策者的汉武帝负有用人失当的责任,“夫李广、李陵皆山西之英将也,材武善战,能得士死力。然轻暴易敌,可以属人,难以专将。世主者苟能因其材而任之,使奋励气节,霆击鸷搏,则前无坚敌,而功烈可期矣。汉武皆乖其所任,二人者终偾蹶而不济,身辱名败,可不惜哉!”

李陵适合作为冲锋陷阵的裨将,不宜担任独立领军的统帅。如果委以更适当的职位,应能取得更大成就。然而当李陵提议以少击众时,武帝不仅不阻止反而加以鼓励,让李陵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孤军深入,听说战败后又只是眼巴巴地等着李陵殉国。既无知人善任的慧眼,又无爱才惜才的胸襟,白白造成了人才浪费。后世谴责李陵的声音更是不可胜数,特别是当汉民族面临对外战争或被异族征服的命运时,这种声音就往往占据主流。

白居易生于藩镇林立的中唐时代,异族军人集团严重威胁唐朝中央的权威,他的《汉将李陵论》将李陵钉在了不忠、不孝、不智、不勇的耻辱柱上:“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屈身于夷狄,束手为俘虏,不可以言勇;丧战勋于前,坠家声于后,不可以言智;罪逭于躬,祸移于母,不可以言孝。”

到明末清初,坚持抗清的爱国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对同情李陵的观点提出了更加激烈的批判:

“陵自衒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馀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

王夫之认为李陵的失败是他自恃勇力的结果,而并非武帝有令在先,不得已而出征。李陵自己导致全家被灭族,却又委罪于李绪,难道他在征和二年率领匈奴军队追击汉军,也能委罪于李绪吗?如果李陵身在曹营心在汉,单于又怎么会信任他而委以重兵呢?这足以证明他对汉朝是彻头彻尾的背叛。这些争议伴随着历朝历代的“华夷之辨”而从未中断。

历史遗迹

送苏武归汉的最后时刻,背叛者李陵到底在想些什么

发布于:北京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