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开车事故多?因为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些!

上周一场强对流天气来袭,冰雹、暴雨给我们所在的珠三角,以及不少南方地区带来丰富的降雨。有人因降雨缓解了闷热的天气而欣喜,有人因冰雹砸坏了爱车而发愁,人与人之间的悲喜总是并不相通。

但对于各位车主来说,有一个问题是共通的,那就是雨季要来了!尤其是南方地区,进入4月份的清明时节,就意味着传统划分的雨季即将到来。

每逢这个时间节点,交管部门、各路媒体总是会不厌其烦地反复提醒大家,切记要注意雨季行车安全。“控制车速、拉大车距、合理使用灯光”这些宽泛的提醒,相信大家都已经能熟记于心。

而这一次,我们更想从实操环节,从实际驾驶角度出发,结合自身的雨季的驾驶体验以及网上的一些高频案例,和大家更深入地探讨、交流雨季安全行车这个问题。

因此,今天的文章我们就从——车辆状况、驾驶操作、驾驶人生理,这三个侧重点来和大家探讨,雨季安全行车还有哪些我们容易忽视的细节。

01 恼人的“油膜”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确保雨季的行车安全,保持良好的车辆状况是重要的「物理基础」。

相较于像制动、排水、灯光这些老生常谈的常规项目的检查,风挡和后视镜这两个部件在平时并不起眼,但在雨季对行车安全影响同样显著。

作为驾驶员观察路面状况的唯一“窗口”,风挡玻璃和后视镜玻璃的洁净、通透程度,对于行车安全的影响丝毫不亚于轮胎和制动系统。而在汽车玻璃部位常见污染物当中,杀伤力最大的莫过于——油膜。

事实上,油膜污染的成因十分普遍,在日常用车环境中,像道路上的尾气污染、小区里的生活油烟、树底下的树脂鸟粪,都会为油膜污染的形成“添砖加瓦”。

而由于部分地区非雨季期间降水较少,车辆玻璃上的油膜对于驾驶视野的影响相对有限。因此,油膜污染导致的视线受阻危害,在雨季来临前并不容易被用车人察觉。

可随着雨季的来临降雨逐渐增加,汽车玻璃上的油膜污染就会开始影响驾驶员对车外路况的观察能力,出现后视镜任凭怎么擦拭都不清晰,挡风玻璃被雨刮器越刮越模糊的情况。

特别是在夜间行车有路灯的光线折射,或是在高速行驶时遇到暴雨天气,驾驶员对车外路面信息的获取能力、对交通状况的预判能力将会大幅度下降,对驾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油膜污染”的现象在汽车中相对常见,而处理这一问题的方法也相对简单。动手能力强的朋友,可以在网上自购玻璃清洁工具自行清理。

若没有时间或嫌麻烦,交给洗车店进行针对处理,也能把这烦人的“油膜”收拾干净,处理的成本不高,但对行车安全的提升一点也不小。

02 合理的驾驶选择

要问大家雨天行车最怕遇到的状况,相信“水滑”一定榜上有名,尤其是在高速公路行驶。

首先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水滑”的形成原理:

雨天行驶当车辆经过积水路面时,理想状态下,轮胎可以在滚动时将积水排向两侧,路面积水对于轮胎接地面积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但在实际驾驶环境中,当车辆达到一定速度时,卷入轮胎下面的水压力会与轮胎的载荷相平衡,轮胎与路面便会完全失去接触,使得轮胎在积水路面上向前滑动,形成水膜滑溜,亦即我们常称的“水滑”。

发生“水滑”现象时,轮胎将不能承受侧向力的作用,严重时将导致车辆陷入制动和转向失效的情况。

事实上,“水滑”现象并非仅会对汽车构成威胁。在我们日常乘坐的民航客机降落时,若跑道出现较为明显的积水,起落架轮胎与跑道路面接触时同样可能会产生“水滑”现象,进而威胁运行安全。

所以,如何在驾驶过程中尽可能避免“水滑”现象的出现,就成为了我们关注的重点。

在客机上,训练有素的飞行员通常会常采用一个相对更重的接地,即网上所说的“扎实着陆”来让机轮“砸透”跑道上的积水,以此令轮胎更好地与跑道路面接触,减少“水滑”现象发生的机率。

而同样的情况放在汽车上,我们既不能像飞机一样精准地控制车轮“砸穿”路面积水,与此同时,我们绝大部分的驾驶人也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湿滑路面实操培训。因此,对于汽车驾驶员而言,避免“水滑”威胁行车安全的最佳方式就一个字——躲!

既然“水滑”很危险我们招惹不起,那我们就躲开容易形成积水的路面,从根源上斩断“水滑”现象的形成要素,或许会是一个不错“解题思路”。

除了避开肉眼可见的明显路面积水以外,选择不易积水的车道行驶也同样有效。

虽然道路千万条,每条道路的路面铺装、排水状况各不相同,但雨天在平坦的道路上驾驶车辆时,选择道路的中间车道行驶,遇到积水的总体概率会相对更低。

尤其在铺装良好、路面较为平坦的高速路段,由于雨天选择在中间车道行驶的车辆相对更多,因此,大量在中间车道行驶的车辆,会将中间车道内的雨水卷起并向两侧车道溅洒,形成中间车道积水少,两侧车道积水多的分布情况。

若道路两侧的排水不及时,两侧车道靠近护栏的一边就容易形成肉眼不易察觉的积水情况,当车辆快速行经两侧车道时,发生“水滑”现象的机率就会大幅增加。

除了选择不易积水的车道行驶,尽可能避免“水滑”现象外,雨天行车时与大型车辆的「相处方式」也跟行车安全密切相关。

如果我们仔细回想雨天时的驾驶场景,会发现一般仅有两轴的中小型车辆,在行驶时由车轮转动带起的路面雨水,对相邻车道的车辆影响相对较小。

而那些多轴的大型车辆,在行驶时则会卷带起大量的路面雨水,在车轮两侧形成一层浓厚的水雾,大幅削弱在相邻车道的能见度。并且由于不少大型货车车轮处挡泥板的缺失,又进一步加大了“水雾”的扩散范围。

因此,雨天行驶若需要超越这些大型车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与其相隔一条车道行驶,能有效降低大型车辆卷起的水雾对于驾驶视野的影响。

03 生理因素

除了良好的车况、合理的驾驶选择以外,作为驾驶车辆在道路上行驶的我们,自身生理因素在不同天气环境中所发生的变化,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不同的天气条件,对驾驶人的驾驶行为是否会造成影响?为了解答这一问题我查阅部分期刊和研究资料,看看能否找到相关的研究数据。

在一番查阅后,我发现早在2010年,武汉理工大学就针对不良气候条件下的驾驶行为进行了一轮实验研究。

该项目挑选12名男性驾驶员(驾驶风格偏保守),在驾驶舱内模拟晴天、中雨、大雨、雨雾,这四种天气状况下的高速路段驾驶,记录每位驾驶员的行车速度、心率、呼吸率,最后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发现,随着能见度的下降,驾驶员驾驶车辆的行驶时速也会随之下降。通过量化数据来展现,在一定的范围里,车外能见度每降低50m,车辆行驶速度大约会降低15%。

而通过对驾驶员心率和呼吸率的统计分析,在四种天气状况下,中雨时驾驶员的心理负荷最大。

研究认为,其原因是在中雨条件时,驾驶员不仅能见度受到限制,而且因为道路摩擦系数的降低,驾驶员在操作过程需要更加专注。与此同时,由于能见度并没有大幅下降,道路上整体行车速度仍旧较快,驾驶员还要保持较高的速度驾驶车辆。

在大雨以及雾天环境下,由于外界环境限制较大,驾驶员属于被动行车状态,虽然道路条件比中雨时更为恶劣,但因为行车速度的可选择性较小,驾驶员的心理负荷反倒不大。

除了心理因素外,随着雨季的到来气温波动较大,不论是普通感冒或是流行性感冒都相对易发,驾驶人服药后驾驶机动车,即“药驾”的情况也随之增加。

根据一份2015年的文献资料显示,我国约有10%的交通事故由“药驾”所致。

而根据美国卫生部药物滥用及心理卫生服务管理局的数据,在该机构统计的交通事故驾驶者中25%药物测试呈阳性,18%的车祸死者服用过药物。

在可能影响正常驾驶的药物中,最常见的药物便是感冒药。这类药物中大都含有抗组胺类药物成分,如扑尔敏、苯海拉明、非那根、赛赓啶等,在药效发挥后会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降低反应能力,甚至引起嗜眩晕、嗜睡、颤抖、耳鸣等反应。

为自己和其他道路参与者的安全,除了“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以外,服用药物以后也请尽量不要单独驾车出行。更不要服药后,抢在药效尚未发挥前抱有侥幸心理驾车出行。

04 写在最后

通常文章的最后都是对全文的总结,但在本文的最后我更想和大家交流和探讨关于行车安全的两个问题。

1、结合各位自身的驾驶经历,还有哪些文中并未提及,而大部分驾驶人又容易忽略的雨季行车安全注意事项?

2、关于文中第三点所提及的“驾驶人生理因素对于驾驶行为的影响”,您认为人体的生理因素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期待大家在评论区写下自己的发现,以及观点看法。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网友点评

    二手车

      查看更多二手车
      还有3个信息需要填写哦~
      底价将以短信的形式发送到您的手机
      个人信息不会泄露给第三方
      获取底价

      热门评论

      微博
      微信
      朋友圈
      关闭
      文章
      相关推荐
      取消
      取消

      海报生成中

      请稍后

      ...

      长按上图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