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再议“寒门贵子”:没有写就的剧本,只有脚下的路

一读EDU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全文3855字,预计阅读6分钟

今天,让我们深挖“寒门贵子”这一话题。

再议“寒门贵子”:没有写就的剧本,只有脚下的路

寒门再难出贵子(来源:搜狐教育)

“寒门贵子”话题屡遭热议,其热度可谓“经久不衰”。

  • 近日,高考录取逐渐落下帷幕,河北“寒门女孩”王心仪707分考入北大,其“感谢贫穷”一文迅速蹿红网络;

  • 7月末,云南小伙崔庆涛在建筑工地上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同样引发大量关注;

  • “励志男孩”焦春强也是在餐饮店打工间隙收到中国药科大学录取通知;

  • 还有安徽的独臂男孩江剑、从广西凤东村考到北大的陆小金、自闭症小伙儿包涵、被北大和上海交大分别录取的寒门双胞胎倪庆明和倪坤明等人。

录取季高频度的报道将“寒门可否出贵子”的争议再次推上舆论风口。

再议“寒门贵子”:没有写就的剧本,只有脚下的路

河北寒门女孩王心仪 (来源:新浪新闻)

有人问,难道说“寒门贵子”话题有这样的热度是新闻界大力宣传的结果?显然不是,“寒门贵子”现象虽谈不上普遍,但也并非个例,年年皆有相似或是相反的报道。

比如几年前震动一时的天涯论坛文章《寒门再难出贵子》,再比如“超级演说家”中的刘媛媛现身说法,凭借“寒门出贵子”的演讲一举夺冠。

由此可见,“寒门贵子”不是新闻,其热度自然也不源于新闻。

那么,“寒门贵子”话题热议是由其自带的“心灵鸡汤”“本性”导致的吗?此论断一出,已不攻自破。

爱“喝”“鸡汤”文者,爱其浅显易懂、触动人心;反感“鸡汤”者,却正厌恶其流于表面、好作感情文章。

因此,“鸡汤”文的特点就注定了其难以大面积、长时间地引人热议。显然,“寒门贵子”话题呈现的态势与之不同。

读到这儿,有人在试着往更深处挖了。如果说“寒门贵子”话题算不上新闻,亦不是所谓的“心灵鸡汤”,那其广为热议的背后,牵动人们神经的究竟是什么?

是“亘古不变”、惹人叹息、又吸人眼球的“教育公平”问题吗?抑或是饱受争议、却夹杂几许无奈的“社会阶层固化”

一读君这次也“蹭一下热度”,再议“寒门贵子”话题,或许能挖出些“不一样”的内容,欢迎围观,也欢迎拍砖。

再议“寒门贵子”:没有写就的剧本,只有脚下的路

(网络图片)

01

话题源头在哪儿?

如果有人认为 “寒门贵子”这一热议话题完全是现代舆论和社会的产物,那恐怕就错了,至少是有待商榷。

因为近些年的相关文章或评论至多是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寒门贵子”之论断,古已有之。

“寒门贵子”一词确是出于古语,源自古代《名贤集》中的“五言集”,原文如是说:“寒门生贵子,白屋出公卿。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意思大致是说,贫寒人家是能够生出有出息的孩子的,茅草屋里长大的人也有机会做高官;王侯将相并非与生俱来,有志气的人应当奋发图强。

这部《名贤集》是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蒙学教材之一,辑者不详,很可能是多代或几代人共同创作而成。它取材于社会民间,较多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与民众的人生经验与心理愿望。

由此来看,“寒门生贵子,白屋出公卿”之语是对古时人们经验和伦理的升华和总结,亦是对后辈立志成才、自立自强的规劝和希冀

历史是一个巨大的筛子,经它一过,精华、糟粕尽显。在时间的长河中,可保留和传承下来的精华,是历史和时代共同的选择。

“寒门生贵子”这句话演化至今,其本来意义得到保留,所欲传递的意旨并无多大变化。然而,发生变化的,是它所生长和扎根的时代。

在我国古代的封建皇权社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那时的教育资源也相对匮乏,无论是在皇家的私塾,还是在乡间的茅屋,读书人的教材都是“四书五经”,大家的学习方式也并无多大差别。

而且,由于科举制的存在,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开放式”格局,因为社会的上下层是可以实现部分流动的。

反观当下,社会流动性又如何呢?

再议“寒门贵子”:没有写就的剧本,只有脚下的路

(来源:搜狐教育)

02

阶层是真实存在的?

不可否认,当今社会阶层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在无形之中、切切实实地左右着个体的成长。

曾记得2017年北京文科高考状元熊轩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因为像他所在的北京中产知识分子家庭在教育资源上有相对“得天独厚的优势”,而这种优势是“很多外地的或者农村地区的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

现实即是如此。诚然,教育是社会的一个侧面,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社会在渐趋分层,甚至部分呈现“阶层固化”的样态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言:“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所谓,富者愈富、贫者愈穷,讲得就是这个道理。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马太效应”。其源自《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句话,说得很明白,"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美国女作家芭芭拉写过一本书,叫《我在底层的生活》。

她通过与底层穷人一起工作、一起生活的实地社会实验,只希望搞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美国的穷人到底能不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摆脱底层命运,进而向社会上层流动。

然而,这本书给出的答案是——不能。

贫穷本身就是一种专制。”这本书如是说。

再议“寒门贵子”:没有写就的剧本,只有脚下的路

(来源:新浪微博)

读到此处,或许有人该“拍案而起”了,或许有人“黯然神伤”,估计也不乏无奈叹息者。

那么,回到我们本来的话题,当“贫穷”成为“一种专制”,当社会阶层的壁垒高铸,寒门就真的难出贵子了吗?

03

寒门真的难出贵子吗?

英国有部纪录片叫《人生七年》,曾轰动一时。

为了回答“人出身的阶层能否决定其未来”这一问题,青年导演艾普特采访了14个来自不同阶层的7岁孩子。

此后,每隔七年,导演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孩子,他的采访记录忠实地记录了这14个孩子在7岁、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和56岁时的状态,形成了这部跨越半个世纪的纪录片。

当然,这部片子再度上演了大概率的“阶层决定未来”、“富者越富、穷者愈穷”的人生脚本。

再议“寒门贵子”:没有写就的剧本,只有脚下的路

(来源:搜狐教育)

然而,人生有时候并不会按照“剧本”演出。在人生这场戏里,每个人都是主演,生命的走向终究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

《人生七年》中有一个来自乡村贫穷家庭的英国男孩尼克,14岁时接受采访时,他还不敢看镜头。

但到了21岁,他已经变成一位十分健谈的牛津大学物理系学生。

再后来,他成了美国一所大学的教授——从贫困家庭,迈入了精英阶层。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如本文开头所列举的多个录取季“寒门学子”的例子一样真实。

诚然,我们需要正视社会分层,承认阶层的真实存在,但也不可否认,“寒门贵子”的存在从来就不是个例

再议“寒门贵子”:没有写就的剧本,只有脚下的路

清华大学钟玲(来源:清华大学新闻网)

清华大学2017年本科生特等奖学金(清华本科生最高荣誉)得主钟玲曾在答辩现场说道:

我们这些寒门学子,并不是能力不够,只是我们接触的教育资源不够好;我们能力足够,只要我们自强不息,终究会天道酬勤。

这段话听起来有点“心灵鸡汤”,一读君也深深理解大家对于“鸡汤”“深恶痛绝”者的“苦恼”,但在“忘记”钟玲的这番话之前,我们不妨先看看她走过的路。

钟玲从云南山村走出来,初到清华读本科时没用过电脑,没骑过自行车,也不太敢跟同学交流;而大学四年一路走来,她由上课听不懂课程,到排名清华专业前三,她走出国门,走到牛津交流,走到英国、美国研修。

类似的例子还有“超级演说家”中的刘媛媛,她从山村考上北大、一路杀到《超演》冠军、当上CEO。她不到30岁,一共实现了3次逆袭。

听过她夺冠演讲的人可能记得这句话:

你要相信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希望你用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这个故事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这个故事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再议“寒门贵子”:没有写就的剧本,只有脚下的路

刘媛媛演讲(来源:搜狐教育)

但是,这不公平吧?肯定有人会这样反问,凭什么命运偏偏给我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

或许,事实真的是命运不公、是教育不公、是社会不公,但那又如何呢?我们今天谈论“寒门贵子”,从未想过否认这种所谓的“不公”,亦无从否认

我们需要认清的是,究竟何为“寒门”、何谓“贵子?

生于底层、家境贫寒、成长环境差、教育资源不足,等等,都是众人口中的“寒门”;如果说“生于寒门”无可选择,那面对贫寒,又该“何去何从”?

“朗读者”节目录制时,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坦言自己“没有别的选择了”。我们都知道俞敏洪毕业于北大,但可能不太知道,他生于农村的普通家庭,他高考两度落榜。

在第三次备战高考时,他告诉母亲自己想去县城上补习班。于是母亲从农村步行走到县城找老师,回来的晚上刚好天公不作美,在大雨里摔了四五次。

所以在母亲推门回来的时候,俞敏洪说,“那一刻我就知道,我没有别的选择了”。

再议“寒门贵子”:没有写就的剧本,只有脚下的路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来源:朗读者)

他选择了什么?是那条老路,也是那句老话——“知识改变命运”。

所以说,寒门贵子实则“贵”在“认知”,“贵”在“认识”到自己要突破现有的境况和阶层,并付诸行动

认知决定一个人的格局。

乔布斯曾说“要改变世界”,但不知受过多少冷嘲热讽,不过他认识到,这是自己的梦想,并为之行动,最终让梦想落地。

04

小结

“寒门贵子”的例子不一而足。笔者无意在行文中夹杂过多的所谓价值判断,但事实就是如此。

有人说,这是写文章的“套路”吧。先让人失望、乃至绝望,而后给人希望。前面铺垫那么多,这是要给“寒门出贵子”翻案了?

其实不然。“寒门”能否出“贵子”,对于每一个关心此话题的个体而言(之所以出此言,是因为毕竟有一大批人并不关心),在概率上得到一个统计学结论是没有意义的

借用一个或许不太恰当的说法,“连续型随机变量单点概率为0”,每个个体生长于不同的家庭、环境,拥有不同的性格、机遇,面对阶层壁垒、教育壁垒、财富壁垒时,究竟如何认知、选择和决策前行的方向,是个人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路,旁人本就无权干预和评论。

  • 如此之多的寒门学子逆袭的故事,无一不是在反复证明着“知识改变命运”何以可能;

  • 而如此之多的社会壁垒,亦在不断消解着前行者的意者和希冀。

然而,正如《逻辑思维》在一期名为“即将到来的阶层社会”的节目中所言:

这个世界最有趣的地方是会出现一种人物,叫英雄。就是他能够超越自己的父母、环境、血缘、出身、性格特质,不按写就的剧本表演,让大数据对自己的行为无法预测,永远会给全人类以惊喜的人。

与诸位共勉之。

本期作者

方略研究院北京研究分站 石琬若

一读EDU编辑部

更多精彩内容,请订阅一读EDU微信公众号(微信id:yidu_edu)查看!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