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没有比赛的日子,你是否成了空巢跑者?

黑跑团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生活需要吃菜,跑步需要比赛,长跑比赛对于跑者的重要性,可能比我们想像中的还要高。

在2020年春节过后,绝大多数跑友都经历了无赛可比的烦恼,当我们开始反思这段空档期,会发现跑步比赛对于跑者的重要意义。没有比赛,朋友圈不好发了;没有比赛,训练的动力减弱了;没有比赛,很多跑友竟然很难见面了;没有比赛,连买装备的欲望都降低了……

2020年,出现的大批“空巢跑者”——兀自处在一种目标感缺失的茫然状态。

一、比赛对跑者来说就是考试和证明

我们上学的时候要期末考试、期中考试还有随堂测验,就是因为这些,我们才能够一直保持着学习的动力,相信如果大学4年只在最后一个学期考试,绝大多数同学(除了少数几乎可以忽略的天才)都难以顺利毕业。跑步亦是如此,如果没有一场马拉松或者越野赛等在远方,可能很少有人愿意认认真真地训练自己的长距离,更别说那些痛不欲生的间歇跑和冲破训练了。

对绝大多数当代跑者而言,有比赛,才能有目标,才会有衡量标准,因此人们才能在训练的时候就集中注意力,以及随之而来的严肃认真。

没有比赛的日子,你是否成了空巢跑者?

有目标的训练对我们的大脑和身体来说具有战略意义。只有知道未来的一段时间我们想要什么,分解下来的训练才会更加有意义,我们也会因为这种不断接近目标的感觉而更有勇气和动力。只有有了衡量标准和证明,我们才能知道什么训练是科学,什么训练是随意。

二、比赛是跑步生涯的记忆

如果你刚开始跑步,可能还没啥感觉,但如果你已经跑步多年,相信回顾一下自己的跑步生涯,最为铭记于心的还是跑步比赛。每个人几千几万的跑步里程,多数都如同一日三餐般淡忘了,但比赛却会如同盛大的纪念日,总有在某一时刻想起,依然心潮澎湃。于是这些赛事就如同一颗颗珍珠,穿起你的跑步生涯,成为戴在你项上最璀璨的项链。

没有比赛的日子,你是否成了空巢跑者?

奖牌是记忆,证书是记忆,号码簿也是你的记忆,而如果你还能找到当时跑步的照片或视频,你的跑步生涯讲更加立体。

赛事对跑者看上去是调剂品,一旦放眼长远,它却可能是必需品。

三、比赛是横向对比的参考线

人类的幸福感,多半都是比较出来的。未得到和已失去,皆是来自对当下现状的比较。就如同疫情当下的公众心理,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幸运,什么是错过的遗憾终身,什么是对“当下的自己和家庭最重要的”……

跑步比赛从本质上来说是个人的事儿,很多庸人自扰不过来自于“过度的比较”,但是在群体氛围和当代文化之下,跑步赛事可以有更多的衍生价值。比如,你可以通过与不同成绩的比较,获得更多成就感和动力。

当我们和自己比较,成绩进步会有愉悦,当你横向对比,比如进入北马前100名,又会是另一种快乐……

最棒的是,你还可以和不同地域的人相互比较,你比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1993年的休斯敦马拉松赛上跑的3小时44分52秒的成绩快还是慢?你可以和不同时代的人相互比较,比如1896年首届奥运会,首个马拉松世界冠军,希腊人斯皮里东·路易斯(Spyridon Louis)的成绩是2小时58分50秒,平均配速4分28秒,当时的马拉松距离是40公里,折算到现在,全马大概在310左右。这个跨越地域穿越古今的对比可知,当时的跑步水平。当然,那个时候没有专门的跑鞋,更别说碳板高科技了。不过这个成绩,放在现在,也会给许多业余选手以动力。

隔空线上打破首届奥林匹克运动会马拉松冠军斯皮里东310的纪录,是不是带着那么一点儿骄傲?

世界上首位参加马拉松的女选手是凯瑟琳·斯威策(Kathrine Switzer),1967年波士顿马拉松上,斯威策以4小时20分跑完波士顿马拉松。当时的波士顿马拉松赛事章程并未明文规定禁止女性参加马拉松,但斯威策出于新闻系学生的敏感,谨慎地用自己名字的缩写K.V.Switzer来报名,组委会也根本没想到居然有女性报名。于是斯威策蒙混过关顺利报上名,获得属于自己的号码261。

其实,波比·吉布(Bobbi Gibb)是第一个跑波士顿马拉松的女性。她1966年报名波马被拒绝,于是开赛前躲进起点附近的灌木丛,偷偷混进跑步大部队,最终以3小时21分完赛。斯威策和吉布的精神激励了很多女性跑者。1972年,波士顿马拉松正式接受女性报名,当年有8名女跑者报名参赛,全部完赛。

没有比赛的日子,你是否成了空巢跑者?

(2013年波马,和波比·吉布Bobbi Gibb的合影)

没有比赛的日子,你是否成了空巢跑者?

(2013年波马,和凯瑟琳·斯威策Kathrine Switzer的合影,还有陈静和凤梨姐姐)

斯威策在2017年,以4小时44分31秒完成2017年波士顿马拉松,这对于当时70岁的跑者来说,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比赛,将一项个人运动变成了群体精神,并激励一代又一代人。

四、比赛是部分跑者唯一的动力

之前写过跑者有三种自觉,赛事自觉、社交自觉和习惯自觉。虽然不是很普遍,但确实有一些人跑步就是为了参加比赛。如果一段时期没有比赛,那他真的就是一段时间完全不跑步。堪称正宗的空巢跑者了。

比赛总能碰到跑友,跑友之间都会得到最大的激励,这种感觉是平时约跑或者自我训练所无法提供的。同时,比赛比平时训练“更加没有退路”,一般人都会比平时更加勤奋一些。

比赛的另外动力就是让跑者有机会通过到各地比赛来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或者,确切地说,给自已一个去外地或者外国的机会。以跑步的方式去旅行,也是很多人不断报名比赛的原因。

五、比赛是也历史的印记

没有比赛的跑步生涯,总觉得好像缺少主线的连续剧,少了点儿魂儿。而赛事的介入,极大提高了个人跑步水平和群体跑步文化的发展。翻看一场场赛事的报道,赛事的纪念品以及散落在民间的跑步故事,你绝对会发现一个跑步精神发展史,于是,跑步这项运动,才有了它长久存在的价值。

没有比赛,跑步绝对不会发展的如此迅猛,想想2000年之前,中国马拉松只有四场,1981年北京马拉松,1987年大连马拉松,1987年杭州马拉松,1996年上海马拉松,这四场被称为中国马拉松的四大元老。当时要跑比赛,即使四场全部参加,一年也只能有四场可以选择,现如今每年上千场的赛事,简直跟吃自助餐一样方便。

缺少马拉松比赛的日子,你用什么方法激励自己?你的2020年第一场比赛打算跑哪场?

黑跑黑话

“跑步比赛,是一种跑步文化的集中体现。”

翻看跨越一定年代的有关跑步比赛的纪录,你一定会发现历史的影子。

发布于:北京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