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该管管了,这5种“畸形”乱象,依然在中国影视圈里,野蛮生长

Filmand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如今影视圈有一个问题,挺有意思——

如果拍了一部烂片或者烂剧,那主演的明星,一般都会有怎样的反应

皮哥观察了下,明星的反应,逃不过以下这三种。

第一种反应,否认+嘲讽,全面输出。

尽管外界差评如潮,可是他们的自我感觉却很好。

甚至把网友的批评,当成是“总有刁民想害朕”。

代表人物就是林更新。

2020年末,他主演的一部都市爱情悬疑剧《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因为剧情混乱、爱情故事狗血,招致了许多批评。

可他本人,并没有虚心接受反馈,反而在社交平台上开启了怒怼模式,内涵观众,不懂装懂。

“喜羊羊看多了”,“个个跟影评人似的,你懂剪辑啊”……

一波嘲讽,成功让这部剧的豆瓣评分,从6.8再度跌到5.6。

第二种反应,“花式辩解”。

比如郑恺。

被网嘲“烂片之王”以后,他在采访中霸气地回复:

“谁没拍过烂片?谁敢说自己没拍过烂片?你不拍烂片,你怎么知道什么是好片?”

这句“辩解三连问”,也让皮哥想到了陈道明之前在金鸡推介会上说的一段话。

他登台鼓励年轻导演及演员:

“年轻人不要害怕拍烂片,不要怕失败。”

陈道明作为前辈,用这句话鼓励后辈,给后辈减压,是没问题的。

但是郑恺拍了多部烂片后,用这句话替自己辩解,让人感觉挺别扭。

第三种反应,羞愧,脸红。

这类演员知道自己拍了烂片,面对镜头,他们很懊悔。

比如,在《仙剑奇侠传》中演小土豆花楹的郭晓婷,就直言自己拍过“很多像广告一样的影视作品”。

“希望这些作品永远不要播出来。”

比如毛晓彤。

走红之后,她也毫不避讳地提过自己拍烂剧的黑历史。

并且明确表示,很多台词说出来,她自己都会感到别扭。

还有现在身为流量小花的杨紫。

她也坦言,自己演过许多奇怪的烂戏,这让她感到非常痛苦。

通过这三种反应,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现象——

大部分演员拍了烂戏后,自己心里是有数的,作品播出后,内心也是知道羞耻的。

那问题来了。

既然演员自己啥都懂,那为什么影视圈的烂戏,还在源源不断地“推陈出新”?

还有,为什么有的演员,嘴上说着悔恨,转眼却又继续接起了烂戏?

在皮哥看来,这背后还真不只是一种现象,那么简单。

明星们难以启齿的“沉默”之下,折射出的是影视圈5大畸形乱象。

这5大现象,堪称是5枚“深水炸弹”,让人叹,更让人畏。

01

第一个畸形乱象:不良市场对演员的“反向压迫”

烂片往往有几大共同特点:

成本低、周期短、收益却更高。

所以很多投资人都喜欢投烂片,很多经纪公司喜欢接烂片,很多播放平台也喜欢买烂片。

毕竟,在这些商人的眼里,口碑和质量的好坏从来都不是第一,短平快的赚钱捷径,才更具诱惑力。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演员不管成名与否,都很难摆脱拍烂片的命运。

郭晓婷这样有演技傍身,却没有名誉加持的演员,要想演戏,就只能在烂与更烂之间选择,否则就要一直处于待业的状态当中。

而那些没有名气,也没有演技的演员,就更不必说了。

盛一伦曾在《我就是演员》的舞台上爆料作为一名演技有待提高的男艺人他试镜的成功率几乎为零,因为他能出演的作品,都是不需要试镜的。

可想而知,这些作品的门槛有多低。

至于那些有名有誉有演技的演员,选择的余地,其实也大不到哪去。

很多时候,他们只能围着同质化的作品打转,去塑造一些毫无新意的角色。

比如,《我的前半生》大火之后袁泉接到的角色,都是现代职场剧中的都市精英

如果单看剧照,根本分辨不出她演的是哪部剧中的人物。

刚刚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女主角奖的84岁老演员吴彦姝,也在《鲁豫有约》中抱怨过,总是有片方找她去演老年痴呆患者,演到最后她都不想演了。

但是,下次找上门的,还是类似的角色。

所以说,处在这个行业环境下的演员们,很多时候也是因为没得选,才去演烂片的。

毕竟,没有一个演员,能够完全摆脱行业现状的影响,实现个人的超前发展。

02

第二个畸形乱象:投资人权力过大

如果说好莱坞,最初盛行的是制片人中心制,那么如今的中国娱乐圈,流行的则是投资人中心制。

投资人作为金主,在独立的影视项目中,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这就意味着,从前期筹备到中期执行,再到后期的宣传发行,他们都有权干涉。

《东八区的先生们》的失败,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表面上看,张翰只是挑剧本的眼光不好,演了一部烂剧。

实际上,身为一画天开影业的第一大股东他就是这部剧的主要投资人

这也是为什么,他不仅可以担任这部剧的主演,更可以化身编剧和制作人,完美地插手,剧集创作的每一个环节。

但从张翰顶着投资人的身份,以身兼数职的方式,干涉创作那一天起,这部剧,就不可避免地走上了越来越烂的道路。

因为影视,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最讲究的就是各司其职,明明能力有限,还非要妄加干涉,直接后果就是,吃力不讨好。

当然了,并不是每一个投资人都会像张翰这样,亲自出场演戏,亲自去扛自己埋下的雷。

大多时候,投资人犯的错误,都需要冲在最前线的演员们去背锅。

位居顶流的赵丽颖,曾在社交平台上发过一张图片,内涵《有翡》被魔改成了烂剧。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有带资进组的女演员,为了给自己加戏,强行改编了剧本。

孙红雷也承认投资方开出了无法拒绝的条件,让他在《战国》中给景甜作配。

而财大气粗的向华强,也曾为了强捧儿子向佐,专门出资投拍了《封神传奇》,还请来了一众大咖给向佐助阵。

虽然明知是烂片,但是面对他的邀约,有多达8位的一线明星,都只能逆来顺受地委身作配。

诸如此类的事情都在表明,在强大的投资方面前,身为牟利工具的演员,会不可避免地沦为“弱势群体”

而且,正是因为这份弱势,演员们还会被投资方以各种看似合理的方式,进行压榨。

影视行业中的把“好片烂片”捆绑在一起签约的“打包合同”,就是很常见的一个做法。

在这个不平等的游戏规则下,很多演员接拍一部好戏的前提,就是必须同意出演另外一部烂戏。

如此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有些演员们,明明心怀追求,却总是会出现在烂片当中。

03

第三个畸形乱象:利润分配不均,人员收入悬殊

明星天价片酬的新闻,曝出以后,很多观众都误以为,影视行业遍地黄金,只要入了这一行,超高的收入就不是问题。

可实际上,跟其他行业相对合理的分配格局比较,影视行业的利润分配,长期处于失衡的状态,不同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非常大。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同咖位的演员收入悬殊。

自身带有商业价值的一线明星毕竟是少数,但是他们分走了蛋糕的绝大部分,这势必会给其他演员的收入带来影响。

所以很多咖位不够的演员,在面临经济压力的时候,会很容易走上拍烂片赚快钱的道路。

比如,柳岩为了给父母治病,杨立群为了偿还债务,温峥嵘为了给父母买房子,都曾拍了不少烂片。

另一方面是,不同岗位的员工收入悬殊。

相比于导演和演员在影视行业中的地位,很多坚守在编剧、摄影、录音、灯光、剪辑等岗位上的工作人员,跟普通的打工人并无二致,尽管活没少干,拿到的钱,却非常有限。

但正是这群不被重视的低收入人群,却在无形之中,真正影响着一部作品的质量。

就拿编剧来举例吧,他们按字数计算的稿酬,跟明星们动辄几千万的片酬,完全没有可比性。

这种巨大的收入差距,会严重打击他们创作的积极性,甚至还会催生他们消极怠工的心态。

郑恺就在采访中爆料过,影视行业里“大编剧带小编剧”的现象很常见。

许多有资历的编剧写完剧本的前几集以后,就会把剩下的部分,交给能力有限的小编剧来写,自己再开启下一个项目。

这样写出来的剧本,自然好不到哪去。张艺谋也说过,现在碰到一个好的剧本特别难。

但好的剧本,又是成就一部优秀影视作品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于是,演员们又要出来扛枪了。

林允就在社交小号上,回复过演技傻的问题:

“剧本的人物设定就是这样,我也没办法。”

但观众可不相信,毕竟,他们没看到写剧本的编剧,只看到了拍烂戏的演员。

04

第四个畸形乱象:人情交易泛滥

娱乐圈是一个关系网。

身处其中的演员们,势必要处理,周遭的人情世故。

当纷繁杂乱的人际关系,渗入到他们的工作当中,“人情交易”,就会随之产生

举个例子,贾玲的处女作《你好,李焕英》,能以友情客串的名义请到沈腾出演,就有赖于两人在《王牌对王牌》中建立多年的兄妹感情。

只不过沈腾比较幸运而已,送人情送成了200亿票房影帝。

而大多数演员,被人情裹挟的时候,都会身不由己地走上拍烂片的道路,比如黄晓明

他曾在采访中无奈地说道,很多电影公司的老板都知道,他是一个好人。

而他成为好人的代价,就是不分好坏地去帮助人,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被冠上了“烂片之王”的称呼。

像黄晓明这种被人情交易困扰的演员,娱乐圈里数不胜数。

周润发在《鲁豫有约》中坦言,他的所有作品中,大概有90%以上都是因为情感关系,而接拍的。

刘德华频频出现在王晶导演的烂片里,也是因为念及后者当年照顾他的恩情。

每每提及,王晶允许他在九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里,休息四个小时的旧事,刘德华都会感动不已。

所以,尽管知道演烂片会影响声誉,但是有碍于往日的情义,他还是会同意出演。

由此可见,这些难以拒绝的人情交易,会给演员们带来多少麻烦。

05

第五个畸形乱象:过度依赖营销手段

质量不够,营销来凑,是影视行业为了保证效益惯用的套路。

很多质量堪忧的作品,在营销策略的助力下,会被包装成好片。

而且参与其中的演员,也会获得超高的人气和热度,甚至登上一夜成名的巅峰。

这种依靠过度营销制造的“成功”,会自动帮助演员,屏蔽一些批评的声音

久而久之,只能听见赞美的演员,就会逐渐失去辨别作品好坏的能力,从而自愿去创作一些看似很火实则很烂的作品。

近期翻车的张翰,就是一个被营销误导的例子。

出道以来,他演了很多爆款偶像剧,尽管这些爆款中的精品几近于无,但是在各种营销手段的加持下,他还是红了好多年。

如果不是《东八区的先生们》烂得过于明显,给他招来了这么多的非议估计他到现在还不知道,原来自己拍的,真的是烂片。

所以说,被资本视为良药的营销,其实也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演员,让他们于不知不觉间,在拍摄烂片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06

撕开“烂片”,这块遮羞布

如何破局?2个当务之急要做

这5种畸形乱象,也成了中国影视圈难治的5种病,如今还在野蛮生长。

那么,想要改变这种行业现状,让更多演员投身到,优秀作品的创作当中,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弄清楚,导致这些畸形内幕存在的根本原因。

其实归根究底,就是一句话:影视作品的艺术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弄清楚了这一点,破局的方法也就呼之欲出了——从业者要尊重影视作品的艺术性。

如何破局?

第一,掌握财政大权的出资人,要尊重影视创作规律

不管是出钱的投资人,还是管钱的制片人,都要学会借助艺术性来实现商业目的,既不能只看利益,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干涉创作。

《疯狂的石头》和《流浪地球》的成功,就很具借鉴意义。

身为投资人的刘德华和吴京,并没有把金钱赋予的权力,视为管控创作的资本,而是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影片的创作。

结果,他们投资的作品,反而获得了艺术和商业的双赢。

第二,各个岗位的工作者,也要重视影视作品的艺术性。

如果投身各个环节的创作者们,能让其他因素都让步于艺术,影视作品的质量势必会迎来大幅度的提升。

被誉为“业界良心”的正午阳光影业,就是创造出了一支具有艺术水准的创作团队,才打造出了“正午出品,必属精品”的金字招牌,打造了《大江大河》《山海情》等诸多好剧。

当然了,光是从业者尊重影视作品的艺术性,还远远不够,作为欣赏者的观众,也要提升个人的审美眼光,对影视作品应该具备的质量,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否则,好的作品拍出来没人看,影视行业当然不会迎来本质上的改变。

只要从业者和观众共同进步,让好的作品收获应有的效益和关注,烂片的时代总会结束,好片的春天终将到来。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果蔬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发布于:江苏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