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首最著名的安魂曲,献给清明时节

田艺苗
安魂曲:最深邃的温柔
安魂曲
云层一般的合唱,金色的小号声如阳光穿透云层,上帝降临之前的乐队曲,震怒之日,荣耀经,优美的挽歌,还有复杂的赋格曲,都是如此必要,仿佛是之前所有优美、温柔与哀伤凝聚而成的具体建筑,是它们不会消亡的凭证。这样漫长的乐章,这样深邃的温柔,就像深蓝色宇宙的拥抱,无垠无终,永不消逝。
——田艺苗
✨ 01. 勃拉姆斯:《安魂曲》
勃拉姆斯少年老成,35岁就写了《德意志安魂曲》,并借此建立了大作曲家名声。他继承巴赫贝多芬的弥撒,写成宗教音乐作品,曲词内容和段落安排都未遵守追悼仪式。全曲共有七曲,前三曲构成第一部,满怀痛苦阴霾;后四曲是第二部分,如黑夜逐渐散去,天光来临。——田艺苗
《德意志安魂曲》(Ein Deutsches Requiem)是勃拉姆斯最长的作品,其实只是个字面上的直译,更准确的译法应当是《一部德文的安魂曲》。音乐史上几乎所有的安魂曲作品,一般都使用固定的拉丁文唱词和相似的作品结构,为天主教礼拜追思仪式而作。而在他的这部作品中,勃拉姆斯完全摒弃了这个传统。
勃拉姆斯生于德国北部的汉堡,长于新教家庭,是个虔诚的新教徒。他从马丁·路德翻译的德文《圣经》中摘录经文编写成了这部安魂曲的歌词——整个《德意志安魂曲》就是勃拉姆斯生命的见证。
©️ Gustave Doré
©️ Gustave Doré
✨ 02. 莫扎特:《安魂曲》
莫扎特的音乐总是回避自我,他的《安魂曲》在上帝面前终于敞开心扉。即使告别之作,他轻盈如故。《安魂曲》包含14支分曲,遵循传统安魂弥撒模式,合唱简洁,织体疾速更换,他的速度感已经接近现代。——田艺苗
莫扎特的《安魂曲》(Requiem in D minor, K.626)作于1791年,分为八个部分,传统曲式,采用了德文歌词,但根据通用的规则,莫扎特也在乐曲上填写了拉丁文歌词。这也是莫扎特最后的作品。
莫扎特一生直到穷极潦倒之时,他的音乐也只有天国的光芒照耀着他的感觉,非常真挚、动人。但这部《安魂曲》直到他去世,也只完成了第一段《进堂咏(Introitus)》、第二段《慈悲经(Kyrie))》的合唱和弦乐及第三、四部的合唱部分。《进堂咏》类似于序曲,大管和圆号开始了庄重的引奏,合唱则唱出了“望主赐彼安息并以灵光承照”;《慈悲经》以十分壮丽的赋格曲式展开,因为莫扎特把前两部分完全以交响化的曲式创作,所以听起来非常的恢宏、庄严。
©️ Gustave Doré
©️ Gustave Doré
✨ 03. 布里顿:《战争安魂曲》
听过很多安魂曲,我在节目里指点大家,莫扎特、勃拉姆斯和布里顿的安魂曲写得好。“布里顿的《战争安魂曲》堪称20世纪最宏伟壮阔的音乐巨制。”——田艺苗
《战争安魂曲》(War Requiem, Op.66)是英国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的声乐作品,也是其作品中最有名的一部。
本曲写于1962年,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被毁而重建的考文垂大教堂而作,歌词采用英国诗人欧文的诗篇及传统的安魂曲词,是现代主义宗教作品的典范。作品分两个部分:一、拉丁文的安魂弥撒;二、欧文的战争诗歌。在乐谱卷首,布里顿有这样的题词:“我的诗题是战争及对战争的怜悯,这是怜悯的悲叹,以唤起世人的戒心。”
©️ Gustave Doré
©️ Gustave Doré
✨ 04. 威尔第:《安魂曲》
威尔第太有抱负,复兴古老的正歌剧,承载政治热情,还有莎士比亚式戏剧理想。——田艺苗
威尔第的《安魂曲》(Messa di Requiem)写于1873-1874年,为纪念好友、意大利诗人及小说家曼佐尼而作。
在音乐史上,有“五大《安魂曲》”之说,而音乐会上演奏得最多的大概就是莫扎特和威尔第的《安魂曲》了。威尔第的这部《安魂曲》共分七个乐章,气势极为磅礴,以风雷呼号地动山摇的末日审判经响彻全球,成为那段解构历史时代的强音。本作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创作模式和宗教题材的神圣性和严肃性,而且将其在歌剧创作过程中形成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和戏剧性创作风格融入其中。
©️ Gustave Doré
©️ Gustave Doré
✨ 05. 坂本龙一:《安魂曲》
前几年坂本龙一玩钢琴(Playing the Piano),玩乐队(Playing the Orchestra )……教授与日本普通流行音乐人不同,他一直有艺术追求。——田艺苗
以“生命”为主题的影片非常多,不是悲痛,就是沉重,日本影片《如果和母亲一起生活》却别出心裁,直接跳到原子弹爆炸三年之后,一切似乎都已恢复,并且以死者亡魂的角度看待活着的生命。
本片是剧作家井上厦继《我的广岛父亲》和《树上的军队》之后,“战后生活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貌似控诉了美国原子弹对无辜生命造成的伤害,其实是对日本发起的二战进行了反思和质疑。 坂本龙一为本片结尾所谱写的《安魂曲》,堪称神来之笔,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全民合唱,响彻寰宇,拔高了生命的主题和意义,安抚了所有的心灵与魂魄。在歌声里,再没有战争,只有和平。
©️ Gustave Doré
©️ Gustave Doré
✨ 06. 武满彻:《安魂曲》
武满彻的《安魂曲》,这是他作曲职业生涯的开端。斯特拉文斯基访问日本演出的时候,要求听听日本音乐,偶然间听见这首,十分欣赏,武满彻因此成为日本最受瞩目的新人。现在听来,这首乐曲旋律甘美,尚保留着模仿巴伯弦乐曲的痕迹,但武满彻将东方旋律思维移植到乐队音响的塑造中。——田艺苗
武满彻(Toru Takemitsu,1930-1996),日本著名作曲家,古典音乐作曲家中迄今为止地位最高的亚洲作曲家之一。基本靠自学成才。
《弦乐安魂曲》(Requiem for String Orchestra)是武满彻的成名作,也是其第一部“纯音乐”的乐队作品。曲子的和声以全音阶和弦为骨架,辅以尖锐的小二度音程,在舒缓、散漫的节奏中营造出极其浓厚却又似乎柔和、空洞的效果。这种独一无二的风格被称为“武满彻音响”、“来自海底的声音”。
©️ Gustave Doré
©️ Gustave Doré
叶尼塞河波涛滚滚,
北极星亮光熠熠。
心爱者双眸中那蓝色的火花
遮蔽住最后的畏惧。
[俄]阿赫玛托娃《安魂曲》
图片、部分文字来源:网络
“田艺苗的田”整理制作
发布于:北京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