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3岁娃一周12个辅导班!别拿孩子说事儿,家长为自己的焦虑买单?

赵刚Andrew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对于跟风似的“多多益善”、“力争上游”,我向来很警觉。毕竟,他们还是孩子,观察他们的兴趣取向比报班更重要。我们是不是把害怕落后的焦虑投射到培养下一代的“报班”狂潮中呢?

3岁娃一周12个辅导班!别拿孩子说事儿,家长为自己的焦虑买单?

《齐鲁晚报》2018年8月报道了济南家长把孩子送进辅导班的“事迹”:一个3岁多的男孩子一周要上12个各类兴趣班,涵盖了“口才、英语、潜能开发、模特、机器人、美术、围棋等”多个项目。

忙不迭的孩子身后,是更加忙不迭的父母。

与其说是早教市场繁荣,还不如说是家长的焦虑在不断“变现”。

“六一儿童节组织一个小活动,孩子就有表现机会,如果没有特长的话,可能就很尴尬。”

幼儿阶段的孩子也许会“尴尬”一下,很可能转瞬即逝,而脸上无光的家长却是实实在在地“尴尬”了,他们担心孩子落后。

3岁娃一周12个辅导班!别拿孩子说事儿,家长为自己的焦虑买单?

“后进”对中国人而言像洪水猛兽一样可怕。

20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中小学,即使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教师对学生的体罚依然严厉,罚站、推搡、呵斥、唾骂并不少见。

被责罚的理由中,最严重的便是“落后”——别人能背课文,你怎么不会;别人写字漂亮,你为什么不行;别人跑步快,你凭什么不灵……

作业和考试中的“落后”最不可原谅,老师甚至会怒不可遏地把“后进分子”的作业本、试卷直接扔到楼下,让这些不可救药的差学生自己下楼去捡,在全班、甚至全校面前抬不起头。

后来,体罚、侮辱性的举动确实少多了,不过年级大排名的“榜单”和个别谈话仍然压力不小。

3岁娃一周12个辅导班!别拿孩子说事儿,家长为自己的焦虑买单?

70后、80后、90后已经不再是当年的孩子,而是孩儿爸、孩儿妈的阶段。当他们看到自己孩子“落后”的时候,是否也会为曾经受到的责罚而忐忑、纠结、不知所措呢?

我们就是被成功学教育的那一代又一代人,如今,我们是否还要把自己的“遭遇”再传递给下一代呢?

其实,我从不反对报辅导班、兴趣班,也给自己的女儿报了。我当年没有什么兴趣爱好,长年死读书,如今步入中年才开始乐此不疲地投身于兴趣之中。

当然希望女儿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要是能早一天把爱好变成一技之长就更好了。

3岁娃一周12个辅导班!别拿孩子说事儿,家长为自己的焦虑买单?

但对于跟风似的“多多益善”、“力争上游”,我向来很警觉。毕竟,他们还是孩子,观察他们的兴趣取向比报班更重要。

《庄子·至乐》中“鲁侯养鸟”的故事诠释了“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用供养自己的办法养鸟,不是用豢养鸟的办法养鸟)的深刻哲理。

同理,我们是不是也在用“己养”养孩子呢?或者说,我们是不是把害怕落后的焦虑投射到培养下一代的“报班”狂潮中呢?

作者简介:赵刚(Andrew)

3岁娃一周12个辅导班!别拿孩子说事儿,家长为自己的焦虑买单?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MBA,国际教育知名专家;十几年来一直从事中英教育交流、文化传播工作,著有《留学的逻辑》《到英国去》《欧洲情调之旅》等;资深自媒体人,获评腾讯教育“2017年度最具价值自媒体”、一点号“2017年度耕耘奖”、搜狐“2016年度留学类自媒体人”。

发布于:北京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