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文化“内圣外王”治理成就“贞观之治”盛世

纪录片人陈钦
传播:国学丨文化丨亲子丨教育丨中医 | 健康
传递:爱地球 | 爱万物 | 正能量

编者按: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即位后改元贞观,是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的开创者。
唐朝李家非常崇信老子,李世民也一样十分重视运用黄老文化,他不仅用黄老文化修德持身,并用黄老思想治国理政。
他虚心纳谏,厉行节约,礼贤下士,用人不疑,赏罚分明,任人唯贤。对内以文治天下,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对外任用李靖等名将抗击突厥,稳定边防。
通过国家行为引导全国百姓重视黄老文化的学习应用,成就了彪炳史册的一代盛世-----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杰出的皇帝,很善于处理君臣关系,任命贤才,用人不疑,手下积累了大批杰出的文臣武将,为贞观之治打下了人才基础。
【评:唐朝李氏家族崇信老子,李世民重视学习老子思想,带动全国。黄老治理学治理的是自己的心身,治理的是为事业服务的人才。内圣外王的治理学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唐朝最杰出的将领名叫李靖,原名药师,出身官宦世家,在隋朝末年,因为才能卓越,为隋朝担任一个郡的主管。
当时李渊私下招兵买马准备起义,被李靖发现,他准备到江都去告发。不料,他到达长安时,唐高祖李渊已经攻入,将李靖捉住,想把他斩首。
李靖满腹经纶,壮志未酬,在临刑将要被斩时,大声疾呼:“你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去图谋大事,而因为个人恩怨来斩杀壮士!”
李世民赞赏他的才识和胆气,特批把他释放了。不久,李靖被李世民召入自己的将军府,担任三卫的要职。
【评:黄老修身明德的治理思想,就是内修贤圣,培养圣治心意身的素质;外用仁义,用符合道法的王道治理于外,应用于人和事。只有如此,贤才必然容易被发现和毕集于身周。】

贞观四年,李靖大败了突厥国王,因他率领的部队纪律一时松弛,致使突厥的珍宝被官兵抢得干干净净。
于是监察部门弹劾李靖,要求按照军法对他进行处理。唐太宗特意下令予以特赦,不加弹劾。等到李靖进见太宗,太宗对他大加责备,李靖磕头谢罪。
过了很久,太宗才说:“隋朝时,大将史万岁打败了突厥的达头可汗,明明功劳很大,隋文帝却不仅不奖赏,反而因为其他小罪把他斩首。
朕不会这样处理事情,记录下你的功劳,赦免你的过错。”
于是,加封李靖为左光禄大夫,并赐给他绢一千匹,并且赐封食邑,连同以前的,达到五百户之多。
【评:《黄帝四经·君正》指出:“精公无私而赏罚信,所以治也。”
精公无私,是正确把握住赏和罚符合道法的前提,赏与罚是“左执规,右执柜,何患天下”的落实,树立诚信、忠信、信念,才是王道治理一切的厚土与基石。
天下无患必立规矩,赏罚公正必立正信。】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御驾亲征出兵平定辽东。出发之前,他让宰相房玄龄担任监国,把国家完全委托房玄龄管理。
不久之后,有人告发房玄龄要谋反。谋反是重罪,房玄龄谨慎起见,就把告发的人送到唐太宗的军营当中,请太宗判断。
李世民一听是告发房玄龄的,马上把这人斩首。然后写信批评房玄龄,说他作为宰相做事太不自信,既然已经委托他监国,当然就不会怀疑他,以后遇到类似事情,不必请示,可自行处理。
【评:人的意识脾土,直接主理着信德,身识、口舌之欲是它的工具。
“言”于“人”为信,正言则是正信,馋言必是邪信。用人必须确立于正信,用人不疑。
馋言毁正信,同时考量着双方的自信是否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

房玄龄深感知遇之恩,他一生当中,为了唐朝的江山鞠躬尽瘁,把文武将领紧密地团结在李世民的周围。
李世民在文治方面,启用才华卓著、敢于直言的大臣魏徵、王珪等。
在武治方面,把军权交给卓越的将领李靖和李勣。
在理上他重新确立制度,改革了隋朝遗留的弊端问题。
在行政上确立了州下设县的格局,经济上推行租庸调制度,军事上实行府兵制。这些优秀的战略思想,辅佐奠定了唐代三百年的基业。
【评:李世民治理国家的成功,在于他对文治武功的同步把握。
在唐朝的开拓阶段,戎马倥偬之际,公元621年(武德四年),他就设置修文馆于门下省,招集天下名士,号称“十八学士”,
有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陆德明、孔颖达、虞世南等名流,将文士武将全都纳入学习培训中,
李世民和他们“引礼度而成典则,畅文辞而咏风雅”,进行了长达五年的文化教育学习培训,从而促成了干部队伍人文素质的全面提升,深得“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羸土”的精髓。
武德九年,太宗即位,改名弘文馆。聚书二十馀万卷。】


有读者反映最近找不到我们
是因为公众号改变了推送规则
如果不想错过我们的最新文章
打开 道德知音 订阅号页面
就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我们的文章啦~~~

发布于:天津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