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江南大学“小葫途”创业团队踏上“精准扶贫”路,指导贫困农户种植、加工葫芦,以葫芦传播文化

江南晚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江南大学“小葫途”创业团队踏上“精准扶贫”路,指导贫困农户种植、加工葫芦,以葫芦传播文化

炎炎夏日,一个个高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怀揣梦想,奔赴各地,燃烧热情。来自江南大学的“小葫途”就是全国千千万万个大学生实践团队之一。7月21日,“小葫途”结束了为期一周的贵州毕节黔西之行,回到无锡,收获满满。带着“葫芦种植—二次加工—文化传承”的思路,“小葫途”一点不糊涂,他们坚定地踏上了“精准扶贫”的征途。

发现“宝葫芦”的“秘密”

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倡把大学实验室里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校外,服务社会,使其产生实际效益。高校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实践一线,紧密接轨国家政策。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的小葫途团队从创建时起便兼具创业实践和公益扶贫的双重属性。小葫途团队由15名成员组成,负责人是该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17级研究生黄致君,团队成员皆是该院学生,平均年龄21岁,朝气蓬勃,干劲十足。

象牙塔内的莘莘学子,有知识、有头脑、有情怀,创出一番有意义的事业是很多人的梦想,黄致君就是代表。黄致君是无锡人,本科就读于扬州大学,读本科时,他就有创业经历,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作为大学生科创团队的骨干,曾主导过一个科技类创业项目,拿到了当年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的银奖和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的金奖。在江大读研后,黄致君发现,不管是学校还是学院,都经常组织创业活动或论坛,请校友回来分享创业经验。在江大物联网工程学院分团委书记吴垚眼中,黄致君执着于创业项目正是受到了学院创业明星的影响和启发。

江南大学“小葫途”创业团队踏上“精准扶贫”路,指导贫困农户种植、加工葫芦,以葫芦传播文化

在江大物联网工程学院的一间会议室里,黄致君送给记者一个黄色锦囊,锦囊上印有葫芦形状的福字。打开来,囊中装着一只黄色的葫芦,小巧玲珑,润滑光洁,十分可爱,适合把玩。黄致君说他当初注意到葫芦,正是由文玩开始的。黄致君是理科生,他更关注葫芦的经济价值。去年2月,他看到一位同学在摩挲把玩葫芦,得知这位同学花50元买来了葫芦,但随后竟以500元的价格把葫芦转手卖了出去。小葫芦能卖大价钱,简直就是“宝葫芦”。

敏感的黄致君开始了解葫芦蕴含的文化价值,发现葫芦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吉祥物,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葫芦谐音“福禄”,是道教的法器。在神话传说里,寿星、太上老君的拐杖上都挂有葫芦作为法宝。黄致君随即展开调研,发现葫芦种植对环境和水土的要求并不高,技术也不难掌握,每亩收入可达5000元,唯一需要的是人力。“葫芦既有故事又有情怀,符合商业逻辑又有市场前景”,一个新的创业项目在黄致君脑中开始酝酿。

江南大学“小葫途”创业团队踏上“精准扶贫”路,指导贫困农户种植、加工葫芦,以葫芦传播文化

带着创业与扶贫的热情上路

葫芦可吃有食用价值,劈开可做瓢有使用价值,还能做摆件、挂件等具有观赏价值。葫芦不但为小众群体所收藏、把玩,也作为家居风水之用,更是各大旅游景区热销的工艺品。文旅融合是大势所趋,新时代的旅游产品,也要求更具文化内涵。黄致君调查分析了当下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的市场规模,发现葫芦及其工艺品目前的市场占比约为5%,大有潜力可挖。小葫芦里装着大梦想。去年,小葫途团队及小葫途项目应运而生,沿着“葫芦种植—二次加工—文化传承”的思路,积极探索“精准扶贫”与“设计下乡”的路径。

江南大学“小葫途”创业团队踏上“精准扶贫”路,指导贫困农户种植、加工葫芦,以葫芦传播文化

“我们觉得他们这个创业项目特别好。”事实证明了吴垚跟同事们的眼光。去年,小葫途项目刚刚诞生就接连拿下校级到省级创业大赛的奖项,并获评国家级创业实践项目,有了2.9万元的立项资金。前期摸查市场时,小葫途团队与全国最大的葫芦集散地山东聊城建立起了联系,并从那里取得了葫芦种植技术、葫芦种子等相关资源。去年暑期开始,小葫途团队深入河南、贵州的10多个贫困县走访调研,发现当地农民以种植玉米、水稻、小麦三大粮食作物为主,亩产收入在三五百元之间。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