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开局之年传递高质量发展信心 十四届全国人大首场“部长通道”开启

京报网_北京日报官方网站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全国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40万亿元大关,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连续四年超过6%,十年来我国重点城市PM2.5浓度累计下降57%……昨天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开启,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聚焦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生态保护等问题,说成绩、晒数据、亮思路,一问一答间传递出开局之年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坚定信心。

今年工业经济有望回升向好

作为亮相“部长通道”的首位部长,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介绍了制造业发展、传统产业提升、5G新基建建设等相关情况。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

在回答有关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的问题时,金壮龙说,2022年我国工业经济总体回稳向好,全国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40万亿元大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了3.6%,工业在宏观经济大盘中的“压舱石”作用进一步显现。从企业用电、用工、物流等指标分析,我国工业处于回升向好态势。

展望2023年,金壮龙认为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有不少有利因素,比如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存量政策、增量政策叠加发力,会进一步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居民消费潜力、产业升级动力。“今年工业经济有望回升向好,对此我们充满信心。”他说。

在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方面,金壮龙表示,正在研究制定相关指导意见。“大方向就是聚焦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使我国传统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他进一步介绍说,在高端化方面,一手抓基础支撑,一手抓高端装备引领,重点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两大工程。在智能化方面,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打造一批智能工厂和智慧供应链。在绿色化发展方面,实施节能减碳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同时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技术,壮大绿色环保产业。

我国未来在5G领域有何布局?金壮龙用三个字来概括:建、用、研。“建”就是多建基站,今年将新建开通5G基站60万个,总基站数将超过290万个。“用”即扩大5G应用,在制造业上下更大功夫,计划“十四五”期间建设1万个以上的5G工厂。“研”是指发挥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作用,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产业体系完备优势,产学研用集中发力,加强国际合作,加快6G研发。

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连续四年超6%

2月21日,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把基础研究作为主题。“部长通道”上,投向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的首个问题聚焦于此。

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

“加强基础研究,是我们党把握科技创新规律的新认识,是我们国家当前发展阶段对基础研究这个源头活水的总开关,对底层技术、底层逻辑,所谓黑科技、硬科技有更大需求,也是在科技创新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历史性、现实性要求。”王志刚说,我国加大对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连续四年超过6%,与全国研发投入相比增速更快。

他表示,下一步将加强由好奇心驱动,进行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加强由国家战略目标驱动,进行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加强市场驱动,进行应用型基础研究。使基础研究成体系布局、成系统推进,与国家战略、与国家发展目标真正结合起来,发挥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支撑和引领作用。

“基础领域的研究,往往路径不清楚、方法不确定、失败率比较高。”王志刚说,基础研究讲求十年磨一剑,要努力推动形成宽容失败、鼓励坐冷板凳的科研环境,对从事基础研究科研人员的支持方式、研究生态,要给予更好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安排。

同时,科技部将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的支持,努力形成有利于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的生态,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不管是国有、民营、大中小微企业,只要从事科技创新活动,以科技来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科技部都会在权利、机会和规则三个方面平等支持。”

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相关问题,王志刚也作了回应,“我们既希望通过科学研究、技术牵引,也通过场景驱动、用户需求,把它结合起来,使得AI不仅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国科技作出贡献,也希望从事AI研究、转化的大学、科研院所、企业自身能够有更好的进步和发展,为推动AI发展、为国际社会作出中国贡献。”

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

如何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分享了自己的理解,“中国是一个具有超过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口众多、资源环境承载力弱、约束性强,要整体迈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如果走大量排放污染物、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低水平粗放式的发展道路,显然是行不通的,我们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也不可持续,因此必须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

他介绍,这十年,我国重点城市PM2.5浓度累计下降57%,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34.4%,全国地表水Ⅰ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提高23.8个百分点,达到87.9%,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中国是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最大、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不会阻碍经济发展,而且会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黄润秋说,近十年来,我们在经济总量实现年均增长6.5%的同时,污染物排放持续大幅度降低。其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减排分别超过84%、58%,北京二氧化硫的浓度以个位数的微克来计。PM2.5连续九年下降,累计降低57%,重污染天气比例只占1%左右。

“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考量,统筹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一方面,既要支撑服务保障好经济平稳运行和发展向好;另一方面,要守好生态环境底线,以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他说。

黄润秋表示,新的一年将继续用好“123”的政策,“1”是落实好一套政策,包括同类项目打捆审批,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统筹联动等一些创新性机制,确保环评审批高效率。“2”是畅通两项机制,一项是环评审批的绿色通道,主要针对重大项目。第二项是直达基层、直达中小微企业的咨询服务机制,帮助中小微企业提升环境管理能力。“3”是落实好三本台账,就是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和利用外资层面三个方面的相关项目环评管理台账,提前介入、定期调度,共同推动项目落地。

(原标题:开局之年传递高质量发展信心)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 范俊生 高枝

流程编辑:u028

发布于:北京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