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终审维持死刑,弑母的吴谢宇不值得同情 | 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庭审现场。图/福建高院微信公众号

法槌重重落地,公众期待的吴谢宇案二审判决结果出炉。

5月30日上午,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吴谢宇故意杀人、诈骗、买卖身份证件上诉一案二审公开宣判,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根据一审判决,被告人吴谢宇犯故意杀人罪、诈骗罪、买卖身份证件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三千元。

这个判决结果,并不出乎人们预料。众所周知,故意杀人罪是法律严惩的重罪,根据刑法规定,一般来说,起刑点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严重一点的就是无期徒刑、死刑。

吴谢宇故意杀人,预谋已久,处心积虑。犯罪对象是其至亲的母亲,犯罪手段极其残暴血腥。犯罪之后,掩饰凶杀痕迹,推迟发案时间,以心思之缜密、心理之稳定,很难将其与精神病人挂钩。综合主观恶性、社会危害性等因素,完全符合“罪行极其严重”的死刑标准。

不仅如此,吴谢宇还有其他罪行,包括伪造大量居民身份证件,采取欺骗手段,骗取亲友钱财肆意挥霍等。这些虽然不是故

意杀人罪这样的重罪,但也是刑法严惩的不法行为。涉及的伪造居民身份证罪,量刑幅度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

制”。诈骗亲友144万元,根据两高《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属于“数额特别巨大”的范

围,量刑幅度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数罪并罚,吴谢宇被判处极刑,完全符合法律规定。

不可否认,在吴谢宇的身上,还有名校的光环。对于一个曾经学业优秀的大学生,他的犯罪堕落,不仅父母亲友没有想到,公众也大跌眼镜,很多人为之扼腕叹息。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学历、文凭等因素,在定罪量刑上就有所区别。一个已经成年的大学生,本应对家庭伦理了然于胸,对法律心知肚明,现实中却走入歧途、践踏伦理、突破红线,更是知错犯错、错上加错,遑论既往不咎、网开一面。

不可否认,这是一起不幸的家庭血案,是发生在直系亲属之间的凶杀案。儿子杀害了母亲,这种至亲的血缘关系能不能冲淡刑罚的肃杀,能不能给凶手以免死的宽宥,这是很多人的关切之处。

需要看清的是,我国法律对亲人之间犯罪的从宽,仅限于一些财产类犯罪,毕竟“钱乃身外之物”,人命大于天。至于亲友谅解,在司法实践中不乏一些作用,却不是起死回生的“万灵丹药”,就算其他亲属出具谅解书,愿意原谅“逆子”,基于这起案件的严重后果、恶劣性质,罪大恶极者仍免不了法槌落地。

吴谢宇案是一幕彻头彻尾的人间悲剧。一个曾经的名校学子,却一步步沦为了弑母的凶手,铿锵有力的死刑判决,是对凶手的严惩,也是对社会正常法治秩序、人类伦理道德底线的守护。

经由一场万众瞩目的司法审判,还原了案件真相,也梳理了罪犯的堕落过程,令人警醒,也发人深思。

撰稿/杨宜桐(法律工作者)

编辑/迟道华

发布于:北京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