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乡村振兴战略取得历史性成就

中国经营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本报记者索寒雪北京报道

    中共中央宣传部于6月27日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过去十年,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农业农村部明确了主攻方向,加强指导、加大投入,全力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夯实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取得了明显成效。

    十年间,我国粮食产能稳定提升,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开局良好,农村面貌焕发新气象等诸多变化振奋人心。

    口粮绝对安全

    中国政府把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在回顾过去十年农业取得的成就时,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表示,“我们主要立足国内端牢端稳了中国人的饭碗。粮食产能稳定提升,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10年再上一个千亿斤新台阶,2021年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3657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此外,邓小刚还表示,“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在现行标准下,中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

    脱贫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部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有保障。脱贫地区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每个脱贫县都打造了2-3个特色鲜明、带动面广的主导产业,行路难、用电难、通信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33项过渡期衔接政策出台实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全面建立,确定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并继续倾斜支持,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物质技术装备条件也获得了明显改善,农业现代化建设已经迈上新台阶。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4%,累计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配套建设一批现代化灌区,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正在加快改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

    此外,中国组建了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成了4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0个农业科学观测试验站,取得了节水抗旱小麦、超级稻、白羽肉鸡等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农作物种源自给率超过95%,科技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特别是小麦的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7%,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畜牧水产、设施农业等机械化水平也有了较大提升。

    农村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公共设施提档升级,农村供水供电、交通道路、宽带网络和学校医院等设施加快建设,农村民生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善治乡村加快建设,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逐步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开展,移风易俗持续推进,乡村治理效能不断提升。”邓小刚说。

    “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也更加完善,政府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乡村振兴促进法》全面实施,建立起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土地制度改革惠及农民

    过去十年,中国在推动“三农”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包括土地制度等棘手问题。

    目前,全国初步确立了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体系,实行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

    在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后,两亿多农户领到了证书,吃上了定心丸。此外,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稳慎推进,使得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巩固完善。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制逐步健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健康发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三项试点已取得重要成果。

    据了解,在全国104个县(市、区)和3个地级市部署启动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另外一项在法律界一直争论不休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其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

    目前,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全面完成,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全面确认,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稳步推进。据了解,已经清查核实集体土地等资源65.5亿亩,农村集体资产7.7万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3.5万亿元;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约9亿人,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约96万个,集体产权归属更明了、农民财产权利更多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正在有序开展,交易品种逐步丰富,服务功能逐步健全。

    在此基础上,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农业农村部正在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和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组织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政策体系初步建立。”邓小刚表示。

    据了解,目前家庭农场达到390万个,农民合作社超过220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95万多个。

    让农民在种植中最受益的是,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调控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国家适时调整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改革和完善玉米临时收储制度和大豆目标价格政策,建立“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新机制,实施农业“三项补贴”改革,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实施“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机制逐步建立,土地出让收入用于支持乡村振兴的力度不断增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部署。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和重要指示批示,阐释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举旗定向、领航掌舵,推动乡村振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中央连续发布5个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具体部署,明确重点,逐年推进、逐项落实。

    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表示,“乡村振兴取得积极进展,是多种因素同向发力、合力推进的结果。”

    中央明确提出,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委和政府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也是推进工作的有力措施。这五年来,各级党政负责同志主动担责、统筹谋划、强化措施,明确年度任务,层层分解责任,有力有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曾衍德说。

    中央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对标国家规划,31个省级乡村振兴规划全部出台,80%以上的市、县制定了地方规划或实施方案,分类有序推进本地区乡村振兴。相关部门编制乡村产业规划、数字乡村规划、创新驱动乡村振兴专项规划等,分行业分领域细化乡村振兴目标任务。

    各级财政部门把乡村振兴作为预算安排的重点予以保障,推动土地出让收入更多用于农业农村,一些省份探索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推动更多地方政府债券支持乡村振兴。政府要求,强化用地保障,制定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用地政策,规范设施用地管理,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引育乡村人才,制定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意见,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大力培养乡村工匠,引导城市人才服务乡村。

    农业农村部一方面开展监测评估,建立客观反映乡村振兴进展的指标和评估体系,采取实地抽查、书面督查、跟踪调查等方式,评估各地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进展情况。另一方面,推进实绩考核,出台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意见。31个省份制定考核办法,建立资金奖补、用地指标、干部选任等激励约束机制,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今年,对20个促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成效明显的市和县予以正向激励。

    “2021年,国家颁布实施了《乡村振兴促进法》,这是第一部以乡村振兴命名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有关部门依照法律规定,正加快制修订相关配套规章条例,把乡村振兴的要求转化为可操作、能考核的具体制度措施。比如浙江、广东、江西等13个省份相继出台了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法治环境正在不断优化。”曾衍德表示。

发布于:北京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