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玩梗的《奥本海默》到底什么来头?奥本海默是谁?
《芭比》同期上映的电影《奥本海默》也席卷了全球各大社交平台。
你一定见过“芭比海默(Barbenheimer)”的梗图。
好莱坞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奥本海默》于7月21日在北美上映。
《奥本海默》讲述美国“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的传奇人生,这位德裔犹太科学家凭借个人成就在物理学界获得声誉,担任美国政府秘密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主管。然而奥本海默同时又陷入“拯救世界”还是“毁灭世界”的自我矛盾中,他本人和妻子的左翼倾向更让他遭到一些仇视者的政治迫害,最终离开了自己热爱且成就卓越的领域,惨淡收场。
《奥本海默》也于8月30日在内地上映。
今天,我们不谈电影,来聊聊现实中的奥本海默。
少年天才,锋芒初露
1904年4月22日,奥本海默出生在纽约一个富有的德裔犹太人家庭。父亲是纺织行业的企业家,母亲是画家。
良好的家境使得奥本海默在幼年时就可以广泛涉猎艺术、文学、哲学、历史、科学和语言等各个领域。小学时代,奥本海默就展现出了在科研方面的卓越天赋。11岁时,小奥本海默就成为了纽约矿物俱乐部年纪最小的会员。
18岁时,奥本海默以纽约菲尔德斯顿文理学校第一名成绩考入哈佛大学化学系。
即便是在全球最顶尖的哈佛大学,奥本海默的成绩仍然是最顶尖的。他只花三年时间就以“优秀”的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了。
奥本海默大学毕业的时候,物理学界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革命:1924年,德布罗依提出“物质波”假说;1925年,海森堡提出“矩阵力学”,泡利提出“不相容原理”;1926年,薛定谔提出“波动方程”······
奥本海默立刻被这个“美丽新世界”吸引。于是,他转行开始研究物理。
他先是进入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师从物理大神卢瑟福。卢瑟福是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对自己不是获得物理学奖感到有些意外,他风趣地说:“这是我一生中绝妙的一次玩笑!” 卢瑟福被称为法拉第后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卢瑟福同样认为奥本海默是一个天才,但他认为奥本海默更适合理论物理。于是,奥本海默被引荐去了著名的哥廷根大学。在那里,奥本海默遇到了当时全世界物理学界的顶尖天才们:玻尔、狄拉克、海森堡、泡利等等。在和这些人的思想交锋中,奥本海默的学识和科研水平指数型增长。
1927年,奥本海默顺利获得博士学位,回到美国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如果这样下去,奥本海默的人生也许会非常安稳。
但人生的转折点,往往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刻来临。
历史选择了他
1939年8月2日,以爱因斯坦为首的科学家们给总统罗斯福写了一封联名信,希望总统下令全力研制核武器。德国人已经在海森堡的主持下率先开始了工作,如果这种超级炸弹掌握在纳粹手里,那人类世界真的会走向毁灭。
最终,美国下定决心开始发展核武器,这项计划被命名为“曼哈顿计划”。
On 2 August 1939, scientists led by Albert Einstein wrote a joint letter to President Roosevelt, hoping that the President would order the full development of nuclear weapons. The Germans had already taken the lead under the auspices of Heisenberg, and if such a superbomb was in the hands of the Nazis, the world of mankind would indeed be headed for destruction.
In the end, the United States made up its mind to develop nuclear weapons, and the programme was named the "Manhattan Project".
尽管这是一项全新的工程,但是不难想见,这必定会是一个浩大复杂的项目。
那么,第一个问题就是:谁来领导它?
最初,负责“曼哈顿工程”的美国军方高级将领格罗维斯内定的工程主持人是劳伦斯。欧内斯特·劳伦斯是高能粒子回旋加速器的发明者,也是1939年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他和奥本海默一样,也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
但劳伦斯却坚持推荐以理论物理见长的奥本海默。
劳伦斯的推荐理由简洁有力:
“曼哈顿工程”是一个要凝聚全世界最顶尖大脑的“超级工程”,但越是一流的科学家,就越会有一些骄傲。所以,领导“曼哈顿工程”的人,不仅要懂物理、化学,还必须懂管理,有凝聚力,必须要有一个既懂科学又懂管理的人才来把这批人管理起来,有效运转,最快达成目标。
"The Manhattan Project is a "super project" to unite the best brains in the world, but the more first-rate scientists are, the more they will have some pride. Therefore, the person leading the "Manhattan Project" must not only understand physics and chemistry, but also understand management and cohesion, and there must be a person who understands both science and management to manage this group of people to operate effectively and achieve the goal at the earliest possible time.
在多轮筛选之后,格洛维斯初步选定了奥本海默。
然后,军方和政府仔细调查了奥本海默的家庭成员关系和学习工作背景。在让奥本海默签署了大大小小的保证书和保密协议之后,美国政府终于放心地任命奥本海默为“曼哈顿工程”的总负责人。
奥本海默不辱使命,在这个项目里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科学素养和管理才能。
在他的游说和鼓动下,玻尔、费米、查德威克、弗利施等当时世界最顶尖的物理学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都加入了工程,在奥本海默的领导下,他们全身心投入,高速运转。
奥本海默把原本分散在世界各地从事原子弹相关工作的实验室全部集中到了一起,这样就可以集中资源全力推进。同时,奥本海默亲自选定洛斯阿拉莫斯沙漠作为总实验室和爆炸点。在这里爆炸,对环境和人类生活影响很小。这一选址原则后来也被其他国家广泛借鉴。
Oppenheimer brought together all of the laboratories that had been scattered around the world working on atomic bomb-related work so that resources could be pooled for full advancement. At the same time, Oppenheimer personally selected the Los Alamos Desert as the general laboratory and explosion site. Exploding here would have minimal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and human life. This principle of site selection was later widely learnt by other countries.
功夫不负有心人。1945年7月16日清晨5点30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在洛斯阿拉莫斯沙漠成功爆炸成功。
在蘑菇云腾空而起的瞬间,现场的数千名科学家和工作人员欢呼雀跃。但奥本海默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他口中不自觉地念出了自己经常读的印度《摩诃婆罗多经》中的句子:
“漫天奇光异彩,有如圣灵逞威。
只有一千个太阳,才能与其争辉。
……
我是死神,是世界的毁灭者。”
急转直下,惨淡收场
奥本海默的信念开始动摇。
凭借“曼哈顿计划”名声大振的他,却转而开始游说美国政府限缩核武器的发展。
在美国总统杜鲁门的传记里,还描写过这样一段趣事:
奥本海默见到了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对他激动地说了一句话:
“总统先生,我的双手沾满了鲜血。”
而杜鲁门的回答比奥本海默还要激动:
“沾满鲜血的是我!你手上的血还没有我一半多呢!这件事你就留给我来操心吧!”在奥本海默离开后,杜鲁门明确表示再也不想见到奥本海默。
"Mr President, I have blood on my hands."
奥本海默的反对犹如蚍蜉撼树,美国的核武器计划如火如荼。
1952年11月1日,人类历史上第一颗氢弹“迈克”在太平洋的一个岛屿引爆,氢弹的爆炸当量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的500倍。
同年,二战盟军的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当选为美国总统。
艾森豪威尔一直不喜欢和美国政策唱反调的奥本海默。雪上加霜的是,艾森豪威尔执政的时期,恰恰是极端反共的“麦卡锡主义”大行其道的时候。
该来的总是会来。1953年12月23日,针对奥本海默长达4周的听证会拉开帷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奥本海默事件”。
在听证会上,联邦调查局罗列了24条罪状,其中最重要的是两点:
第一,奥本海默年轻时与大量左翼组织接触并保持往来。他的人际圈中有大量左翼分子和共产主义者:妻子哈里森是左翼分子,弟弟弗兰克·奥本海默加入过美国共产党。
第二,奥本海默一直和美国政府唱反调,多次公开反对氢弹的研究。
奥本海默事件震惊了科学界。当初参与“曼哈顿工程”的158名科学家联名上书反对这场审讯;爱因斯坦也多次在《纽约时报》等报刊上抗议,并称“这是对民主的践踏和迫害”。
最终,审判委员会还是给出了公正的判决结果:没有发现奥本海默对国家有过不忠诚的行为。
不过这个决定更像是安抚民意。在此之后,美国政府全面禁止他与一切原子能项目产生接触。他的科学家生涯落幕了。
这对奥本海默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因为他一直希望用自己的科学家身份和政治职务促近原子能的和平利用,防范核武器的巨大危害。这段时间大概是他生命中最灰暗的日子。
九年之后,“麦肯锡主义”的潮流退去,奥本海默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平反”。
1963年,美国政府为奥本海默颁发美国原子能研究最高奖项——费米奖,并颁发5万美元的奖金。
在奥本海默的答谢词中,他说道:
“我想,总统先生。今天的仪式是需要您的胆量和宽容的,我觉得这是我们光明前景的预兆。”
不过,命运弄人,很快奥本海默就发现自己患上了喉癌。
1967年2月18日,奥本海默因喉癌逝世,终年63岁。
按照他的遗嘱,他的遗体被火化,骨灰撒到了维尔京群岛。
纵观奥本海默的一生,不管是作为科学家还是管理者,奥本海默无疑都是非常优秀的。更加宝贵的是,他和爱因斯坦一样,虽然协助制造出了骇人的毁天灭地的武器,却依然为世界的和平而前后奔走,不惜牺牲自己的荣誉甚至其他更重要的东西。这是他的伟大所在,也是他的悲剧所在。
人类永远面临着科技与伦理道德的困境,但那些真正伟大的科学家,身上永远闪耀着人文性的光辉。
发布于:北京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