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晚清能出兵千里,数次平定新疆叛乱,为何鸦片战争被打得那么惨?

冷兵器研究所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曲墨封

字数:3200,阅读时间:约6分钟

编者按:提起晚清时期,大家都会想到无穷的屈辱,那是古代中国硬生生被从王者局玩成青铜的一个时期。可也会有人说,大人,时代变啦,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是人力所能抗拒,晚清不是还曾数次平定新疆叛乱么?那么,为什么清军能一边横行中亚,一边被西方殖民者暴打呢?

▲杨芳雕像

这些战事中,最有名的无疑是平定张格尔之乱。杨遇春、杨芳所率领的3万清军千里奔袭,连续在几场会战中狂虐浩罕军(当然,原文的十余万可能的确是清朝的破贼文书吹嘘战果,但清军的确是经过几场野战胜利后平定叛乱的,如此看叛军的总兵力也不会太少),史书原文中可谓一往无前,奇兵屡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三个月内相继收复喀什噶尔、和田,最终饮马今吉尔吉斯斯坦边境的喀拉铁克山,张格尔苏丹最后也沦为了杨芳的俘虏。

然而,仅仅十年后,久经沙场考验的杨芳,在广州被英国人的大炮打懵了。他甚至以为英军的大炮是邪术,在广州城里摆出了著名的阴门阵、黑狗血。

到底是怎么回事?真的是降维打击吗?清王朝真的在中亚纵横无敌手,却被那美克星来客英吉利人打成了战斗力只有五的渣滓吗?

杨芳老将军确实是劳苦功高,笔者也不想因为民族主义情绪就将其贬低得一无是处。但是如果有人一定要将其吹嘘成卫霍之将,那笔者必须点明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从清朝中期开始的精兵作战体系。

清王朝的武力核心是满洲八旗,而汉军绿营长期以来都是压制的对象。这就导致了清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可堪一用的野战军规模快速缩减。如果说康熙朝中期对噶尔丹的乌兰布统、昭莫多之役尚且能够依赖大量平定三藩留下的老兵,到雍正朝时野战军就已经捉襟见肘了。

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死了7000多八旗,让雍正心惊胆寒?和通泊为何是清军最大惨败》《雍正这买卖做得好!一个公主换对准噶尔最大胜利?详解光显寺大捷》就讲过,和通泊之战仅仅损失了7000多八旗,雍正就需要依赖喀尔喀蒙古的兵力,才能对准部反败为胜了。

显然,满洲八旗的快速腐化,使得清朝骨干兵力数量由初期的五万以上,迅速下降到乾隆朝两万不到的规模。什么,你说汉军绿营和喀尔喀蒙古?乾隆爷首崇满洲,可不敢长期依赖那些人马,当炮灰用用还可,倚靠为国之柱石是决计不行的。

由于满洲八旗迅速腐败,大清王朝只好玩命从关外抓野女真补充战斗力,这点尤其在乾隆一朝特别明显。名将海兰察就是被当野人抓进北京城当兵服役,尽管日后海兰察位极人臣,但是他居然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是什么时候,自己到底活了多大岁数,因为他的早年经历基本就是山沟里的野人……

说起来,大清王朝作为一个多元化的复合帝国,搞定蒙古、回疆、西藏主要还是依赖政治手段,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自然不需要像大明王朝那样维持十多万的野战军在九边上。排抑汉军的政治策略,也就被持续执行到道光年间……

当然,兵不在多而在精嘛。福康安猛的时候带着三千旗兵,星夜兼程三个月,就从北京跑到西藏揍尼泊尔去,还能对素以彪悍著名的廓尔喀兵打出大捷。乾隆砸资源砸武备砸出来的精兵,当然是不同凡响。可是战争规模大了,少量精兵就不顶用了,苗疆流民起事,大清王朝调集十余万大军进剿,由于只有少数精兵具备有效战斗力,平叛作战极为艰难,福康安也病累死于军中。

再比如乾隆朝头号猛将海兰察,那是武勋赫赫。海兰察参与征准时,立下功勋见诸史籍,已经是阿睦尔撒纳再叛,又跑路之后。他生擒了一个辉特部的一个台吉巴雅尔。

阿睦尔撒纳再叛时,手头也不过是两三千人,眼见拉拢不了多少人,他跑俄国病死了。

剩余叛变的小头目群龙无首,每一股的规模在数百人或一千人级别。海兰察就是在这类战斗中崭露头角。

▲海兰察剧照

海兰察指挥的人始终不多,到乾隆五十六年,他年纪已经很不小了,还在担任战术突击手的职责。

乾隆朝武功甚多,但其规模由此可见一斑。规模稍大的清缅战争、平定白莲教战争,或者需要大量兵力围攻险隘的金川之役、苗乱平定战,清军的表现就无法尽如人意了……

▲比阿富汗小得多的浩罕汗国

说到这里,我们再来讨论著名的张格尔之乱。张格尔麾下虽然有回兵十余万,但由于当时因浩罕后方不稳,大多数浩罕骑兵已经返回中亚,张格尔麾下的浩罕骑兵只有2000多人。而对于浩罕兵与南疆维吾尔回兵的战斗力对比,有“百回兵不及一安集延”的说法。因此三万清军平定十余万南疆回兵,以此论证清军当时就能在中亚纵横无敌,这种说法我认为是站不住脚的。

张格尔之乱结束后,道光帝对浩罕签订不平等条约,也可作为清朝忌惮浩罕战斗力例证。左宗棠西征,才算是对上浩罕主力,战争表现才有说服力。

▲平定张格尔之乱

平定张格尔之乱后,伊犁将军向道光帝建议一鼓作气灭了浩罕国,张嘴就又要两万精兵:于征剿南路官兵外,另请简派熟谙行阵之大员,管带精兵两万,出关后分路直来伊犁。即由伊犁出卡,先灭塔什伯克部落,直下吹、塔拉各城进剿浩罕,捣穴歼梁。与南路同时夹击齐攻,尔浩罕腹背受敌,庶可净扫贼氛,永除边患……

道光爷心里苦啊。杨芳一路突击到和阗,只带了6000兵力。清军最后和张格尔的决战,张格尔仅仅带着500骑兵奇袭杨芳,被杨芳在铁盖山全歼。张格尔同志麾下有多少有真实战斗力的人马,大家心里该有点数。而此前出征回疆的三万多清军里有多少精兵,我们可以看两个数据——河瓦巴特之战,清军凭借吉林劲骑一千决胜,浑河之战,则是一千黑龙江索伦精兵敲定胜局……

史学家评价说——北京极力把捕获和卓看作一项光辉成就,同时却掩饰只有少数兵力的张格尔却能困扰帝国的军队逾七年之久的事实。讨伐张格尔之役曾经需要调动三万六千人的军队,花费了政府一千多万两银子。事实上许多人相信,张格尔“失败的真正原因”完全不是清朝的军事力量,而是在于新疆白山派和黑山派的分裂。

▲清平张格尔之乱

无论如何,道光大帝是抠尽国库里的银子,在衣服上打满补丁,也攒不出两万精兵突击中亚灭了浩罕了。当然笔者毫不怀疑,当年福康安突击尼泊尔的那个级别的精兵,如果清朝这时真能掏出两万来,灭了浩罕这种乌兹别克汗国分出的三汗国之一的小国,并没有太大问题……

精兵的缺乏,才是鸦片战争中清军对英军不堪一击的关键。当时清军在沿海地区能够组织起像样齐射的火绳枪部队都十分缺乏,进入白刃战阶段后脆弱如纸不过寻常事而已。相反,海龄在镇江之战中予以英军的重创,则显示出哪怕存在一定技术代差,战斗力尚存的精兵,仍能给还没能拥有加特林机枪的英军很大打击。

▲道光皇帝

当然,我大清为了防汉而实施的技术管制,也是鸦片战争中失利个中关键,热兵器战术体系对上冷兵器战术体系确实能够降维打击,但中间还有长达数百年的冷热兵器交替期,明朝后期已经进入了这个交替期,其冷热兵器混编的战术体系已经像模像样,并且被后金掌握。但后来,清朝自己又倒退了回去。鸦片战争时,根据清江苏巡抚裕谦的说法,当时清朝铸炮技术大量失传,只能重新摸索。乾隆时期,曾经在讨伐准噶尔时火绳枪手比例占全军比例75%,到第一二次鸦片战争却下降到火枪比例极低的水平。

而清朝绝非对于更先进的热兵器没有需求,不过擅长把脑袋埋在沙子里当鸵鸟罢了。清缅战争时缅甸的燧发枪就已经对清军造成了巨大压力,但乾隆拒绝换装燧发枪,害怕燧发枪普及会增强汉人反抗清朝的能力。

▲松锦之战

在这里,笔者下一个结论吧,那就是——

无论让松锦之战时的洪承畴军或者皇太极军对上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英军,都不会打成那个鸟样。关于这点,看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武器不如罗马军团,战绩秒杀我大清,19世纪祖鲁人凭啥屠杀英军?》就知道了。祖鲁人对英国佬可不止一场伊散德尔瓦纳之战,后边还有一次龙堡歼灭战,而鸦片战争中的我大清?

呵呵。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曲墨封,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发布于:浙江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