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晚潮|哀警卫与百年老店丰同裕染坊

钱江晚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余连祥

大运河从杭州向东北逶迤而来,在此拐了个湾,折向东南方向的嘉兴,石门镇由此也称石门湾。大运河向北流去的分支后河上,有一座木场桥。该桥西堍,有一爿老店丰同裕染坊。

丰同裕染坊是丰子恺祖父丰小康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创立的,采用天然蓝靛染料,印染出的土布或土绸颜色蓝白相间,图案秀丽,具有浓郁的江南地方特色,成为江南一带蓝印布艺行业中的翘楚。

丰姓同宗三户人家共住三开间三进的祖传楼房,临街的第一进为丰同裕染坊,后两进住人。丰子恺家住在中间,又是这爿染坊的主人。

当年丰同裕染坊的主要业务是接受镇上市民和四乡农民送来的土布和土绸,也有旧布、旧绸染新业务。染坊的印染工具十分简陋,所谓一口缸一根棒,土布和土绸往往只染大红大绿一色,技术最成熟、最不易褪色的是染老蓝。最有艺术性的是“拷花”技术,成品主要是时下仍广为中外顾客喜爱的蓝印花布(绸)。

丰子恺(右四)在百年老店丰同裕染坊。

染店里的管帐先生,是丰子恺的堂房伯伯丰亚卿。其儿子丰乐生则是店里的学徒,又是丰子恺的游钓伙伴。店里的伙计主要是“上八府”的几位绍兴人。丰子恺家靠着丰同裕染坊的赢利,加上数十亩薄田的租谷,勉强过着小康生活。

1899年10月,丰子恺周岁时“抓周”,抓到一支笔。这就意味着孩子是文曲星下凡,将来能用笔作文画画之类。丰子恺此方面的天赋和兴趣开蒙时就表现出来了。丰子恺在父亲的私塾里读《千家诗》。该书每页上端有一幅木板画,第一幅是二十四孝中的大舜耕田图,画的是一只大象和一个人。家里开着染坊店,小丰子恺向印染师傅讨些颜料来,溶化在小盅子里,用笔蘸了为书上的单色画着色,涂一只红象,一个蓝人,一片紫地,自以为得意。

红拷花绸。

后来,在父亲晒书的时候,丰子恺看到了一部《芥子园画谱》中的人物画谱,里面花样很多,便“偷”来藏在自己的抽斗里。晚上,乘父亲到烟馆里过鸦片瘾,丰子恺又偷偷地拿到扶梯底下的半桌上“印画”出人物像再着色。女仆红英则帮丰子恺从染坊里偷些画画的纸来,又成为丰子恺这些彩色画的最初欣赏者。

父亲早逝后,丰子恺于1907年转入于云芝先生的私塾继续求学。他已把《芥子园画谱》中的人物画谱统统印全。所用的纸是雪白的连史纸,而且所印的画都着色。着色所用的颜料仍旧是染坊里的,但不复用原色。他会配出各种间色来,在画上施以复杂华丽的色彩,同塾的学生看了都很欢喜,纷纷向丰子恺讨画,拿回家去当作灶君菩萨或新年里买的“花纸儿”。

于云芝先生偶然发现了丰子恺的“作品”,欣赏之余,要求丰子恺为私塾画一幅彩色孔子像。丰子恺在大姐和二姐夫的指点下,居然画成了很大的彩色孔子像。从此,其“小画家”的美名在石门镇上传开了。

这位“小画家”日后成为李叔同的入室弟子,还自费到日本“游学”大半年,受日本竹久梦二漫画的启发,自创了独具一格的“子恺漫画”。丰子恺靠手中的笔画画、作文和翻译,每年都有丰厚的版税收入。母亲故世后,丰子恺作为丰同裕染坊的老板,不指望以店养家,反而以家养店,让该店维持着几个老伙计的生活。直到抗战爆发,石门镇遭日寇轰炸,丰子恺才遣散了伙计,自己率领一家人开始“艺术的逃难”。

抗战胜利后,丰子恺率全家还乡,但缘缘堂被毁,染坊也没了踪影。丰子恺只得在西子湖畔赁屋而居。随后的数十年间,石门镇虽然也开设了染坊,丰子恺的侄子丰坤益可谓承绪祖业,是镇上染坊的职工,但老字号丰同裕染坊一直没有恢复。

2003年初,哀警卫抓住石门工贸园区开发之机,多方筹集资金,投入近800万元,新建丰同裕染坊,成立桐乡市丰同裕蓝印布艺有限公司,注册了“丰同裕”商标。新建的丰同裕染坊占地22亩,建筑面积830平方米,是一家集民间传统工艺印染生产制作、研究开发、民间工艺博览、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专业生产企业。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石门蓝印花布的历史和独特风情,哀警卫还在丰同裕染坊内辟出一大块,开设了蓝印花布博物馆,介绍古镇石门的历史、石门的印染业和丰同裕染坊及蓝印花布生产工艺、制作流程,供大家免费参观。

哀警卫,1971年出生于浙江桐乡石门,小时候经常从染坊门前走过,闻惯了蓝靛染料的气味。走出校门,哀警卫就随表哥跟镇上的名画家吴蓬学习画画。哀警卫画画进步蛮快,不久就会帮人家做真丝手绘。吴蓬帮一家蓝印花布厂做设计,哀警卫也就跟着学设计。吴蓬耐心传授给哀警卫设计中的疏密、粗细与明暗节奏关系,成为哀警卫绘画与设计的启蒙老师。

1995年,哀警卫在浙江绍兴的一家商场里,看见了一件粗糙却又透着质朴的蓝印花布衣服,感觉自己能做出更好的蓝印花布衣服。回到石门,哀警卫几乎天天去拜访所能打听到的印染企业,看他们怎么做,了解跟蓝印花布有关的一切技艺,真正开始蓝印花布的制作生涯。

哀警卫工作照。

万事开头难。蓝印花布的着色,是靠染缸染成的。几位染坊的师傅都告诉哀警卫,布料放到染缸里,需要加温,颜色才能深。然而,尝试用不同的温度去检验颜色的深浅,印出来的布,蓝白总是不分明。一次偶然的机会,哀警卫用一个二手的茶水炉来加温,温度一直加不上去,却印成了理想的蓝白效果。再试几次,哀警卫才弄明白,染色其实只要常温即可!

印出了理想的产品,哀警卫开始“转益多师”的发展之路。

做蓝印花布,必须有花版,而花版一直是由独立于染坊的专门制版商制作的。哀警卫的花版是从东阳南麻镇的杜德兴老板那里买来的。1999年时,买一块约70x70厘米的白底方巾就要1600多元。据说上规模的蓝印花布制造商,起码要有300个左右的花版,哀警卫没有那么多资本,就决定自己做花版。他尝试着用各种价格适中的特种纸做纸版,一次次实验,终于成功运用现代纸张来代替原来的版纸。这样做成的花版,成本只需70元,而且刮花时只要顺着方向走,磨损比原来的花版要小,这就延长了使用寿命。

 2010年,哀警卫去东阳拜访做木雕的陆光正大师。哀警卫发现好几个年轻“工人”趴在地上,专心画画,画得都非常好。一问陪同参观的人,说他们都是中国美院的研究生。当年,哀警卫去了清华美院参加全国工艺美术高端培训班,且刚刚获得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受陆光正大师的启发,哀警卫坚定了一个理念:必须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要想办法引进高端人才。经过多年的引进和培养,在哀警卫80多人的团队里,已经有嘉兴市级美术大师8人,省级2人,国家级1人。有高级工艺美术师2人,中级10人;高级技师3人,中级12人。

哀警卫作品《凤仪图》。

还有一次,哀警卫与合作单位的一位负责人聊天时,她忽然说了一句玩笑话:蓝印花布的颜色啊,就是太单调了,非蓝即白。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哀警卫琢磨这句话,决定研究色界,花了整整一年的实践,终于分解出108种和蓝色相关的颜色,最常用的至少也有15个左右。哀警卫团队做的色谱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赞誉。

这么多年走来,哀警卫遇到过很多人。在与他们的交往中,哀警卫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从他们每个人身上,哀警卫都学到了一招。

 2010年,哀警卫去温州拜访做黄杨木雕的叶小泉老师。他有一个很大的展厅,收藏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艺术品,让人叹为观止。这恐怕也是促使哀警卫后来把蓝印花布博物馆越做越专业的主要原因。更让哀警卫惊讶的是,他做木雕居然已经做到流水线了,而且种类分得很细。其生产已经达到规模化的程度,很多产品已经销往国外。哀警卫问他经营之道,对方说是做标准。做出标准来,就能在行业里有话语权,自己的生产也能上规模、上水平。随后几年,哀警卫热衷于做蓝印花布的行业标准,已经参与制定了4个相关国家标准,正着手在局部领域主持国家标准的制定。

就在2010年,哀警卫去拜访东阳红木大师施德泉,发现他的生意特别好。与中国家具行业协会的会长一起吃饭的时候,施德泉当着大家的面说,他订单已经排到两年以后了。其成功经验是注重质量。施德泉以木料处理为例,说他坚决杜绝出现“白皮”。木匠在制作时,外围用其他木料粘贴上去,时间一长就会裂开,行话称“白皮”。

哀警卫作品《盛》。

施德泉的话深深的触动了哀警卫。一个有良知的生意人,千万不能只考虑眼前利润,而无视产品质量。哀警卫告诫自己,一定要用最好的布料做最好的蓝印花布。特别是有一段时间,市场上蓝印花布面料全面短缺,哀警卫始终坚持不用次料。为此,哀警卫甚至还专门选择质量上乘的专业厂家作为“丰同裕”的供应商,虽然价格比次料贵很多,但是从此保证了“丰同裕”品牌的质量。

哀警卫曾经拜访过温州做瓯塑彩塑的周锦云大师。周锦云说蓝印花布做衣服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哀警卫吃惊之余,开始认真调研目标市场,发现真正喜欢蓝印花布的年龄层在20-50岁之间。这个目标群体思维活跃、观念时尚,因此蓝印花布的设计一定要满足这个庞大群体,必须做现代中青年人喜欢的产品。哀警卫认为,自己的团队不能一味躺在传统的太师椅上享清福,而应有危机意识,想象着未来人们的品质生活去设计、去改变、去超越。这才是丰同裕的未来。

哀警卫作品《溯》。

2010年,丰同裕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也成为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2014年12月,桐乡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丰同裕则是该项目的两大生产性保护基地之一。

2015年,嘉兴市哀警卫工艺染织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哀警卫收徒开课,鼓励年轻一代不断创新,设计开发新产品。哀警卫作为桐乡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人,二十多年倾注于蓝印花布印染工艺事业,不仅使之得以恢复,并且有了创新发展。哀警卫先后荣获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传统工艺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作品多次在国际和国家级的设计大赛中获奖。他的设计展示出多样的艺术风格,既继承传统,又融入现代元素,反映出深厚的文化内蕴与艺术修养。

哀警卫不断钻研,提升技艺,先后创作了几百件优秀作品,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五十多次。作品《秋山图》《行云山居图》被浙江省博物馆收藏。作品《曙光》被中国木雕博物馆收藏。作品《百鸟朝凤》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作品《繁花入梦》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作品《富贵常在》《猴年大吉》《龙凤呈祥》被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

浙江省博物馆近年来致力于发掘中青年艺术家,为他们提供艺术成果的展示舞台。既基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抢救传统技艺的初心,也借此鼓励中青年艺术家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锐意进取,创作出兼具个人风格和时代特征的作品。“蓝白变奏——哀警卫蓝染艺术精品展”,于2022年1月25日—2022年2月27日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二楼临时展厅展出哀警卫大师二十余件精品。有兴趣者可以借此一窥蓝印花布的面貌,并持续关注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简介:余连祥,浙江桐乡人,杭州大学中文系毕业,硕士研究生,湖州师范学院教授。浙江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鲁迅研究会副会长。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发布于:浙江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