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玮:链接南海与香港的科技“媒人”

珠江时报
人物档案 李世玮:佛山市香港科技大学LED-FPD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主任、香港科技大学南海创新中心主任。1992年,在美国普度大学(PurdueUniversity)获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系讲座教授,1993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学任教。 核心提示 创新绝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开放合作,对于高校资源相对匮乏的南海而言,更是如此。 在南海的创新群体中,除了一群自主创新的企业家,还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将境外的科技创新资源链接到南海,推动全球的科技成果在南海转化,被誉为链接南海与科技高地的“媒人”。香港科技大学LED-FPD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主任、香港科技大学南海创新中心主任李世玮,正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4月1日下午,佛山市人民政府、香港科技大学、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签署产学研合作备忘录,三方约定设立香港科技大学佛山智能制造研究院,合作共建香港科技大学(佛山)创新中心,双方的合作进一步升级。 从2012年香港科技大学LED-FPD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正式运营开始,到探索离岸孵化模式,再到合作平台的升级,南海与港科大的合作已经有七年之久,为大湾区创新资源的合作提供了范例。李世玮教授作为合作平台的负责人,也见证了双方的合作历史。 推动大湾区创新资源流动 下午3点,在南海瀚天科技城的香港科技大学LED-FPD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以下简称“佛山港科大研发中心”),我们见到了李世玮教授。带着一点台湾口音的他,看起来很慈和,没有任何的架子。他从深圳驱车2个小时赶来接受我们的采访。尽管不再年轻,但他依然每周来往于香港、深圳和佛山等地,用他的话说,“一半的时间在香港,一半的时间在内地,每周都在大湾区城市间走动。” 李世玮教授的人生轨迹,犹如当前创新的大趋势:创新资源在全球加速流动。他出生于台湾,在美国留学,1993年开始在香港科技大学工作至今,2000年开始致力于推动香港高校与内地的科技合作。他所在的香港科技大学,以培养科技人才闻名。尽管成立的时间还不到30年,但这所大学在世界大学排名中一直稳居前100名。 佛山市香港科技大学LED-FPD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是南海区与香港科技大学一期合作的重要成果,为佛山市及广东省的半导体照明行业相关企业提供建设、转型、研发、产品性能测试分析、可靠性评估及失效分析、产品标准认证、技术培训、人才培养等服务。目前,该中心已成为珠三角重要的半导体照明和平板显示企业研发及检测服务机构。 如果说一期合作重点是技术服务,那么二期合作则进一步深化,在香港科技大学建立南海创新中心。“就像古代成婚,需要一个男方和女方的媒人。”李世玮形容这个创新中心犹如“媒人”,其作用就是促进南海企业和香港技术的对接。 “科技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出现频次最多的词汇之一。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之一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离不开强化大湾区内创新资源的合作。为此,《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到,要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动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跨境流动。 “内地与香港合作的潜力太大了。香港的优势在于人才和技术,另外就是国际化和自由开放的程度,内地就是市场和资金,双向的互动是共赢的。”李世玮认为,香港的基础研究与内地特别是地缘相近的珠三角的科技产业优势形成很强的互补效应。 与南海的合作源自两个“偶然” 香港科技大学与南海区政府的合作可回溯至2010年,当时在南海区政府的邀请和港科大校董会支持下,根据双方所签订的“合作协议”,携手共建了“佛山市香港科技大学LED-CPD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与组建,中心于2012年3月正式运营,开启了香港高校与南海区政府紧密合作的先河。 2012年3月,佛山港科大研发中心在瀚天科技城成立,这是由南海区人民政府及香港科技大学共建的发光二极管(LED—LightEmittingDiode)与平板显示(FPD—FlatPanelDisplay)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李世玮担任中心主任。 在洽谈项目之前,李世玮并没有来过佛山。李世玮说,他与南海的合作姻缘从“两个偶然”开始。 第一个偶然是在2010年。这一年,南海区领导带队到香港科技大学参观,寻找合作机会,其中就参访了李世玮主持的科大IC电子和LED封装研究中心。但当时李世玮在国外,错过了这次接洽的机会。 另一个偶然,全世界照明光电的发展是从2000年开始,国内快速地从传统照明进入半导体照明时代,南海是国内电光源生产的重要基地,但当时主要技术来自国外,传统电光源产业如何向半导体照明升级,是南海主政者考虑的事情。 “当时的南海区领导看到我这个中心,挺欣赏的,知道我在做LED封装,这个产业正是南海产业的发展方向,回去后就请科技局的人跟我联系,邀请我到佛山跟企业座谈,我跟佛山以前没有渊源,但谈着谈着发现很对头。”说起这段经历,李世玮仍记忆犹新。 洽谈两三个月后,南海区政府提议,希望能联合港科大共建一个工程中心,帮助南海电光源、平板显示等产业转型升级。 “这是香港科技大学在内地建的首个工程中心。”当时把项目上报到校董会后,一开始校方持保留态度,第一是不知道怎么做,第二是怕做不好把香港科技大学的招牌给砸了。 “当时校董会详细列出了19个问题,南海方面一一作答,打消了校方的一些顾虑。”在南海区政府、李世玮和一些同事锲而不舍的争取下,2010年6月,项目终于获得校董会通过。 服务企业800多家次 中心从开始运作到今年,已经是第7年。中心现有员工27人,其中专职从事研究开发人员为17人。专业领域涵盖了LED行业所涉及的材料、光电热、封装、可靠性、失效分析、紫外应用等,具有完善的专业技术链、实力雄厚的人才队伍和技术资源等优势。 7年间,中心透过科研专项与产业服务,并取得CNAS资质,为佛山地区的相关产业做出了大量的贡献,同时也见证了南海区在创新创业方面的飞速发展。 “最近3年,我们每年服务的公司约有100家。业务范围覆盖珠三角、全国甚至国外的企业。”李世玮说,截至2016年底,中心已累计为国内外308家半导体产业的相关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已承担国家、省、市级的科技项目共11项,累计申请24件发明及其它专利,为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研发和检测服务。 经过多年的建设,中心已承担国家、省、市级的科技项目共11项,荣获“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佛山市UV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荣誉。在成立的7年里,中心除了致力于科研创新之外,还为本地的照明企业提供测试、分析、设计等服务,给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800多家次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检测服务。 “以中心研究的免注模封装工艺产品为例,通过点胶工艺可省去注模设备的费用,原本需要上百万的设备,现在企业只需要花费一二十万左右。”开发中心的车间经理牛道远说。 李世玮介绍,目前中心有数位是元老级员工,他们从一开始的毕业生、研究生经过六七年的历练,慢慢变成有经验的专业人士,为南海区造就了一批人才;另外,作为平台,中心带来很多外界的信息和知识,会不定时举办各种的技术论坛、交流会和展览,透过这些活动,可以把外部的尖端前沿的知识带给南海的企业。 探索离岸孵化合作新模式 2018年3月20日,双方在原有的合作基础上再接再厉,续签了“补充协议”,不仅在政府支持经费方面加大了力度,同时也导入了如南海科大专项、港科大百万奖金国际创业大赛、港科大南海创新中心等多项创新元素,其中有关“离岸孵化”的概念,更是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与愿景不谋而合,足证双方合作默契已深。 为了鼓励人才和技术团队与南海区开展产学研合作,南海区设立了“香港科技大学合作专项资金”,简称南海科大专项,每年总经费1000万元人民币,为期三年。同时在香港科技大学内再合作共建“香港科技大学南海创新中心”,实行双中心平行运作,打通了“南海-香港”创新要素流动的双向通道。 “这次的合作有一些创举,比如以前的合作,是要求港科大团队与南海企业合作,这次放开了,只要最后研发成果在南海落地就可以。”研发过程中,港科大团队不一定要过来,可在港科大的任何平台做研发,资金也可以由这边转到外地使用,更富有弹性。李世玮形容,这是在大湾区的思维下创新合作方式的探索。 “香港科技大学南海创新中心”的建立,不仅推动“南海制造+香港科技”进入2.0时代,还标志着双方共同探索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合作新模式,从“就地孵化”转为“离岸孵化”,为全国作出示范。李世玮介绍,合作一年来,南海通过港科大百万奖金创业大赛及南海科大专项引进科技创新企业3家,促成南海企业与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团队合作项目6个。 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发展契机,双方都希望进一步拓宽合作范围,提升合作层次。在前期良好合作的基础上,4月1日,佛山市人民政府、香港科技大学、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签署产学研合作备忘录,推动南海区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上升至市级层面,佛山市政府将以现有的“香港科技大学南海创新中心”为基础,在香港科技大学内设立“香港科技大学佛山智能制造研究院”;基于现有的“佛山市香港科技大学LED-FPD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三方共建“香港科技大学(佛山)创新中心”。 在新的合作框架之下,将有更多香港科技大学的优秀项目带到佛山来落地,推动更广泛、更直接的合作。“中心未来会继续不忘初心,进一步拓宽合作的行业领域,为新兴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为促进南海的经济增长贡献力量。”李世玮说。 对话李世玮 问:您跟南海企业合作这么多年,您认为南海企业创新的焦虑是什么?合作过程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 李世玮:企业都有创新的焦虑,每个人都不想被淘汰,但是LED产业有个特点,入门门槛比较低,很容易变成红海,进入恶性竞争,造成对品质没办法把控。 我的感觉是,内地企业还是秉承传统产业的理念,摆在第一位的还是赚钱,把货变成现金才是最重要的,不会去为未来做一些预备,常常是出了问题才着急,但很多问题是急不来的,尤其技术的积累是急不来的。大家急着赚快钱,没有按照科技要有的要素,一步一个脚印。 问:您在佛山、深圳、香港及国外都待过,您认为这种创新的焦虑是南海或内地企业独有吗,还是具有普遍性? 李世玮:还是有很大不同,国外企业对于研发的投入和概念,前置性的准备还是强很多,这点国内企业很少。国外的研发经费是很高的,比如英特尔公司的研发费用大于很多集团的收入,国内也有一些企业很重视研发,比如华为。国外企业认为,上市才是企业的起点,国内的企业是上市了急着脱手,在心态方面,国内落后很多年。 问:很多人把你称作科技“媒人”,您如何看待媒人这个角色?同时,南海需不需要更多的媒人去寻求外界资源的嫁接? 李世玮:改革开放已经40年,香港回归二十多年,但内地和香港在沟通上还存在一些不便。不过,我们每年都有进步,不断地碰撞改进,要不断地交流。 我只是这一交流大潮中的一颗螺丝钉,这种螺丝钉越多越好,不过也要找好的螺丝钉。多找人,多交流,这是件好事,不过也要找靠谱的人,做靠谱的事,不然会产生负面的效果。 问:粤港澳大湾区上升至国家战略,如何看待内地与香港合作的潜力? 李世玮:潜力很大。香港的优势还是在于人才和技术,另外就是国际化和自由开放的程度,内地是市场和资金,双方的合作是双向交流、彼此共赢,香港往内地输入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内地往香港开放市场。 文/珠江时报记者李年智
发布于: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