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大学生返乡日记:藏在油酥烧饼里的哈尔滨年味记忆

中国青年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你吃过层层起酥、香气四溢的油酥烧饼吗?

作为在北京上学的地道哈尔滨人,每年冬天最冷的时候,总是格外思念家乡烤的热气腾腾的油酥烧饼,好在总是能够定时收到母亲千里以外的一大包“礼物”,满怀欣喜地打开,咬上一口,却因为不再酥脆、变得软塌塌的外皮和冷掉的内馅而失落不已。

寒假到来,踏上回乡的旅途,回到熟悉的冰天雪地,更为品尝心心念念的味道。要去的小铺子并不远,从老楼出来,一路横着穿过两条马路,拐进副街再走几步就到了。这家自我出生起就坐落在街上的店铺,名叫“地八油酥烧饼”,少说也有近30年的历史。北方这些不起眼小镇的食杂店和饼店,曾有过一段漫长的国营历史,那时候的命名,按照成立的先后顺序分别命名为第一、第二……直到第九,一晃30年,从国营到私营,不少商铺渐渐消失,留下来的也通通把“第”改成了“地”。虽几经地址变更,始终没变的,是那口口相传了许多年的难忘味道。

扫码、推门,疫情防控使得店内的烟火气少了几分,阿姨似乎看出了我是面生的人,热情地向我介绍起来:带小芝麻点的是糖的,上面带一圈焦褐色酥皮的是油盐的……听着这熟悉的东北口音,脸上不自觉地浮现出会心的微笑,这些都是刻在饮食记忆里的“暗号”啊!

回到家,吃着烧饼,一下子就又将记忆拉回从前。那时候的地八门口的小石子路,门边上似乎总是会支起小棚子,摆上几个小桌子,似乎总在等待工厂工人们的到来。从老轻合金厂下班的工友们,三三两两在桌旁坐下,要上几个麻辣饼,拿着塑料小勺大口大口地喝着豆腐脑,惬意地谈天说地,甩去满身的疲惫,临走时再咕咚咕咚喝上一小瓶荔枝汽水,打一个舒服的饱嗝,再慢慢踱回家。

只可惜,不知从何时开始,小镇中的年味,开始和那些时光里的老味道一起,一点点地在人们的记忆中模糊了起来。原来饼铺前每逢过年门前长队如龙的景象,似乎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过了。原来店内摆在正中间的一盘盘油酥烧饼,也已经被更多种类、花花绿绿的各式糕点所替代。

但我似乎还是最钟爱老式油酥烧饼的味道,不仅仅是因为它那百吃不腻的口感,更是因为那一口烧饼中藏着从前小城过年前那令人怀念的热闹与忙碌,和人们冻红的脸上洋溢的幸福。那时候并没有可以一键下单的网购、外卖软件,并没有诸多可以外送的店铺、餐馆,大家都会在年前争着抢着上街购买年货,大街上始终是人来人往、热热闹闹的。以前在年前,冒着严寒,去排上半天的队,买上一两斤烧饼,在排队的时候顺便和老朋友寒暄几句,再心满意足地带着好不容易排到的“战利品”离开,是一件特别有仪式感、成就感的事情。

我们年轻一代似乎更加习惯了快递员、外卖员基础的敲门声,开门接过食品,再关上那一道可以与外面世界悄然隔绝的门,很多过年期间该有的烟火气息,不知不觉地在“砰”的一声的关门声中淡化了。大批拆掉搬迁的店铺旧址上建起了越来越高的楼层,在碰不到几个老熟人的宽阔马路上抬头望向各家各户的窗户,很难再找到以前家家户户都会挂在阳台的红灯笼了。

人们的生活越过越好,小城里那些拔地而起的商厦是明证。我无比欣喜地看到小城的人们过上了比以前更加便利、快捷的生活,似乎动动手指、滑滑屏幕,大多数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但我也总是觉得怅然若失:那些轻而易举就能享受到的美味,似乎已经不再包含着那份踮起脚、搓着手、眼巴巴地望着出炉的喜悦。小城冒着热气、咬一口就流糖的油酥烧饼,总是能在一瞬间复苏人关于年味儿的记忆,让人无比怀念起那些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年节岁月。

一家人匆匆地吃完喝完,收拾桌子时我望向窗外冷冷清清的街巷,似乎才蓦然明白,那一口咬下去满嘴留香的油酥烧饼,让人心心念念的不只有那期盼了许久、回味了许久的老味道,更让人挂念的,是藏在那油酥烧饼里面的年味记忆。创造着新年俗的我们,忘不了这些滋养过几代人的旧年俗。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发布于:北京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