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人民币汇率破“7”,如何看待?

工银瑞信基金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自今年5月美元不断反弹后,全球主要国家货币出现贬值。5月18日,在岸、离岸人民币双双跌破7.0整数关口,随后持续承压, 6月以来在7.1附近徘徊。

接连的贬值调整伴随A股的缩量回调,引发了部分投资者的担忧。但我们认为,本次人民币的阶段性贬值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后市来看,人民币短期或仍有波动压力,但中期升值的空间可能更大。

人民币汇率为何走弱?

汇率作为两个国家货币之间的兑换率,与两国经济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此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破7”,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美元指数走强。

制图:工银瑞信

自去年美联储启动加息周期后,美元指数进入到上涨通道中,虽然此前市场普遍认为本轮加息已近尾声,但美国通胀的高粘性和就业市场的强韧性使得加息预期不断反复。同时,两党间激烈的债务上限博弈引发市场担忧,阶段性避险情绪也助推美元上行。5月以来美元指数涨超2.5%,而包括欧元、日元、人民币在内的其它国家汇率,则出现了不同幅度的被动贬值。

除了外币的直接冲击,国内经济发展情况也引发了汇率的内生变化。从近期一系列国内经济数据来看,5月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PMI均现回落,地产销售等数据也印证经济增长动能走弱的态势。随着复苏斜率的放缓,基本面对人民币汇率的支撑也有所减弱。

而在交易层面,结汇售汇的变化也会对汇率市场的供求产生影响。中美利差的扩大使近期国内结汇需求走弱,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1-4月国内的售汇率较高,结售汇产生逆差。境内对美元需求的增加,进一步推动人民币走弱。

“7”,不是堤坝而是水位

“7”一直是人民币汇率中的一个被广泛讨论和研究的数字,在部分自媒体的渲染下,它仿佛是一个“堤坝”,一旦越过便要一泻千里。但从本质上来看,“7”更像是水库的水位,有涨有落,都是正常的波动。

制图:工银瑞信

自2015年“811”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曾三次破“7”。第一次发生在特朗普加征关税、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2019年,第二次发生在疫情爆发扩散、避险情绪升温的2020年,第三次则发生在美联储持续超预期加息的去年。三次“破7”、但又三次回到“7”以下,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在市场化形成机制之下明显增强,“7”已不再成为一个心理障碍,而只是一个较受关注的整数点位。

就本次汇率“破7”的成因来看,短期“美元指数走强”+“国内复苏放缓”的双重压力难以彻底消除,人民币可能仍会阶段性趋弱。但随着下半年美联储停止加息,美元指数或将见顶回落,汇率的外部压力有望减弱。

展望全球经济长期增长动能,美联储最新褐皮书显示全美经济出现降温迹象,欧洲经济面临较高的不确定性,美欧年内衰退风险仍然较大。国内复苏虽暂遇扰动,但经济总体回升的大趋势没有变,下半年稳增长政策有望进一步发力,叠加经济内生动能的自发修复,经济增速或将向潜在增速回归。我们认为人民币汇率不具备大幅贬值的基础,中期汇率升值的可能性更高。

制图:工银瑞信

汇率“破7”,A股会共振吗?

随着汇率的走低,近期A股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这二者之间确实有一定相关性。通常来讲,汇率会通过跨境资本流动影响到股市。比如在此次贬值期间,以北上资金为代表的外资流入速度减缓,甚至短期出现大幅净流出现象,对股市资金面形成一定冲击,也对投资情绪造成扰动,加剧了近期的市场波动。

但对于那些自身逻辑较强的行业来说,跨境资本流动的指示意义偏弱。我们以人工智能指数的表现为例,在自身产业逻辑强劲时,汇率难以成为“领先”指标。

制图:工银瑞信

对市场整体也是如此,A股的表现更多取决于中国自身基本面,当基本面预期向好的逻辑越强,汇率带来的影响也就会越小。回到A股基本面来看,经济复苏本身就是一个波折反复的过程,并非简单的线性向上、一蹴而就。虽然近期数据环比疲弱,但国内流动性维持宽松,社融增速维持平稳,在“稳增长”托底的背景下,政策端存在后续发力空间,基本面长期向好的大方向不改。

目前,市场主要宽基指数呈现出底部信号,过度悲观的预期已被充分计入到股价里,估值水平已回调较为充分。短期市场可能仍有反复,但调整最快的阶段或已度过,我们无需过度悲观。

发布于:北京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