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云南文山州:在残疾人脱贫攻坚战场 他们用行动诠释“西畴精神”

中国新闻网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原标题:云南文山州:在残疾人脱贫攻坚战场 他们用行动诠释“西畴精神”

中新网北京12月25日电(记者 王祖敏)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的西畴县,隶属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作为全国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西畴全县99.9%的国土面积属山区,岩溶面积高达75.4%,曾被外国地质专家判定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

张贵相和女儿。 王祖敏 摄

  “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只见石头不见土,玉米长在石窝窝……”这首在当地广为流传的民谣,是昔日西畴的真实写照。

  “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 向贫穷和石漠化宣战的“西畴精神”应运而生,成为文山州乃至全国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强大精神动力。

  日前随中国残联“媒体走基层”报道组赴云南文山州采访,中新网记者在与多位残疾朋友的交流中,无不深刻感受到已融入他们血液中的“西畴精神”。

韦济洪家的院子和二层小楼。 王祖敏 摄

张贵相:只要死不了就要拼命站起来

  “而立之年”是西畴人张贵相噩梦的起点。2010年,30岁的张贵相产下一女,但与这一喜讯同步降临的是女儿因缺氧导致脑瘫的噩耗。2013年,她在带女儿外出就医的途中发生车祸,造成颈椎和脊柱严重受伤。

  昏迷十多天苏醒后,张贵相无法面对眼前的一切。“当时我在床上无法动弹,看着躺在旁边智力障碍、还不会翻身的女儿,真恨老天无眼,不知道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

  让她不再怨天尤人的是丈夫爷爷的一次探访。“那天爷爷流着泪跟我说,你还这么年轻,如果你不好起来,难道让我孙子伺候你一辈子?你看看,你还有一个需要你照顾的女儿。”张贵相说,“爷爷的话让我特别受刺激。那天我就在心里发誓,只要死不了就要拼命站起来!”

  重新站立的过程对于张贵相夫妇而言真的是拿命在拼。丈夫为了养家,白天、晚上做两份工,夜晚回家再帮助妻女按摩;张贵相自己无法站立,就让丈夫用绳子将双手吊起来做练习……

韦济洪。 王祖敏 摄

  在康复过程中,张贵相就踏上了创业之路。她查阅资料后了解到种植草莓的性价比高,西畴的气候条件也非常适合草莓生长。她让丈夫开车,自己躺在车上去昆明、贵州、重庆、四川等地考察、学习,亲自选购草莓苗。

  车祸一年多后,张贵相奇迹般地可以扔掉拐杖行走。随着身体的日益恢复,她的草莓种植也逐渐走上正轨,从当初贷款种植5亩地,发展到如今拥有40多个大棚的西畴最大草莓种植基地,并成立了“贵相维草莓专业合作社”,带动多位残疾人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增收。

  如今,看似与常人无异的她仍有较为严重的后遗症,双手麻木、双腿不能下蹲。已10岁的女儿依然无法表达和站立。但说起现状,她的语气中却是由衷的满足与欣慰:“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现在的困难都不算什么。在政府和残联的帮扶下,只要勤快、不怕苦、不服输,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刘立万。 王祖敏 摄

韦济洪:重度残疾人带动健全人就业

  一场小雨过后,位于文山州麻栗坡县麻栗镇的下凉水井村雾气氤氲,但一栋漂亮气派的二层小楼仍然十分显眼,一座飞檐四角小凉亭给宽大的院子增添了几许古风。

  据当地人介绍,这是村子里的第一栋小洋楼,但这栋楼的主人韦济洪却是一位中年开始创业的肢体重度残疾人。

  因家境贫穷、孩子多,韦济洪幼年时被过继给身有残疾的叔叔。虽然初一就辍学种地,但曾走南闯北打工的他因勤快能干、脑瓜灵光而成为村民们口中的“能人”,并被推举为村委会主任。

  就在他意欲带领村民们和叔叔一起过上好日子时,意外不期而至——2002年,一场车祸让38岁的他半身瘫痪,昔日被村民们羡慕的“能人”成为大家同情的“废人”,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他曾几度失去活下去的信心。

  在度过了充满困顿与迷茫的不惑之年后,韦济洪开始反省。“就算我不能带领村民致富,也不能成为村里的累赘。特别是我叔叔,本来应该我照顾他,却反被他照顾,怎么也说不过去吧。”他说。

  行动不便无法再亲自种地、出去打工,自主创业成为他的选择。麻栗坡县比邻西畴县,境内也以喀斯特地貌为主,最不缺的就是石头。在一次与运送废弃石料的村民闲聊中,一向脑瓜活络的他敏锐地发现了商机——当时各地正在大力推进殡葬改革,乡村也在利用荒山瘠地建立公墓,制作石碑(墓碑)当是一个不错的创业门路。

  2010年,县残联为他申请了15000元残疾人创业补助,他开办了石碑加工厂,并到处取经,改进技术,经历了初期的“赔本赚吆喝”后,销路渐渐打开。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当地村民建房者增多,韦济洪再次捕捉到商机,建起双白粉(建筑装饰工程的一种抹灰材料)加工厂。如今,两个加工厂不仅年毛利将近200万,而且带动安置多位健全人就业。

  由于村里外出打工者多,他又将目光投向了大量的闲置田地。今年他租借承包了170亩地,雇了十多位贫困村民种植甘蔗。“一亩甘蔗最低能有上千元的收入,170亩得有18万左右,到时大家又有一笔可观的收入。”他笑呵呵地说,仿佛“变回”18年前那个充满自信、“无所不能”的强者。

尹剑龙(中)正在培训盲人学员。 王祖敏 摄

他们践行并丰富着新时代的“西畴精神”

  在文山州马关县大栗树乡,39岁的刘立万因一岁半时的一场疾病,成为日常行走只能靠爬的“蜘蛛人”。

  18岁时,刘立万爬出家门,从开小卖部开始自食其力。摆摊卖菜、学习电焊、种植热带水果和药材、养殖家禽……20多年来,刘立万顽强地“爬”出了一条脱贫路。据当地县委和残联负责人介绍,这么多年来,他从未开口要过救济物资和资金。

  “好日子不是等出来的,更不是‘要’出来的。只有自己努力去做,日子才能过得更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立万腼腆地说。

  作为文山市“善境堂永生盲人按摩诊所”的创始人,双目失明的尹剑龙早已在自己的奋斗中脱贫,如今他的主要工作是进行盲人学员的培训,致力于将盲人按摩做大做强。

向文(前排站立者左二)和他的部分团队成员。 王祖敏 摄

  他说:“以前盲人按摩收入低,还经常被人歧视。我希望能提升盲人按摩的技术含量,使其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集团化,在解决更多盲人就业的同时,让这一职业更受人尊重,进一步提升从业者的收入。”

  生来就没有右手掌的向文,曾是文山县的高考状元。虽然因为残疾未能进入理想中的大学,但依然凭借努力成为审计局的一名公职人员。为了帮扶更多残疾人,2006年底,向文放弃“铁饭碗”,借钱创办了文山市万山红遍文化传媒公司,用一只手为更多残疾人解决生活之困、推开就业之门……

  据文山州残联介绍,文山州共有残疾人22万多人,占全州总人口的6.53%,高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如今,文山州残疾人已与全州人民同步实现脱贫奔小康,“西畴精神”成为其脱贫乃至致富的内生动力。

  在西畴石漠化展览馆中,“西畴精神”的释义赫然在目: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勤劳肯干的实践品质、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以民为本的人民情怀。在文山州残疾人脱贫攻坚战场,张贵相、韦济洪、刘立万、尹剑龙、向文等正是用他们的行动践行并丰富着新时代“西畴精神”的内涵与外延。(完)

发布于:北京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