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搜
10-20万国产轿车
美系SUV
速腾还是思域?
涡轮增压
suv试驾评测
取消

美对等关税生效,现代们寻求突围

本文介绍的车型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引发了全球车企的“美国投资热”。

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的“对等关税”政策正式生效。这一政策不仅对进口汽车加征25%的关税,还将全球主要贸易伙伴纳入“税率对等”框架。与此同时,在韩国首尔现代汽车总部的会议室里,高管们正通过实时数据屏监控着全球供应链的震荡。这场由关税引发的行业地震,正在重塑全球汽车工业的地理版图。

车企“迁徙潮”来袭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引发了全球车企的“美国投资热”。3月25日,现代汽车集团宣布未来4年将在美国投资210亿美元,其中90亿美元用于提高生产能力,将年产能从100万辆提升至120万辆,并改善现有生产设施。这一投资规模超过了该集团自1986年进入美国市场以来的累计投资额。

除现代汽车外,Stellantis计划重启美国伊利诺伊州工厂,将Jeep牧马人混动(配置|询价)版年产量提升至15万辆;大众考虑在美国田纳西州为奥迪和保时捷设立专用工厂;本田将思域混动生产线从墨西哥迁至美国印第安纳州,预计每年减少关税支出1.2亿美元。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车企对美投资承诺总额已超600亿美元,相当于特斯拉2024年全年的资本支出。特朗普在白宫新闻发布会上宣称:“这很‘明显’,我的关税政策‘非常’有效。”

车企的选择背后是成本与生存的博弈。以现代汽车为例,其2024年在美国销售的车辆中52.3%依赖进口。若按25%税率计算,每辆进口车成本将增加8000-12000美元。而乔治亚州工厂产能提升至50万辆后,配合本地钢铁厂的投产,关税成本将趋近于零。这种“用空间换时间”的策略,本质上是对贸易壁垒的被动适应。正如丰田北美CEO Ted Ogawa所言:“我们要么投资,要么消失。”

然而,投资并未换来政策豁免。特朗普强调:“只有在美国生产的汽车才能免关税。”这意味着车企必须持续追加投资以维持竞争力。此前,韩国政府测算,如果韩国产汽车在美税率升至25%,韩国汽车将彻底丧失价格优势。这种压力倒逼车企加速技术升级,现代汽车在工厂引入AI质检系统,将车身焊接误差控制在0.1毫米以内,试图以技术优势对冲成本劣势。

车企的本地化投资也在重塑美国制造业格局。现代汽车在路易斯安那州的钢铁厂预计创造1400个直接就业岗位,平均工资达9.5万美元。这种“美国制造”的背后,是车企对关税政策的妥协与无奈。正如福特CEO吉姆·法利(Jim Farley)所言:“我们正在建造一座围城,把自己困在北美。”

这种产业转移背后隐藏着深层矛盾:全球化时代形成的高效供应链被打乱,重建成本最终将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美国国际汽车经销商协会预测,关税可能导致汽车平均价格上涨3000-10000美元,进一步加剧通胀压力。

关税之外的暗战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连锁反应。欧盟计划制定“让步清单”,考虑降低关税、放宽法规以换取美国豁免;韩国民众担忧“制造业被美国吸收”,韩国政府试图通过投资缓解贸易压力;中国虽受直接冲击较小,但已在世贸组织起诉美国单边主义行为。这场博弈中,车企成为各方角力的棋子。

相比之下,日本车企的应对策略尤为复杂。丰田、本田虽已在美国拥有工厂,但仍面临墨西哥供应链的成本压力——特朗普对墨西哥进口商品加征的25%关税,导致其零部件采购成本上升18%。

AutoForecast Solutions总裁Joe McCabe指出:“工厂搬迁需要数十亿美元,但留在原地意味着利润被吞噬。”为此,丰田计划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新建电池工厂,本田则与索尼合作开发车载芯片,试图减少对亚洲供应链的依赖。

东南亚作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正成为车企规避关税的新跳板。泰国政府推出“东部经济走廊”计划,吸引福特、通用投资建设区域枢纽。马来西亚宝腾集团与沃尔沃达成合作,计划将霹雳州工厂打造成东盟电动车制造中心。这种“亚洲制造,亚洲消费”的模式,既避开美国关税壁垒,又能分享东南亚每年12%的新能源车增长红利。

在技术领域,车企正尝试“第三条道路”。沃尔沃与Northvolt共建电池工厂,试图在欧洲与北美之间寻找平衡;比亚迪宣布在墨西哥投资建厂,以规避美国关税辐射区;特斯拉游说美国政府,要求将电动车纳入关税豁免清单。这种多元化布局反映出车企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

从“美国优先”到“全球重构”

关税政策的蝴蝶效应正在显现。日本央行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日本大型制造商信心指数降至12,为一年来首次恶化;加拿大兴起“国货热”,美国纸尿裤、威士忌等商品遭遇抵制;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黄金价格突破3100美元/盎司。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警告,贸易战可能拖累全球经济增长,高盛将美国经济衰退概率上调至35%。

面对困局,车企们不得不在“美国优先”与“全球布局”之间寻找平衡。现代汽车在乔治亚州工厂同时生产燃油车和电动车,起亚计划从2026年起在该厂生产混动车型;丰田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固态电池,计划2027年实现量产。这些举措既是对关税的应对,又是对未来技术趋势的押注。

供应链重构带来的就业市场震荡同样不容忽视。据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2025年一季度汽车制造业新增岗位2.3万个,但零部件进口减少导致物流、仓储行业裁员1.8万人。这种“产业转移综合征”正在美国中西部蔓延,当地社区陷入“新工厂入驻vs老产业萎缩”的矛盾中。

当前,特朗普关税政策的长期影响正在显现:全球汽车产业从“高效分工”转向“安全优先”,产业链呈现区域化、本地化特征。这种转变不仅重塑了车企的战略选择,也对消费者、就业市场和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业内专家认为,未来,随着技术创新加速和政策环境变化,汽车产业或将形成“北美-亚洲-欧洲”三大区域生态,每个生态圈内的车企将围绕核心市场构建闭环供应链。

在太平洋对岸的上海临港,特斯拉超级工厂的工人们正加班加点生产销往欧洲的Model Y(配置|询价)。这个场景,恰似全球汽车产业的缩影——在关税与市场的双重压力下,车企们不得不在“美国优先”与“全球布局”之间寻找微妙平衡。而这场博弈的最终走向,或将重塑整个行业的未来版图。正如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报告所言:“我们正在见证汽车工业的第三次革命,这一次,地缘政治将成为主导力量。”

相关车型

网友点评

    二手车

      查看更多二手车
      閺夆晜蓱濠€锟�0濞戞搩浜欐穱濠囧箒椤栫偞浠橀悷鏇氱閿濈偤宕樺▎蹇旀喒~
      获取底价
      微博
      微信
      朋友圈
      关闭
      相关推荐
      取消
      取消

      海报生成中

      请稍后

      ...

      长按上图保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