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战术的本质:组合球、过渡球和随机球——纳达尔、阿卡、辛纳

网球之家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网球比赛中的“技战术”问题一直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关于这一点,此前我也写过三篇文章来讨论过,它们分别是:《丑陋地赢:从郑钦文到高芙,再到今天输球的辛纳》、《再谈丑陋地赢:德约和纳达尔谁才是这方面标志性人物》,以及《再谈丑陋地赢:比赛更像是你与自己的一次对话》。

不过,今天我要写的文章可不是谈“丑陋地赢”,而是另一个问题。其实,在写完这三篇文章之后,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三篇文章都是更多地从“形而上”的角度出发,突出“思维”和“理念”的重要性,这就让我们对“战术”的理解多了一些枯燥和晦涩。那么,究竟有没有一种不需要深度思考的、让每个人都易于接受的且更加实用和直白的表达方式呢?于是乎,本篇文章应运而生。

在最近两天观看了纳达尔、阿尔卡拉斯和辛纳的比赛后,他们的比赛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关于战术,我们一直思考的方式都是从绝对理性引导出的客观,但现在,如果我们能否将思维机械化一些,就把球员思考成“一台不会思考的机器”,那么现在,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理解:“战术”其实就是一些“技术”的综合?而“技术”对于我们来说,又是否可以理解成是“熟练度”的累积呢?

这样的思维方式乍一听可能会感到有些离奇和费解,但不得不说,实际所发生的一切确实是这样的,我们不妨举个例子来说说看。

倘若,我们将一场比赛比作一道数学考试的题目的话,那么它的“解题思路”或者说是“标准答案”是不是就相当于是比赛的“战术”?那么,现在的问题也就来了,现在,什么才是能够获得这个答案所需要的“方程式”呢?

答案毫无疑问就是:那些已经变成我们“身体本能”的“技术”,因为只有这些是完全不需要我们思考的。

一、“组合球”

事实上,当我们剖析一场已经发生过的比赛后,我们一定会发现,在比赛中的一些分数上,比赛双方的有些“回球线路”总是会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而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其实这就是源自于我们长期训练养成的技术的“本能”,而这种“本能”其实可以称之为网球技术的“经典逻辑”!

众所周知,网球比赛中所有的回球线路选择都是绝对开放性和绝对自由的,你可以选择直线,也可以选择斜线、小斜线,甚至是高球。但问题是,为什么在同样的情况下,教练总会告诉你,某一种回球线路选择是最好的?这就是源自于“经典逻辑”,也就是“组合球”。

因此,这其实就像是金庸写的武侠小说一样,如果说“丑陋地赢”是在讲述“心法”和“口诀”的话,那么,现在“组合球”的概念就是在跟你讲述“招式”。

事实上,这样的例子也多不胜数,看看马德里的纳达尔这几场比赛,二发大外角发球后,衔接正手的直线,亦或是,一区大外角发球后配合正手的斜线。除了纳达尔,阿尔卡拉斯经典的一区偷袭内角后,打正手回头,以及二发大外角压迫形成优势后,突施冷箭的放小球,也都被理解为“经典逻辑”,这些招式都在被无数人模仿和学习。

但一定会有人问,难道这些回球的选择不可能是偶然的和随机的吗?

绝对不是!试想一下,或许在那些不太关键的比分上,这样的逻辑还勉强可以说得通,但是如果是那些特别特别关键的比分呢?这时候需要的一定是打出一套你已经用了千百回的经典的“击球套路”,用最有把握的方式拿下这一分吧!而这样的经典套路,相信我,绝对不可能是临时起意,一定是经历过千百回的训练才得来的“最优解”!而且,这样的经典“得分模式”在比赛中也不会只出现一次,会反反复复在关键时刻出现,因为这就是“训练”的意义。

二、“随机球”

但就像我说的那样,比赛其实绝对不会100%都是由“组合球”构成,通常,“组合球”也只会发生在你的发球局和一些你接对手二发的分数上面,而其它多数时候,我们面对的都是“随机球”。

“随机球”和“组合球”的区别在于,“组合球”的发生通常是“可控制性的”、“占据主动性时的”和“优势时的”,但“随机球”的发生往往是“相持中的”、“互不相让的”和“均势时的”。

如果我们用经典话术来说的话,就是“组合球”大多发生在“前三拍”,而“随机球”往往发生在“前三拍之后”。

因此,我们现在可以将比赛理解为“击球控制性”的争夺,谁在比赛中更多地掌握了回球的“可控性”和“可选择性”,谁就把控了比赛的“节奏”,拿到了获胜的主导权。

三、阿尔卡拉斯的“灵感”和“巧思”

在这方面,我认为阿尔卡拉斯绝对是代表人物。如果说男子网坛相持球谁打的最好,你可能会想到德约科维奇、梅德韦杰夫等等,但我认为,阿尔卡拉斯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他独有的击球“想象力”。

阿尔卡拉斯对网球比赛“想象力”的勾勒超乎这个星球上所有人,也超乎所有人对网球的认知,他并不甘心一板一眼地去打好每一拍相持球,对他来说,最好的网球一定是充分运用他的“巧思”,或者说是“灵感”。

在昨天阿尔卡拉斯和施特鲁夫的比赛中,可以看到,如果我们用“经典网球”的眼光来看他比赛的话,阿尔卡拉斯的网球真的充满了各种“迷惑性操作”。

比如说,在明明已经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可以一拍制胜的球,他非要放个小球,相持中明明可以反拍打过去,他非要切削过渡一下,大范围跑动救球时,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被动挑高球,阿尔卡拉斯则非要打高难度的穿越球。如果你认认真真看过几场他的比赛,你就会知道,我说的绝对没有夸张,这家伙确实就是这么干的。因此,我们也难怪阿加西会批评他,说他的网球缺乏实用性,过于追求华丽了。

但这其实也不完全是个缺点,恰恰阿尔卡拉斯的这种打法给予了网球非常多的“可能性”和“创造性”,也让他在其中感觉到快乐和享受。正如我们常说的那样,“招式”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招胜有招”,一直被“绝对逻辑”支配的话,那“招式”都变成了“死招”,那哪有乐趣可言啊?

因此,这也给我们很多启示,比如说,在乐趣与实用性之间如何寻找到平衡点?当然,除此之外,也需要明白,如何在比赛焦灼的时候,迷途知返及时收手!

总之,“绝对逻辑”产生的“经典套路”也只是给予我们的“灵感”和“逻辑最优解”,并非是一层不变的。而有些时候,打网球也需要球员独特的“巧思”和“浪漫”,让寡淡的比赛多一些趣味。

四、过渡球

众所周知,打网球非常讲究“击球位置”,也就是俗称的“到位”,因此,我们也很自然地明白了,“组合球”其实都是一些“到位球”,而“随机球”就是一些“半到位球”。但也有些时候,有些回球会破坏我们的击球位置,让我们无法用正常的技术动作来回球,这时候,就需要“过渡球”。

顾名思义,过渡球就是“被动击球”,但过渡球的本质绝对不是保持被动,而是为了接下来的反击回球做的“铺垫”。

因此,如果把比赛比作修建屋子的话,“组合球”就是材料,“随机球”就是设计者的“巧思”,而“过渡球”就是“水泥”,它让各个部分更加牢固,也会让整体更加结实和合理。

因此,“过渡球”其实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击球合理性”,通常有切削、高球。

在这方面,最完美的绝对就是德约科维奇和辛纳了。两个人的技术都可以用“有模有样”、“一板一眼”来形容,没有那么多的“哗众取宠”,但是所有的回球线路都是那么的合理和有效。

昨晚辛纳和卡恰诺夫的比赛看得人揪心,辛纳顶着伤病,在局间休息还吃了“止痛片”,好在是在先丢一盘的不利局面下终于扭转了战局。这其中,辛纳的调整能力是令人惊叹的,他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有效回球”和“战术性回球”,而相比之下,卡恰诺夫很多回球都是“无意义的防守”。

这其实也恰恰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在日常训练中,不仅要重视和“发掘”那些日常的“回球套路”、“得分模式”以及我们在训练中的“遐思”和“惊喜”,而且也要注重培养我们对于“非常规击球”的对抗能力,重视击球的铺垫和合理性。

由于篇幅有限,很多内容只能都省略掉了,或者是寥寥几句代过,这其中包括:比如说有哪些经典的组合球套路、组合球在平时如何训练、随机球的分类和处理方案、控制性回球定义等等,在这里,很遗憾,不能跟大家一起分享。但是,如果这篇文章确实反响不错且有人请我“喝奶茶”的话,咱们就下集再见,否则随缘更!嘻嘻哈儿~(来源:网球之家  作者:陆小天)

发布于:江苏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