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政协委员热议“双碳”话题:推动深圳“碳中和”步伐既快且稳

深圳特区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碳达峰”“碳中和”是顺应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势,也是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的战略重举。在4月10日举行的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分组讨论中,“双碳”话题成为热点,委员们就加快丰富能源结构、建立科学监测体系、推动低碳示范试点等展开讨论,为深圳指出一条低碳发展之路。

深圳能源结构仍有调整空间

市政协科学技术界别委员韩玉表示,当前深圳在智慧能源建设上提出要开展政府部门与电网企业的智能电网试点工作,在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智慧城市终端通信保障平台和服务平台三大领域打造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的和谐数字化生态系统。

“但这只涉及到能源的传输和消费的规划,而在智慧能源的其它组成部分如生产、存储、效率监控等方面尚未涉及。”他介绍,从深圳的能源结构角度来看,2020年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达到67.4%(其中天然气17.2%,核能50.2%),但风、光等绿色新能源比例偏少,能源结构仍然有很大的调整空间。

韩玉建议,深圳可利用工商业屋顶,大力建设分布式光伏+储能。“深圳太阳能光照资源比较丰富,但分布式光伏推进得比较缓慢。建议尽快有效利用全市工商业屋顶尤其是原特区外大量的工业厂房屋顶,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配合储能,以丰富全市能源结构,进一步提高绿色能源比重,推进深圳的‘碳中和’步伐。”

他同时建议,深汕合作区拥有50.9公里的优质海岸线,115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可以规划建设部分海上风电项目,为深圳就近提供部分绿色能源。

可建立碳排放开放数据库

“双碳”目标的如期实现,离不开科学评估,科学的观测数据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基础。有委员观点指出,建立数字化碳监测网络,可以为深圳市双碳评估及其应用示范提供重要技术和数据支撑。

市政协科学技术界别委员潘昊建议,深圳应率先建立国产化、低成本、精细化的监测网络,包括支持微型化高精度CO2测量仪研发和生产制造,建立碳源汇模型和城市双碳评估整体解决方案,以支撑深圳碳交易市场形成闭环的监测和交易体系。

“同时,深圳可建立包含碳排放监测数据、环境监管、环境质量等信息的开放环境数据库,加强碳排放监测过程中的宣传和监督管理等工作,调动社会各界资源参与减排行为,还可将绿色升级融入科技金融、创新创业大赛等技术转移和成果产业化平台,将优秀案例和解决方案作为深圳的绿色升级示范进行推广。”潘昊说。

低碳之路,示范先行。市政协科学技术界别委员成会明在提案中指出,光明科学城在信息、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领域具备坚实的发展基础,可打造为深圳的低碳示范区,与高校、研究院所及重大科研设施形成紧密联系,开展“碳中和”方向相关基础科学研究合作,打通低碳原始创新之路。

他建议,光明科学城可推动现有产业链低碳化发展,引导现有产业在产品设计研发、原料供给、生产制造、包装运输、售后服务等生产各个环节降低排放、污染和消耗强度;着力发展“高新科技+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形成“高新科技+绿色低碳”企业协同并进的产业布局。

(原标题《政协委员热议“双碳”话题:推动深圳“碳中和”步伐既快且稳》)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程)

发布于:广东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