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第六届中德青少年文化教育研讨会举办

北京日报
今年恰逢中德建交50周年。 2022年4月12日至13日,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德国墨卡托基金会主办,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德国对外关系研究所承办的第六届中德青少年文化教育研讨会成功举办。本届研讨会主题为“跨文化理解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育”,双方在北京和斯图加特分别设立会场,通过视频连线进行研讨交流。

4月12日下午,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常务副主席杭元祥、德国墨卡托基金会执行董事局主席沃尔夫冈·鲁厄、德国对外关系研究所副所长塞巴斯蒂安·柯伯以及双方专家学者、教师和学生代表约50人出席了开幕式。
杭元祥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本次研讨会聚焦“跨文化理解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育”这一主题,深入探讨如何通过文化教育帮助青少年培养更强的国际理解和交流能力,以及未来开展高效的国际合作的能力,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共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很强的针对性。

鲁厄表示疫情确实阻碍了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人们进行面对面交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在克服全球共同挑战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加凸显。鲁厄表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是墨卡托基金会在华重要的合作伙伴,双方共同开展德中交流项目,不仅促进了德中人文交流,也有利于德方更好地了解中国。
柯伯表示,本届研讨会主题与德国对外关系研究所长期从事的对外文化交流事业关系密切。当今世界充满变化和挑战,各国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战胜共同困难。

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期间,中德专家围绕“跨文化理解和文化对话”、“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育”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和交流。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名誉理事、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原党委书记陆士桢教授和德国魏恩加藤师范大学格雷戈尔·沃塔斯克教授分别以《关于跨文化交流的一些思考》和《实践“全球学习”模式,助力跨文化理解》为题作主旨报告。
在主题研讨环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校长郑承军和德国茨维考应用科技大学魏德曼教授分别以《跨文化能力的培育》和《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助力中德之间的理解》为题作引导发言;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处长陈滔伟和德方专家尤利娅·明茨、马蒂亚斯·安东围绕“跨文化交流与能力培育:学习经验、方法和优秀案例”,分别以《践行人文交流理念,促进中德青少年心灵相通》和《接触阶段——关注,尊重,建立网络关系》为题进行发言。

在集中讨论环节,双方专家学者分享各自在跨文化交流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代表性案例,并对过去几届研讨会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总结,提出建设性建议。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院长康丽颖教授和柏林工业大学中国科技文化研究中心李雅娟(阿格塔·里维兹)博士主持了论坛开幕式和学术研讨。
发布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