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为有牺牲多壮志:回首湘雅人的抗战岁月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编者按】

72年前,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由中美两国医学教育家齐心协力、共同经营,以医学教育严谨,医德医术高超而闻名的“南湘雅”,为中华民族抗战胜利立下不可磨灭的卓越功勋。不穿军装、不拿枪炮的湘雅人,谱写了颇具“南湘雅”特色的抗战高歌。

在这期间,有湘雅人投笔从戎,手握柳叶刀,浴血战火第一线的身影;有湘雅人悬壶济世,救助难民,解黎民百姓于倒悬的善举;还有湘雅人在战火中苦育人才,保存并延续了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血脉;更有湘雅人严谨求实,科学论证日军发动细菌战,锁定其原罪,断时疫,救万民的大智大勇……

今天是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历经“百年沧桑”的湘雅人,永远不会忘记那段灾难深重的历史。湘雅医教,一面曾熏透过抗战硝烟的不朽战旗,将永不褪色,昂扬在历史的天空。

作为湘雅的后辈,我们借助凝重的文字,回首湘雅人的抗战岁月,展示湘雅人在那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中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无私贡献。

【引言】

1931年9月18日,日本人蓄意制造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公然侵占中国东北三省,暴露其侵华野心。“七七卢沟桥事变”再起,日军全面侵华开始,全民抗战军兴。在这特定的历史时期,由中美两国人民文化交流,中外仁人志士,齐心努力,呕心沥血,携手打造出来的湘雅医学教育系统,其学子们,在事关中华民族危亡的这场战争中,大家在湘雅精神的感召下,是如何团结一致,怎样面对狼烟四起的战争年代,辗转湘、筑、渝各地,医教同心,颠沛流离、坚守杏坛,攻坚克难……,让我们掀开尘封的历史,回首那段岁月风云。

为有牺牲多壮志:回首湘雅人的抗战岁月

、湘雅组建救护队,首赴战场抗日寇

1931年,时在湖南湘江东岸,古城长沙城北门外麻园岭,由中美医学教育家共同经营的私立湘雅医学院,正成蓬勃向上的发展之势。这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给宁静的校园带来了震动:日军公然侵华,霸占我国东北三省。当年12月10日,还是私立办学性质的湘雅医学院,却应政府的要求,将体育课改授军事医学,开始为未来抗日战争的需要,进行医学人才教育。这是不穿军装、不拿枪炮的湘雅医学教育阵线参与中华民族抗战准备的开始。

1932年,湘雅教师借地处长沙城南门外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礼堂授课,协助湖南高中以上学校军事训练委员会办理战地救护讲习班,继续为抗战储备医学人才。当时,从长沙城北门外的湘雅到城南门外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要穿过古城长沙,却没有现代的公共交通系统。每位任课教师,要么步行,要么坐人力三轮车,要么借湘江水道逆流而上,加上上下船后的步行,才能赶到授课地点。从当年的1月9日到4月上旬,历时15周,任课教师们人人风雨无阻,大家为了战地救护知识的传授,为了抗战的准备,他们执着,其中的艰难,今人无法感受。

在湘雅百年医学教育的历史上,有图文记载的首支抗战前线医疗队是湘雅医学院院长王子玕博士率领的湘雅东北救护队。1933年2月18日《天津益世报》在第二版以“湘雅医院组织东北救护队,王光宇任队长出发北上,设立野战医院实施救援”为题进行了报道,原文如下:

湘雅医院,在湖南方面,首屈一指。内部设备,至为完全。此次该医院院长王光宇及全院同仁,鉴于日军侵凌热河,遇事紧急,我军与之血战,实在需人救护,故该院特组织东北救护队北上工作,即于今日下午一时,乘湘鄂路车,赴汉转平。全队人员组织,队长为王光宇自任,此外有医士萧元定、谭世鑫、齐镇垣,孙国钧,女护士彭文亮、丁绶梅等共15人。先日,何键召集该队人员在公馆训话。谓中央现决定与日本帝国主义者周旋到底,不达收回失土不止,诸位可即日北上工作,嗣后对湘雅医院经费当设法接济云云。当该队人员临行之时,湘省人民抗日会、长沙市商会、学生抗日会暨艺芳、圣功以及雅礼、湘雅各校校董及各校学生,均整队聚集小吴门外火车站,欢送者约二千余人。长沙市商会馈赠食品两大捆,长沙市政务处长谢元文,赠与旗帜一面,题曰“为国宣劳”,其余圣功、艺芳、湘雅、雅礼各校,亦均以旗帜相赠,题以“抗日先锋”、“民族之光”、“救困扶危”等字样。开车时,鞭炮震耳,挥帽欢送,并有西人数名,亦到站送行,当时情形,极为热烈。该队此次出发,随带轻便手术床及开刀器具等件,并可即成小规模之野战病院。如战争紧急,再组织第二队北上。若战事延长,闻该院则拟将湘雅医学校学生,仿照欧战时各国办法、缩短就学年限,以供国用。在该队未出发之先,何键致电北平张学良、何应钦两氏查照,原电如下“倭寇凶顽,热河复陷,野心未戢,窥取平津,国事危急,同申愤慨,湘省民气,尤为激昂,特派湘雅医院王光宇院长,率同精于外科医生暨护士等十余人,即日北上,实施救护工作,并为后方医院之随时报告前方战况,三湘人士,素号忠勇,秣马厉兵,枕戈待命。谨布微忱、伏乞察察”云云。

报道中所称的“队长为王光宇”,就是当年的王子玕(别号光宇),时任湘雅医学院院长、湘雅医院院长,并兼湘雅护校校长。1933年3月4日,抗日长城之战爆发。10日,王子玕先生亲自率领湘雅东北救护队赶赴北平,参加了这一战役的医疗救护工作。该救护队在前线工作到当年4月中旬才返回长沙。

为有牺牲多壮志:回首湘雅人的抗战岁月

【此图是耶鲁校友周刊1933年5月3日的报道图集。为湘省人民抗日会、长沙市商会、学生抗日会暨艺芳、圣功以及雅礼、湘雅各校校董及各校学生2000余人,于小吴门外火车站,欢送他们的场景。图中第一排左起第四、五两位是女护士彭文亮与丁绶梅,第六位是王子玕,二排左起第三是萧元定医师,第五是齐镇垣医师。】

二、汤飞凡:研制国产青霉素,挽救亿万抗战将士生命

汤飞凡(1897—1958)湖南醴陵人,病毒学家,国际公认的“衣原体之父”,是1921年湘雅医学院首届毕业校友。

为有牺牲多壮志:回首湘雅人的抗战岁月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任职在中央大学医学院的他走出实验室,直接投身火线救护。他以1.60m的身躯辗转于宝山、闸北、苏州河南岸,穿梭在炮火中救治伤员。他宽慰妻子:“我目标小,炮火打不中,适合干这个”。淞沪会战打了三个月,汤非凡也出生入死三个月,期间仅回家两次。

1919年成立于北京的中央防疫处在“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迁到长沙。汤飞凡临危受命,重建中央防疫所。汤飞凡认为,抗战时期,中国已经没有进行微生物研究的机构,防疫处应当承担这个责任。他带领工作人员,西迁昆明西山重建防疫所,生产的疫苗和血清不但供应大后方的防疫需要,并支援了陕甘宁边区。汤飞凡曾说:“日本能出东方的寇霍,中国为什么不能出东方的巴斯德?”

青霉素横空出世后,因其消炎疗效好,副作用小被前线士兵称为“救命药”,为扭转二战战局发挥了重大作用。当时全世界青霉素供不应求,中国战场更是奇缺,于是中国防疫所决定自己研制。

制造青霉素首先要找到菌种,汤飞凡带领防疫处全体职工家属从早到晚到处寻找霉菌。一天,汤飞凡从防疫处职工卢锦汉皮鞋上的一团绿毛中,分离出一株能产生青霉素的菌种。有了菌种,汤非凡带领大家分离菌种、发酵、培养精制,经过上百次试验,1944年9月5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青霉素在昆明高峣村诞生。新研制的国产青霉素迅速发往全国各战区,为挽救抗战将士和盟军官兵的生命,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抗战胜利后,中央防疫所回迁,汤飞凡选择了北京天坛,这里是战前中央防疫所的旧址,也是侵华日军细菌战的大本营,而对日本病毒学家和细菌部队来说,“汤飞凡”这三个字也成了一个熟悉并且恨得牙痒痒的名字。

后来,汤飞凡成为了世界上重要病原体——沙眼衣原体的发现者,获国际金质奖章,并被认为是离诺贝尔医学奖最近的中国人。

三、易见龙:创建中华现代血库,延续抗战将士生命

出生于湖南省湘阴县农村(今属汨罗县) 的易见龙,于1923年考入湘雅医学院。1946年回到湘雅医学院工作,任湘雅医学院生理科和药理科主任教授。1951年9月—1966年任湘雅医学院副院长。在工作期间,易见龙从事中国人Rh因子分布的调查。他也是国人Rh因子分布的首次报道者。1956年9月,由国家高教部公布为首批一级教授。

为有牺牲多壮志:回首湘雅人的抗战岁月

在抗战期间,1943年6月7日,他在纽约华人街附近成立了第一个由中国人主持建立的血库。血库成立后,中国留学生、华侨及美国友好人士竞相献血。半年之内,献血者数量高达1157人。其捐献的血液全部被制成干燥血浆,运回国后用于抗日前线。

经过半年卓有成效的血库工作实践后,易见龙率领约10名血库工作人员,并携带重20余吨的仪器设备200余箱、以及制备好的干燥血浆,于1944年2月9日晚启程回国。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关键时刻,为躲避潜艇袭击,所以回国便采取了迂回航线,于5月底抵达昆明。

易见龙在《军医署血库成立之经过》一文中说:“回国后,横在眼前之六大问题为……,各种难题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而输血救伤之工作,又急不容缓,故血库于当年七月二十日在昆明勉强成立。”

昆明血库的成立,以及该血库高效率的工作,让无数受伤的抗日将士的生命得以延续,为抗战做出巨大的贡献。

四、裴文坦:为抗战牺牲的湘雅美国医生

裴文坦先生是一位了不起的国际主义英雄。他1912年出生于上海,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后留在纽约做外科医生。1940年,受美国雅礼协会派遣,裴文坦辞去纽约的工作,带着他年轻的妻子玛迪来到中国,投身湘雅医院。裴文坦做医生,玛迪做护士。

为有牺牲多壮志:回首湘雅人的抗战岁月

当时的长沙,处于抗战前线。因为当时湘雅被视为西方的资产,湘雅校区被用作避难所,近万人藏身于此。裴文坦医生与日本士兵据理力争,以保护湘雅的资产和里面的难民。裴文坦医生非常同情贫苦的难民,终日工作,却似乎从未觉得疲惫。

裴文坦还带头献血,扭转了当时百姓“不能献血”的旧观念。在他的倡导下,湘雅血库得以顺利成立,同时也收集到全院职工一份70位捐献志愿者名单。湘雅血库的建立,挽救了大量生命。

1944年底,裴文坦随湘雅西迁重庆。抗战胜利,湘雅回迁长沙,但此时的湘雅已被日军焚毁。裴文坦从国际救援委员会筹集到400万的旧币资金用于湘雅的重建,并多次从中国战区作战司令部借到军用大卡车,运送物资回长沙。裴文坦医生为湘雅医院买了两架飞机,并多次亲自驾机运送医疗物资。他的这些努力,对于湘雅的快速重建、重新开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945年11月18日,裴文坦在再次驾机运送物资返长时,不幸因大雾撞山,殒命蓝天!裴文坦的遗体被运回长沙,安葬于湘雅医院的北墙附近。这位无私无畏的湘雅英雄,从此长眠在他挚爱的中国!

五、建立卫生事务所,湘雅仁术进社区

据民国二十五年湘雅医学院北郊卫生事务所年报载,北郊指长沙城北附近之地,开初并没有明确的地域界限。湘雅人为工作方便起见,建立了一个北郊卫生事务所,在南起北大马路(今湘雅路),北至飞机场之中部,西以湘水为界限,东至要塞的大部分区域进行医疗服务。

该区域在当时为长沙市第四辖区境内,从北大马路由沿河马路,经过新河直达飞机场,交通极为便利。粤汉铁路横过全境,其车站及工务处均驻新河。当时,新河居北郊之中心,有三条街,约有商铺三百余家,全区有五所小学,一所中学,地方机关有公安局第四局第五分所等,与所建的北郊事务所相邻,均在新河正街,这里原是长沙之北的城乡结合部。1935年8月,初建该所的目的就是为便于湘雅学生实习。

事务所设所长一人,由湘雅医学院卫生科管辖,卫生科科长兼该所内外科医师,另有一人兼任所内妇产科医师,一人兼任所内牙科医师,并配有护士一人,工友二人。为方便管理,推行卫生事业,该所与地方当局保甲长等人共同组成了北郊卫生促进委员会,意在推行各种卫生方面的社会合作,而使北郊成为长沙市的模范卫生区。

事务所进行的主要工作有:全区的生命统计、妇幼卫生、常见病的防与治等。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极大地方便了辖区内百姓的求医问药,提高了辖区内居民的生活质量。现在看来,这个事务所与现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用相同。该所直至湘雅因抗战西迁才停办。

出品: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策划:党委宣传办

统筹:武海亮

发布于:湖南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