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预制菜的人,反对的究竟是什么?

新知悦生活
最近,关于预制菜的讨论甚嚣尘上,网友分享的判断预制菜的窍门开始不间断在各大平台热转。
#预制菜进校园有学生家长辞职送饭#的话题更是一跃登上了热搜第6,引起了大众的广泛抵制和讨论。
预制菜品,
为何引发众怒?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预制菜”。
根据中国烹饪协会联合多家单位共同参与起草的《预制菜》团体标准,预制菜的定义是“以一种或多种农产品为主要原料,运用标准化流水作业,经预加工(如分切、搅拌、腌制、滚揉、成型、调味等)和/或预烹调(如炒、炸、烤、煮、蒸等)制成,并进行预包装的成品或半成品菜肴”。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食品中,都可能会使用食品添加剂,具有保质期长、食用方便等特点。
依据该定义,业内将预制菜分为四大类:
即食(如开袋即食的豆干、鸡胸肉、八宝粥、即食罐头);
即热(需要用热水浸泡后或者加热后才能吃,如速冻汤圆、自热火锅、方便面);
即烹(经过简单烹调就能出锅的鱼香肉丝、梅菜扣肉等半成品菜肴);
即配(按照分量分装的净菜、净肉、辅料等的小炒菜组合)。
而在近期引发广泛争议的预制菜,主要指的是即烹食品这一品类。
很显然,大部分人并不会天天吃即食和即热食品,而即配食品则是大大解放了双手,让想下厨但又想节省时间的人,可以效率最大化。
即烹食品则不同,它对普罗大众生活的入侵,是消无声息的。
在餐厅点菜要求“去掉葱姜蒜”被拒绝的时候,
想“加减辣度”被告知不能调整的时候,
点鱼香肉丝盖饭不能去掉其中某些配菜的时候,
以及,单点某个菜品没有,但是包含该菜品的炒饭却可以的时候……
消费者这才意识到,原来自己高高兴兴去餐厅吃饭,吃的也不是现洗现炒的菜,而是妥妥的预制菜。
实际上,我们平时点的外卖,大多数也都是用即烹食品做成的,因此才能实现等待时间短,送餐快的诉求。
而这次引发舆论轩然大波的,是由于学校和发展预制菜的企业合作,让家长怀疑孩子在学校吃的饭菜,也是预制菜。
学生们正处于长身体阶段,预制菜是否能满足孩子们的营养价值需求?食品安全是否有保障?
科学辟谣的专家曾科普过,为了保存,预制菜受食材种类的限制,营养较为单一,尤其是维生素、矿物质、生物活性成分难以有更多的保留,营养流失较多。
再加上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和更长的保存期,脂肪含量和盐的含量会更高,如果经常吃会增加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风险。
因此,从营养和健康的角度来说,无论如何,青少年都不适合长期吃即烹预制菜品。
而除了这些之外,部分预制菜公司的制作环境也不够令人放心。近日,深圳一家长“突击检查”其孩子所在学校的校外配餐公司的视频和相关图片就引发了热议,视频配文“厨房地板长满青苔湿滑”,还配上一些现场查看到的食材和制餐点现场照片。
家长表示,现场查看发现有器具发霉,肉散落在地的情况。
事情被爆出后,该公司属地市监部门已介入调查,将依法依规予以处理。
预制菜行业一路狂飚式发展背后
在这波舆论风波之前,预制菜行业在悄无声息地飞速发展,且已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2023年7月11日,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预制菜行业发展报告》中对行业现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介绍:
预制菜产业链的上游为原材料供应型行业,中游为预制菜生产和加工业,下游是预制菜的消费市场,基本分为B端和C端两大销售渠道。
B端销售主要面向连锁餐厅、菜品批发市场、乡厨、酒店等;
C端销售渠道是指食品企业或者餐饮企业在工厂完成预制菜加工后,通过餐饮门店、生鲜电商平台、商超等渠道销售给顾客。
数据显示,我国有85%以上的预制菜产品销售至B端。
据《2022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显示,餐饮企业使用预制菜后,整体成本占比可下降8%。也有自己开餐厅的网友表示,根据监管的要求,使用预制料理包、速冻产品、半成品等预制菜,其实环节更少、事儿也更少。
因此,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通过布局中央厨房或与预制菜生产企业合作的方式引入预制菜。其中,头部连锁餐饮企业预制菜使用率较高。
数据显示,真功夫、吉野家、西贝等连锁餐饮企业预制菜占比达80%以上。
而外卖平台的快速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餐品的预制化。外卖的爆发式增长对餐饮商家的出餐速度和出餐数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许多商家倾向以料理包加热的方式来代替现做现卖。
有第三方机构估计,2022年全国70%的外卖商家使用料理包。
不过,理性来看,这也不全是坏事,或许由可信赖的品牌流水线生产的半成品菜,没准还要比商家在厨房现炒现做地更干净卫生。
2020年以来,随着餐饮外卖行业的蓬勃发展和因疫情催生的家庭端消费需求变化,预制菜C端迎来消费加速期,销量大幅提升,预制菜从餐饮后厨逐步走入家庭餐桌。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到4196亿元,同比增长21.3%。预计今年将达5100亿元,到2026年将突破1万亿元规模。
截至2022年12月29日,我国现有预制菜相关企业7.59万家。2011-2020年,预制菜企业注册数量逐年递增。其中,2020年预制菜相关企业增长势头最猛,新增企业注册数量达1.29万家。
而预制菜头部企业主营种类分布中,主营即烹类预制菜产品的企业最多,占比44%,代表企业有安井、正大、味知香、百胜中国等;
即配类企业占25%,代表企业有国联水产、盒马鲜生等;
即食类企业占17%,代表企业有绝味食品、双汇等;
即热类企业占14%,代表企业有海底捞、思念等。
《2022年中国预制菜行业洞察报告》数据显示,仅2021年到2022年3月,预制菜领域就发生了40余起融资项目,以亿级元为单位的大额融资也不鲜见,厚生、红杉、高瓴、IDG等头部资本也相继加码这一赛道。
但不可否认的是,预制菜行业在一路狂飙式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了诸多问题。
据江苏省消保委2022年2月发布的《预制菜消费调查报告》显示,近三成(29.03%)消费者关心预制菜食品安全问题,包括食材新鲜程度、制作流程是否干净卫生等,占比远超预制菜价格(19.48%)、购买后的制作成本与难度(19.19%)以及菜品品种是否齐全(16.37%)等其他因素。
因此,除了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有关部门对食品安全和质量问题的监管之外,对于消费者来说,无论是外卖还是餐厅,使用即烹预制菜品时,标注清楚、及时告知,让消费者有知情权,是更为重要的事。
江苏省消保委有关负责人对工人日报的记者表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也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如果餐馆使用预制菜,应尽到明示、提醒义务,食客可以选择消费或者不消费,反之则涉嫌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值得一提的是,餐馆使用预制菜假冒现做菜更涉嫌虚假宣传和消费欺诈。
也正是因此,预制菜才本来形式一片大好、狂飙突进的过程中,被多次骂上热搜。
预制菜进校园,妥妥是走错了赛道。成年人为了图方便,偶尔吃一两次没问题,但学生们的健康营养安全,关系着全社会的未来。
预制菜要真的想还有未来,不把路走窄,关键还是得堂堂正正“做菜”,亮出自己的名号,别让消费者稀里糊涂为之买单,靠“坑蒙拐骗”的,注定走不长久。
发布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