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德国电音教父,走了

看世界杂志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德国一直是古典音乐重地,然而在二战战后,一股新的音乐流派却在这个工业大国崛起,那就是电子音乐。在化为废墟的德国首都上,能够创造出什么样的音乐艺术?随着电子合成器的出现,人的艺术创造力在新的技术基础上有了新的展示平台。

在今天,柏林可以说是欧洲电音之都,而这一切可以说是从克劳斯·舒尔茨开始。克劳斯·舒尔茨在今年的4月26日因患肾病而去世,享年74岁。他一生中发行了60多张专辑,可以被认为是德国的电音教父。

克劳斯·舒尔茨

1977年的舒尔茨

今天的柏林工业遗址电音演出场地

晚年的舒尔茨

舒尔茨被认为是柏林电子音乐学派的重要发起人,他的事业在70年代末起飞,为今天的空灵音乐和德国电音发展打下基础。他的音乐包含了许多风格的元素,包括古典和爵士乐,而他的艺术理念主要通过电子手段来表达。

舒尔茨出生于西柏林,十几岁时就开始在各种当地乐队中打鼓,有时还弹吉他和贝斯。但是他发现鼓手的角色限制性太强。“作为一个鼓手,你是一个摇滚乐队的基石,但不是表演自己的音乐理念的独奏者,”他在2015年的一次采访中说。

年轻时的舒尔茨

第一张专辑《Irrlicht》

1972年,他发行了他的第一张个人专辑《Irrlicht》,这张专辑可以说是当代空灵音乐的一个重要时刻。舒尔茨在录制这张专辑时,使用了一架破损的风琴和一个交响乐团的声音,创造出一种迷幻超现实效果。

在他的第二张专辑《Cyborg》(1973年)中,舒尔茨使用了EMS VCS3合成器,迈开了走向电子音乐的第一步。随后,这种先锋乐器也被其他电音大师广泛使用。EMS VCS3合成器在1969年由英国公司EMS发明的便携式模拟合成器,能够制造出各种常规乐器难以产生的奇幻电子声音。VCS 3经常被用来产生声音效果,通过链接外部键盘,合成器可用于产生旋律。

VCS3模拟合成器

参加2021年欧洲电视歌唱比赛的冰岛歌手家里的模拟合成器

冰岛乐队在2021年的欧洲电视歌唱比赛上向模拟电音致敬

舒尔茨用模拟合成器录制的专辑《Cyborg》

这些专辑,让他开创出一条前卫的“柏林乐派”电音道路。该乐派喜欢展现重复的旋律结构,从中制造出奇特的空灵效果。舒尔茨这位电音大师在各个时期的视频记录中,总是以谦虚姿态,坐在键盘和合成器组成的设备堆深处。与后来越来越有明星作派的电音大师相比,舒尔茨更加显得低调。

1975年,当他前往日本,在东京参与组建前卫摇滚乐队“远东家庭乐队”,其中一人便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喜多郎。在当时,喜多郎还只是乐队里的键盘手。如今,喜多郎成为New Age电子音乐的超级明星,而他总是把舒尔茨的功劳归功于启发他进入电子音乐的世界。

年轻时的舒尔茨与模拟合成器

电子合成音乐

舒尔茨的电音黑胶唱片封面

舒尔茨的电音黑胶唱片封面

用电子合成器产生的这种空灵效果,特别适合电影配乐。舒尔茨在电影配音领域的重要成就之一,是他的专辑《沙丘》(1979)。这个专辑的灵感来自弗兰克·赫伯特的经典科幻小说。在这里,舒尔茨采用了一种几乎是新古典主义的方法,将大提琴和阿瑟·布朗的歌声混合到阴森的电子音景中。

初代《沙丘》音乐

舒尔茨为日后的电子音乐发展打下奠基石

中年的舒尔茨和自己的蜡像合影

时隔多年,美国当红电影作曲家汉斯·齐默(Hans Zimmer)为丹尼斯·维伦纽瓦(Denis Villeneuve)的2021年《沙丘》电影创作原声带时,他以舒尔茨的作品为基础,创作了他的《沙丘》专辑中的一首作品。齐默这样评论舒尔茨:“世界终于追上了一个真正的先驱者。”

中年的舒尔茨拥抱数码技术变革

舒尔茨发行的最后一张专辑

晚年的舒尔茨演出

晚年的舒尔茨演出

在20世纪80年代,舒尔茨开始从模拟合成器转向利用新的数字技术,特别是引入了Moog合成器。这些新技术的效果,在《Dig It》(1980)和《Trancefer》(1981)等专辑中可以发现。随着新千年的到来,舒尔茨更倾向于古典音乐和爵士乐,并将其与当代电子音乐技术相混合。

在晚期,他使用大量预先录制的古典和爵士音乐合成新的作品。随着合成技术越来越进步,电音平台能表达的元素越来越宽广。当然,技术和艺术之间的平衡也许会被打破,天平越来越向技术方向倾斜。

作者 | Europa-kultur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