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2000多块,全网断货,美国新冠特效药,真有效吗?

美国留学那点事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01

昨天朋友发信问我,说美国这新冠药到底有没有效?

我一看图片,原来是它——辉瑞的新冠特效药Paxlovid。

这药现在可以算是顶流了,国内已经引进这款药物。

但是价格很贵,将近3000块钱一盒(用医保会便宜一些),但最关键的是——有钱都买不到,需求量太高,数量太少了!

其实,我和儿子得新冠那阵子,也考虑过用这种药,但是研究了一番后,还是没有吃它。

因为这药虽然有效,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

今天跟你们讲讲我当时的研究心得。

多说一句,我不是医生,我对这药的认知,全来自于美国医学专家的建议,以及这药官网的调研结果。

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具体还是要看医生的诊断!

02

我首先去了辉瑞的官网,就是下面这个网站:

https://www.paxlovid.com/

刚进去第一页,就跳出了一个“使用须知”。

就是下面这条:

这段文字虽然文字量不多,但信息量极大。

有几点是需要注意的:

第一点,辉瑞说这款药是美国药监局FDA紧急授权使用的,换句话说,针对它的临床研究时间并不充裕,结果也并不充分。

你看这句话:

“PAXLOVID is investigational because it is still being studied. There is limit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using PAXLOVID to treat people with mild-to-moderate COVID-19.”

意思是,这款药其实还是在研究中,目前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信息还是有限的。

第二点,辉瑞说这款药是有使用年龄限制的,不可以用于幼童。

它里面有一句话:

“for the treatment of mild-to-moderate COVID-19 in adults and children (12 years of age and older weighing at least 88 pounds [40 kg]) with a positive test for the virus that causes COVID-19, and who are at high risk for progression to severe COVID-19”

意思是,这款药只适合于成人,孩子也可以用,但是有两个条件。

  • 第一个条件,年龄要大于12岁

  • 第二个条件,体重至少是40公斤

第三点,辉瑞这款药对轻症或者中度症状的患者是有效的。

它里面有一段话:

“for the treatment of mild-to-moderate COVID-19”

也就是说,这款药不能预防新冠,只是当感染新冠后,并且处于轻症或者中度症状时,它是有效的。如果是重度症状,这款药并不能起什么帮助!

另外,它还有一项说明,就是这句话:

“who are at high risk for progression to severe COVID-19”

也就是说,当病人是轻症和中症,并且这个病人有发展成为重症的风险时,这款药是适合的!

那怎么判断一个人有没有潜在的重症风险呢?

换句话说,我怎么判断自己是否该服用这款药呢?

这是我看到这段语言时最大的问题!

正好那段时间我得了新冠,于是我就去美国医院问诊。

医生给我看了一张表格,那张表格里列出的都是新冠潜在的高风险人群。

这张表格来自于美国疾控中心CDC,具体的描述可以参见下面这个链接:

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need-extra-precautions/people-with-medical-conditions.html

我大概总结了一下,大概有12种人群适合这种药,分别是:

  • 年龄较大(例如≥65岁)

  • 肥胖或超重(例如,BMI超过30)

  • 怀孕

  • 慢性肾病

  • 糖尿病

  • 免疫抑制疾病或免疫抑制治疗

  • 心血管疾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或高血压

  • 慢性肺部疾病(例如,COPD、中度至重度哮喘等)

  • 镰状细胞性贫血症

  • 神经发育障碍(例如,脑瘫)或其他复杂情况

  • 医疗相关技术依赖(如气管切开术、胃造口术)

  • CDC为处于疾病严重程度风险中的人确定的其他条件

也就是说,如果年龄超过65岁的老人,或者身体比较胖,BMI值超过了30,再或者有一些基础病的人群,辉瑞的这款药是很适合的。

03

当辉瑞这款药拿到手后,你会发现,每一板分为两个区域,左边是日用,右边是夜用。

每个区域是3颗药,也就是说每次服用3颗,而这3颗药的颜色是不同的,1颗白色,2颗红色。

为什么会有两种颜色的药呢?

我接下去调研了一下辉瑞这款药的成分。

这部分内容参考的是美国一位病毒学专家Dr. Lin的访谈。

下面的图片都是来源于Dr. Lin访谈时的PPT。

辉瑞的新冠药其实有两种:

一种叫做“Nirmatrelvir(奈玛特韦)”,它是针对新冠病毒蛋白酶的抑制剂。

另一种叫做“Ritonavir(利托那韦)”,它其实是针对艾滋病毒蛋白酶的一种抑制剂。

下面这张表来自于辉瑞新冠药物的说明书,里面就罗列了这两种成分。

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还是蛮好奇的:

为什么新冠药里会有针对艾滋病的成分在里面呢?

那是因为奈玛特韦和利托那韦的药物组合有点类似于中药方剂配伍中的一君一臣,一主一辅的搭配设计。

具体来说,奈玛特韦属于3CL蛋白酶抑制剂,它负责对付新冠病毒的转录酶靶点,但它有个小缺陷,就是容易被肝药酶CYP3A快速代谢降解,导致体内快速失去药效活性。

而利托那韦呢,尽管没有实验证明其抗新冠病毒的作用,但是其具有相当强力的抑制肝药酶CYP3A活性的能力,于是就正好拿来去保护奈玛特韦在体内不被快速代谢掉,让奈玛特韦发挥药效时间更长,药效更强。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发现,治疗艾滋病的药物会出现在新冠药物里的原因。

04

辉瑞的这款药在美国是处方药,是需要医生诊断开具处方才能买的。

因为这款药不可以随便吃!

美国这边规定,有两类人是不适宜吃这款药的。

一类是新冠的重症患者,前面我也说了,这款药只适合于轻症或者中症。

另一类是没有确诊新冠的人,因为这款药能治疗新冠,但并不能预防新冠。

还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这款药不建议连续用5天以上!

美国新冠防治手册里有一句话:

“If you feel worse, or do not feel better after 5 days, contact your healthcare provider.”

意思是,如果服用这款新冠药已经5天,并且没有好转的话,请及时联系医生!

05

那为什么对服用这款药的限制那么多呢?

那是因为,这款药是有不少副作用的!

当然“是药三分毒”,新冠这款药物也不例外。

辉瑞的官网就写着这款药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总结来说,这款药对肝肾是可能有些伤害的。

因此根据美国医生的建议,如果病人有严重肝肾损伤,这款药是不建议用的!

另外,在服用辉瑞这款药的时候,医生还会检查病人的服药情况,不可以和下面这些常见药同时服用,严重的时候还会产生生命危险。

医生在开具新冠处方的时候,会参考一个网站,就是下面这个:

https://www.covid19-druginteractions.org/checker

这个网站的功能,就是检查新冠药物和别的药物同时服用,会不会有什么副作用。

这个网站进去后是这样的:

左边第一栏选择的是新冠药物,可以选择Nirmatrelvir以及Ritonavir;

中间一栏选择的是目前同时服用的药物;

右边一栏显示的是两款药同时服用的结果,有没有风险。

比如下面这两款药同时服用,就可能有潜在的风险。

06

上面说了这款药物的不少限制和副作用,那么这款药到底有没有效果呢?

答案是YES!

这款药需要一次吃3片,一天2次,连续吃5天。

而辉瑞有一份“针对轻中症高风险者的临床实验报告”。

根据辉瑞的研究结果:

新冠出现症状3天内服用药物后,重症率下降了89%,而5天内服用,重症率下降85%!

而服用后的死亡率是0!

因此,它对于预防重症的效果还是很显著的!

但是它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下面这句话:

“The medication must be started within 5 days of symptom onset.”

也就是说,如果你准备服用的话,一定要在新冠出症状的5天内服用,这个效果才是最好的!

07

最后讲讲我的心得。

我去医院问诊的时候,医生并没有给我开这款药,因为他说我在得了新冠后两天,情况是逐渐好转的,病情的趋势并没有转重,因此没必要吃这药。

从我的调研结果来看,这款药对老人,或者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来说,是很有作用的。

因此像我们这种中年父母,或者我们的孩子,一般来说,如果没啥基础病,是不需要吃这药的。

但是对于我们的父母来说,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备一点。

另外,如果决定要吃的话,要在新冠出症状内5天内服用,一旦开吃,就要连吃5天,这样的效果才是最好的!

最后再多说一句,我不是医生,我今天文章里面的数据都是来源于辉瑞的官网,以及美国医学专家的建议。

具体病情还是要咨询医生!

希望我们都能平安地度过这次疫情!

发布于:四川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